朱棣五征漠北,为什么还没灭掉蒙古?

如题所述

在长城以北,由于气候干燥、气候寒冷、土壤贫瘠,长城内不可能像中原那样发展农业和支持小农经济。如果中原王朝统治这些地区,它将需要从长城内部转移大量的食物。在古代,最经济的粮食运输方式是水路或海路。蒙古高原高于中原,气候干旱缺乏大河,因此不可能形成京杭大运河这样的运输状态。依靠人的运输,更不用说体积小,而且非常不稳定,很难有效地控制莫北北部地区。当时,经济重心已经向南移动,无论是北伐还是明朝的墨北,所需粮食主要来自江浙两地。虽然得到京杭大运河的支持,但物流补给线仍然太长。这种从中原运送粮食的方式,无论如何是一种非常昂贵的烧钱方式,对帝国的财政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其次就是明军内部的腐败问题。这个问题早在朱棣首次北征就开始暴露,在北征班师途中,率领中军的两位将领为躲避鞑靼人,舍近路,绕远路,先行出发,致使军队缺粮,饿死了不少士兵。到第二次漠北亲征时,问题更为严重,甚至出现了壮丁通过贿赂军官以老弱充数等情况。此后,朱棣虽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将贿赂军官之人逮捕入狱,对将领进行制裁,但军队腐败在以后的远征中并未完全消失。而内部的腐败直接导致明军战斗力的下降,使朱棣浩大的军队不能集中优势兵力对蒙古部落更大的打击,进而扩大战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17
蒙古地域广大,从中原补给非常困难且成本又高,极难实现彻底的歼灭。

朱棣等明朝君王对蒙古的策略又过于死板死硬,强盛期还能威压,衰弱时就被反推了。
所以后来,清朝吸取明朝教训,软硬兼施而实现融合式吞并,一方面军事打击反对派,一方面以利益、联姻笼络友好派,最终获得了蒙古共主的身份。在蒙古地区达到如同唐朝天可汗般的地位,从此成功收降蒙古为守护北疆的外藩。
第2个回答  2021-01-17
古代的匈奴或者明清时期的蒙古,中原国家只是驱逐或歼灭其主力。
因为,在农耕为主的中原地区国家对漠北的以草原地区是没有占领的决心和必要的,这些地区对于农耕国家来说是负担,没有什么价值。驱逐至漠北已经是劳民伤财了。也能达到目的。没必要追到漠北之北歼灭。
第3个回答  2021-01-16
主要是当时元朝的残余势力还非常强大,并且分化成几个部分,要想彻底的消灭他们很难追问

明朝打得蒙古好像还是分裂型的吧?!

追答

是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