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后,为何成了个疯子?为何说换作你反应比他更剧烈?

如题所述

长期生活在黑暗中的人便格外渴望光明,而那些对碧海蓝天山花美景习以为常的人却常常认识不到拥有一双可以看见世界的眼睛的重要性。张爱玲在其所著《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有讲述了这样一段话: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的那一刻朱砂痣。

这是张爱玲观念里的男子对爱情的认知,但其实在很多方面上我们每个人都一样。我们无法站在别人的位置去设身处地地替他人思考,也不能理解有些东西对某些人的价值之重要。

01

《范进中举》的故事为人所耳熟能详,但当我们阅读这一故事时,也多数只是当个笑话一笑而过。很多人会认为书中所描写的范进中举后的行为举止十分浮夸可笑,也不乏有人认为这只是作者为了达到某种写作目的而使用的夸张手法。但事实真的如我们所想象的这样吗?

我们无法站在范进的角度去经历他所经历的事情,因此也无法对他的心理反应感同身受。范进,自幼出生在一个贫寒的普通家庭,没有社会人脉和家庭背景的他在长大后生活举步维艰。但他并不甘于命运的安排,范进从小便苦读圣贤书,期望着有朝一日通过科考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02

通过科考来改变命运,在古代是一条比较可行的路径。我国科举制度历史悠久,其最初起源于汉朝与隋朝时期,直到1905年清光绪年间才结束了我国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考制度。但在古代科考是寒门学子改变自己社会地位的最好方法。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中所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这就像我们现如今的高考一样。只要你认真努力,有着超凡的学识和能力,便能够发挥自己的才华,在科考中取得一个好成绩。在古代,一旦在科考中中举,最不济也可当任一个九品县令的官职过着比寻常人家稳定富裕的生活。

但范进却并没有那么幸运,虽然他自幼便饱读诗书,但每每参加科举却大多都名落孙山。前期考取功名无果,他除了读圣贤书却也没有任何一项可以可以维持生计的能力。书中对于范进早期的生活描述更是说:

这十几年,不知猪油也曾吃过两三回,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

故此也有了后面的范进集市上卖鸡的桥段。年近半百却既无功名也无家财,范进的生活一直都郁郁不得志,连自己的妻子和老丈人也都看不起他。这从一定的程度来说,给予了范进心理上十分大的打击和压力。但他内心仍然对考取功名有着执念和不甘,终于在他暮年时,迎来了好消息。范进中举后,欣喜直至癫狂。吴敬梓在书中描述他惊喜到摔了一跤,又爬起来大笑。跑出门外,最后失足跌进泥潭里摔的头发散乱,两手全是泥污,几乎已经是接近疯狂的状态。

看到这,也许你会觉得描述得过于夸张,但当一个长期生活在压抑痛苦环境中的人,知道自己长达几十年努力而无果的事情在一朝期间却得以实现,你又会是什么状态呢?吴敬梓笔下的范进,其实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他自己生活状态的真实反映,不同的是,吴敬梓是出生在一个家庭富裕的环境中,只是因为自己不善经营敛财,才最终家当挥霍一空。吴敬梓的晚年也过得十分穷困潦倒,他在见识过官僚显贵和名人居士之间的尔虞我诈利益往来后深有感触后才写出了《儒林外传》来讽刺这些所谓的上层人士。吴敬梓在经历过这些人世间的生活丑态后,对范进这个人物的剖析应该是十分深刻独到的。他笔下的范进,中举后的反应更能表现出一个长期为生活所困的穷苦老书生,面对一夕之间命运就截然不同的差距所产生的真实反应。

结语

范进其实也是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多数平凡家庭中的典型代表,在古时相对贫乏的经济发展下,出身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经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王侯将相,富商大贾,自然过得是无比奢靡的生活,而那些贫苦人家却连一日三餐都难以饱腹。科举就像是寒门学子的一颗救命稻草,所以未经他人苦,便不能轻易片面地对某些事情予以评判。不知全貌,未予置评,只有真正地站在他人角度上看待问题,我们才能做到更好地理解对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22
范进中举之后,由于过度兴奋和对于自己中举的开心之情,导致自己成为了一个疯子,如果换做是我的话,我在中举之后我将会十分的开心与高兴,甚至有可能会高兴过头,我的反应可能会比他还剧烈。
第2个回答  2021-01-20
其实是因为范进参加了科举考试十几次,在他白发苍苍的时候,终于考上了举人,所以换做是我,我也会发疯。
第3个回答  2021-01-19
因为范进一直坚持科举,却始终失败,但在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考试的时候,突然中举了,导致他疯了。换做我已经年老的时候突然中举,可能会锣鼓喧天的回去疯狂四处宣布喜事,而不是像范进一样疯了,所以反应比他还剧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