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故事梗概500字

如题所述

一部民族的痛史、愤史,昭示着古老民族的浩然正气
和无畏气概。
一种文化,只有在关键时刻才能真实地呈现出它的优
劣?一个民族,只有在危亡之际才能真正显露出它的
强弱。

中国百部经典著作之一
影响中国文化的名著

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以其对老京城的细腻掌
握,写尽京味百态。斯人斯时皆已远去,成为史册里
的一页陈迹;昔时的京城沉入记忆,今日的北平背负
了更多斑驳历史,翻开《四世同堂》,老舍邀您重新
呼吸当年的空气。

1944年初,老舍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全书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共百万
言,小说以北平小羊圈胡同祁家祖孙四代的活动为主
线,辅以小羊圈胡同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
真实地记述了北平沦陷后的畸形世态,形象地描摹了
日寇铁蹄下广大平民的悲惨遭遇、心灵震撼和反抗斗
争,刻画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史诗般地展
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一道
反法西斯的伟大历程。全书如一幅巨大生活画卷,气
度恢弘,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是一部感人的现实主义
杰作。

老舍的《四世同堂》不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中国
出版的最好小说之一,也是在美国同一时期所出版的
最优秀的小说之一。--美国《星期六文学评论》  

在许多西方读者心目中,《四世同堂》的作者老舍比
起任何其他的西方和欧洲小说家,似乎更能承接托尔
斯泰、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巴尔扎克的“辉煌的传统”。
--著名评论家 康斐尔德  

《四世同堂》叙写了我们民族深重的灾难,处处流露
出国家残破的刻骨之痛和"笔尖上能滴出血与泪来"的
艺术风格,在这里,对苦难年代中的社会动向的表现
是真实的,偷生就是自取灭亡的思想主题由于小说的
标准色彩和抒情气氛而更为突出。--《中国文学史》  

《四世同堂》是老舍生前自认最好最满意的作品,三
部曲组成的壮阔史诗犹如《红楼梦》一般有着丰富的
内涵,战争时的众生面貌、沦亡中的北平古都,一一
在这部作品里鲜活地重现。--《老舍与四世同堂》  

理性的批判与情感的眷恋

《四世同堂》无疑是老舍长篇小说创作中的重大收获,
其所取得的思想与艺术成就主要应归功于作者文化视
角的选择上。小说在抗战大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国传
统文化中的家族文化所造成的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批判
性的反思,而且这种理性的反思又与作者情感上对家
族伦理的眷恋之情相伴随。作者理性与情感上不同的
审美选择又决定了其对小说中正反人物不同的审美态
度,这在某种程度上一方面增加了作品的审美效果,
同时又带来了一定的艺术局限。

《四世同堂》以抗战时期北平一个普通的小羊圈胡同
作为故事展开的具体环境,以几个家庭众多小人物屈
辱、悲惨的经历来反映北平市民在八年抗战中惶惑、
偷生、苟安的社会心态,再现他们在国破家亡之际缓
慢、痛苦而又艰难的觉醒历程。作品深刻的思想意蕴
表明,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不仅在于其经济的发达、
武器的先进,而且还取决于该民族普遍的社会心态。
拥有几千年灿烂文明的大国为什么却遭受日本人的侵
略,这不能不引起包括作者在内的知识分子的深刻反
省。老舍继承了鲁迅改造国民灵魂的五四传统,他把
造成国人性格懦弱、敷衍、苟且偷安的思想根源指向
传统的北平文化,而整个北平文化又是以家族文化为
基础的。因此老舍在作品中便集中地审视了中国的家
族文化,对其消极性因素进行了理性的审视与批判。
众所周知,"家,在中国是礼教的堡垒。"而这个堡垒
却容纳了包括等级观念、宗法思想、伦理道德、风俗
习惯等在内的家族文化的诸多内容。

四世同堂是传统中国人的家族理想,是历来为人们所
崇尚的家庭模式,也是祁老人惟一可以向他人夸耀的
资本。他尽一切可能去保持这个家庭的圆满,享受别
人所没有的天伦之乐,因此,他对祁瑞宣未经他的允
许而放走老三感到不满,对瑞宣在中秋节日驱逐瑞丰
不以为然,对儿子因受日本人的侮辱而含恨自杀深表
愤怒,对孙女被饥饿夺去幼小的生命义愤填膺,他在
忍无可忍之际终于站起来向日本人发出愤怒的呐喊,
然而一旦抗战结束,他又很快忘掉了自己所遭遇过的
苦难,对他的重孙小顺子说,“只要咱俩能活下去,
打仗不打仗的,有什么要紧!即使我死了,你也得活
到我这把年纪,当你那个四世同堂的老宗。”家族文
化的精神重负,就是这样一代一代沿袭下来的。作品
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中国人这种多子多福的文化心
态,打破四世同堂式的家庭理想,中国人不论怎样人
口众多,也不管体格如何健壮,最终也只能做毫无意
义的示众的材料与看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