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科学实践能力

如题所述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这种课程的开设对于深化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践它以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以及新兴开放、因地制宜的活动渠道,让学生走进自然,联系生活、社会教育,既陶冶了学生的道德情操,训练了学生的行为规范,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灵感,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极大的培养。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一、形式多样,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营造民主气氛,激发创新灵感
爱因斯坦说过:“人是靠大脑解决一切问题的。”人脑中的创新思考活动是人的创新实践中的“骨髓”、“基石”。没有思考中的创新,就没有实践中的创新。
无论哪一门课,课堂气氛很重要,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发言,无拘无束地思考是开启创新思维的钥匙。特别鼓励提出独特新颖的设想,即使是荒唐可笑的,或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教师都要给与支持和鼓励。一个人的思维是有限的,而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在课堂上营造民主气氛,营造创造性思考的整体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我在上《愚公移山》这篇文章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愚公的后代你会怎样做?同学们提出了许多奇思妙想,有的说:“继承愚公精神继续挖山,完成愚公心愿。”有的说:“搬家。”还有的说:“送几个孩子出山学习,掌握知识后,用机械挖山修路。”……我和同学们听着,都不由得为这些富有创造性的想法儿激动起来,集体的指挥调动了个人的智慧,大家畅所欲言,开阔了思维。课堂气氛活跃,思维也处于活跃状态,激发了同学们的创造灵感。
(二)鼓励大胆想象,诱发奇思妙想
印度物理学家拉曼,在从英国返回印度的轮船上,听到一个小孩无意中提出的问题:“海水为什么那么蓝?”这一创造性的提问让他在物理学方面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经过不懈地深入研究,终于提出了:“光散射效应”,这一发现还使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可见大胆想象对创新思维是多么重要。我想:成人尚且如此,孩子们不是更富于想象力吗?儿童对想获得的东西都容易感到满足;做错了事勇于重新开始;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丰富的想象力、无拘无束的探索精神、无所畏惧的闯劲。这些优秀的品质,既使他们蕴藏着五穷无尽的创造力,也使他们的幼稚天真的想法能成为诱发奇思妙想的一种重要源泉。
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让他们创造性的答问,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最好方法。例如综合实践活动课关于《图形组合》的教学主题,是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和思维的一个好机会,我让同学们大胆想象,在头脑中对一些事物形象加以分解、组合。有的同学将手帕和地图组合起来,设计出绘有一个城市的主要道路和旅游景点的地图手帕;有的同学将弹簧和电脑组合起来,设计出可以按预定时间将人的脑袋从枕头上弹起的弹簧枕;有的同学将垃圾箱和肥料制造机组合起来,设计出倒入垃圾便能造出肥料的垃圾肥料箱。教师将主动性给学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思维活跃,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就会源源不断的涌出。
(三)注重传授方法,学会创新思考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特色是在“活”中“学”,在“动”中“活”,“活而不乱,动中有序”,通过让学生在主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创新思考。创新思考有一定的规律,掌握和运用创新思考方法,需要熟悉一套新的思路,培养起一种新的思考习惯。例如上文提到的大胆想象就是一种方法,此外,教师要教给学生多种思考方法,例如逆向思维法,孩子们都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其实这就是一个倒过来想的例子。别人都只会从“如何让人离开水”这个方向去想,理所当然地认为“从水里救人”,司马光成功之处在于他急中生智地调转了思考方向,想到了“如何让水离开人”,理清思路后再想出用石块砸缸就不难了。用同样的方法上《没理找理》一课就不难了,课本要求学生解释“大风把井刮到院子里”这一怪事,并讲道理。看起来像是天方夜谭,不过用逆向思维法就简单了,倒过来想:不是风把井刮到院子里,而是风把栅栏从井的右侧刮到井的左侧。老师教给学生方法,教他们把问题倒过来想,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一条捷径。此外,引导学生跳出框框思考、换个角度思考、顺藤摸瓜思考、激发灵感思考都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可见,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每一位教师肩负的神圣而艰巨的任务。
二、联系生活、社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实践,注重体验。他强调以学习者的经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在“动手做”、“考验”、“试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既包含了自然世界也包含了社会生活,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的整合。
(一)走进自然,学会发现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综合程度很高的一门独立形态课程,综合实践内容来自于无限空间。平时的课堂学习较易使学生落入死记硬背的窠臼,被人称之为“高分低能”,只会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意识。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学生亲近自然,为学生打开了广阔的知识视野,使学生在体验和感受生活中,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学习《探索物质世界》这一单元,为了让学生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及研究性学习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我让学生自己采集标本;观察植物与生长环境的关系;了解植物的种类、用途及生长过程,调查植物在当地的土名;了解植物与当地老百姓的关系。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提出了许许多多的深刻的问题。例如:清晨,为什么茂盛的树叶吐出滴滴清水?我们吃的肉、蛋、奶是不是间接来自种子植物?为什么居民小区、道路两旁种柳树、榆树的灰尘就少一些?学生们不仅体验到实践的辛苦,也增加了热爱家乡、自然的情感,更体验到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人类生存的家园。
(二)关注生活,学会分析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突破传统教学的框架,使学生与生活、与社会、与世界的发展信息相通。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中有许多内容都是传统教学、包括现今的电化教学所无法传授的。只有让学生灵活地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到真实的世界中进行各种体验,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平时比较重视对学生们进行问题教育,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如我让学生观察桃源的沅江,学生们通过观察,提出了“沅江水质污染问题”,并决定调查沅江污染的状况,寻找造成沅江污染的原因,寻找改善沅江污染状况的对策。通过探究活动,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学会了怎样开展研究,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了保护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心里多了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感。
综合实践活动改变其单纯从书本学习知识的传统,让学生通过自身亲身体验了解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给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为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架起一座桥梁。
(三)融入社会,学会解决问题
我们经常听到有的教师抱怨:“我们的学生不象欧美学生那样动手能力强,他们学得太死,全凭自己根本搞不出东西”。其实不然,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其实我们的学生有相当大的潜质,当他们融入社会,了解生活,他们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后会释放出令人刮目相看的能力。以“纸的世界”主题活动为例,许多平时学习中成绩一般的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有的同学对纸的用途了解甚广。从生活中常见的纸制品,到安徽泾县的宣纸的制作,以及数字化与纸等,都了如指掌。而有的同学特别喜欢纸的艺术,什么剪纸、折纸、撕纸、贴制、集邮、放风筝等,无所不知。还有的同学精通造纸技术,古代的、现代的、将来的,说得头头是道……每位同学身上都能找出或多或少的闪光点。因为他们关注生活,从事自己喜欢的问题的实践研究,所以都能积极投入进去,丝毫不需要教师的强制督导。可见我们的学生并非是高分低能的死书生,只要我们教师适当引导,给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他们完全可以自己去实践研究并有所收获。
“社会即学校”,在综合实践课中,努力争取校外人才的共同协作,形成整体共同指导的局面,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通过“请进来”、聘单位与聘个人相结合的方法拓宽引入师资的渠道。比如,我校就聘请晨报的记者定期到学校进行写作指导,,还聘请了学校附近的交警担任辅导员,请他们定期到学校给孩子们上课,多方有机结合,形成了开放的多层面的教育人才资源。
三、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全新的学习形式,是学生能够从日常生活出发,基于自身兴趣,选择和研究问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如何分工合作,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选题和可行性论证?用什么方式、方法收集资料?如何选择有效的研究的方法和策略?研究成果如何呈现等一系例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涉及交通、科技、医疗、环境、卫生等方方面面,关键是教育者要有正确而全面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意识。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具本操作,提高学生与人交往、合作能力和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摸索,我有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
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小主题调查研究。为了加强活动的可操作性,每个小组由组长负责分工。调查的、采访的、相关资料的搜集的者分别有具体的同学负责。负责调查采访的同学再由小组讨论写出高查采访稿,调查表后再进行调查和采访。
在调查、采访的过程中,学生遇到很多问题,如被采访者不理解,不配合,态度冷淡,把他们拒之门外,或把这种活动看成是瞎胡闹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首先鼓励学生自己找原因,想办法解决。学生(采访语言)意识到自己的言谈举止,应该讲文明懂礼貌,采访对象应选 择一些自己比较熟悉、容易接近的人,采访时间应该在被采访者有时间的情况下进行等。有时我帮助学生联系好采访人。(讲清采访原因)。再让学生自己去采访,这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于相关资料的搜集,也成了一个难题,学生手中的书籍等,是非常有限的,上网等比较方便快捷的信息技术手段又不具备,怎样能够搜集到更多的信息材料呢?我是这样做的。
1、 利用网络收集信息
a、 发展各班的网络信息员。
b、 教师收集,进行赠送。
为了避免学生的惰性心理,教师在学生收集后,补充没有找到的资料。
2、 利用图书报刊收集资料。
a、 去图书店查阅
具体指导:所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类型的!应去哪一专柜查找。然后抄写。
b找自己或姐姐,哥哥或其他的书籍(包括其他学科的教科书)。
然后在教师指导和小组长的带领下,对这些资料进行筛选、归类、整理、形成汇报的资料。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为学生的发展开辟了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会的广阔空间,让学生学会了甄别和筛选,拥有了最真实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这个大空间里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并发展多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综合实践活动将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片绿洲,能力发展的一个温馨摇篮。
浅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这种课程的开设对于深化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践它以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以及新兴开放、因地制宜的活动渠道,让学生走进自然,联系生活、社会教育,既陶冶了学生的道德情操,训练了学生的行为规范,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灵感,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极大的培养。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一、形式多样,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营造民主气氛,激发创新灵感
爱因斯坦说过:“人是靠大脑解决一切问题的。”人脑中的创新思考活动是人的创新实践中的“骨髓”、“基石”。没有思考中的创新,就没有实践中的创新。
无论哪一门课,课堂气氛很重要,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发言,无拘无束地思考是开启创新思维的钥匙。特别鼓励提出独特新颖的设想,即使是荒唐可笑的,或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教师都要给与支持和鼓励。一个人的思维是有限的,而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在课堂上营造民主气氛,营造创造性思考的整体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我在上《愚公移山》这篇文章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愚公的后代你会怎样做?同学们提出了许多奇思妙想,有的说:“继承愚公精神继续挖山,完成愚公心愿。”有的说:“搬家。”还有的说:“送几个孩子出山学习,掌握知识后,用机械挖山修路。”……我和同学们听着,都不由得为这些富有创造性的想法儿激动起来,集体的指挥调动了个人的智慧,大家畅所欲言,开阔了思维。课堂气氛活跃,思维也处于活跃状态,激发了同学们的创造灵感。
(二)鼓励大胆想象,诱发奇思妙想
印度物理学家拉曼,在从英国返回印度的轮船上,听到一个小孩无意中提出的问题:“海水为什么那么蓝?”这一创造性的提问让他在物理学方面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经过不懈地深入研究,终于提出了:“光散射效应”,这一发现还使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可见大胆想象对创新思维是多么重要。我想:成人尚且如此,孩子们不是更富于想象力吗?儿童对想获得的东西都容易感到满足;做错了事勇于重新开始;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丰富的想象力、无拘无束的探索精神、无所畏惧的闯劲。这些优秀的品质,既使他们蕴藏着五穷无尽的创造力,也使他们的幼稚天真的想法能成为诱发奇思妙想的一种重要源泉。
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让他们创造性的答问,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最好方法。例如综合实践活动课关于《图形组合》的教学主题,是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和思维的一个好机会,我让同学们大胆想象,在头脑中对一些事物形象加以分解、组合。有的同学将手帕和地图组合起来,设计出绘有一个城市的主要道路和旅游景点的地图手帕;有的同学将弹簧和电脑组合起来,设计出可以按预定时间将人的脑袋从枕头上弹起的弹簧枕;有的同学将垃圾箱和肥料制造机组合起来,设计出倒入垃圾便能造出肥料的垃圾肥料箱。教师将主动性给学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思维活跃,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就会源源不断的涌出。
(三)注重传授方法,学会创新思考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特色是在“活”中“学”,在“动”中“活”,“活而不乱,动中有序”,通过让学生在主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创新思考。创新思考有一定的规律,掌握和运用创新思考方法,需要熟悉一套新的思路,培养起一种新的思考习惯。例如上文提到的大胆想象就是一种方法,此外,教师要教给学生多种思考方法,例如逆向思维法,孩子们都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其实这就是一个倒过来想的例子。别人都只会从“如何让人离开水”这个方向去想,理所当然地认为“从水里救人”,司马光成功之处在于他急中生智地调转了思考方向,想到了“如何让水离开人”,理清思路后再想出用石块砸缸就不难了。用同样的方法上《没理找理》一课就不难了,课本要求学生解释“大风把井刮到院子里”这一怪事,并讲道理。看起来像是天方夜谭,不过用逆向思维法就简单了,倒过来想:不是风把井刮到院子里,而是风把栅栏从井的右侧刮到井的左侧。老师教给学生方法,教他们把问题倒过来想,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一条捷径。此外,引导学生跳出框框思考、换个角度思考、顺藤摸瓜思考、激发灵感思考都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可见,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每一位教师肩负的神圣而艰巨的任务。
二、联系生活、社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实践,注重体验。他强调以学习者的经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在“动手做”、“考验”、“试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既包含了自然世界也包含了社会生活,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的整合。
(一)走进自然,学会发现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综合程度很高的一门独立形态课程,综合实践内容来自于无限空间。平时的课堂学习较易使学生落入死记硬背的窠臼,被人称之为“高分低能”,只会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意识。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学生亲近自然,为学生打开了广阔的知识视野,使学生在体验和感受生活中,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学习《探索物质世界》这一单元,为了让学生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及研究性学习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我让学生自己采集标本;观察植物与生长环境的关系;了解植物的种类、用途及生长过程,调查植物在当地的土名;了解植物与当地老百姓的关系。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提出了许许多多的深刻的问题。例如:清晨,为什么茂盛的树叶吐出滴滴清水?我们吃的肉、蛋、奶是不是间接来自种子植物?为什么居民小区、道路两旁种柳树、榆树的灰尘就少一些?学生们不仅体验到实践的辛苦,也增加了热爱家乡、自然的情感,更体验到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人类生存的家园。
(二)关注生活,学会分析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突破传统教学的框架,使学生与生活、与社会、与世界的发展信息相通。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中有许多内容都是传统教学、包括现今的电化教学所无法传授的。只有让学生灵活地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到真实的世界中进行各种体验,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平时比较重视对学生们进行问题教育,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如我让学生观察桃源的沅江,学生们通过观察,提出了“沅江水质污染问题”,并决定调查沅江污染的状况,寻找造成沅江污染的原因,寻找改善沅江污染状况的对策。通过探究活动,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学会了怎样开展研究,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了保护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心里多了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感。
综合实践活动改变其单纯从书本学习知识的传统,让学生通过自身亲身体验了解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给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为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架起一座桥梁。
(三)融入社会,学会解决问题
我们经常听到有的教师抱怨:“我们的学生不象欧美学生那样动手能力强,他们学得太死,全凭自己根本搞不出东西”。其实不然,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其实我们的学生有相当大的潜质,当他们融入社会,了解生活,他们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后会释放出令人刮目相看的能力。以“纸的世界”主题活动为例,许多平时学习中成绩一般的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有的同学对纸的用途了解甚广。从生活中常见的纸制品,到安徽泾县的宣纸的制作,以及数字化与纸等,都了如指掌。而有的同学特别喜欢纸的艺术,什么剪纸、折纸、撕纸、贴制、集邮、放风筝等,无所不知。还有的同学精通造纸技术,古代的、现代的、将来的,说得头头是道……每位同学身上都能找出或多或少的闪光点。因为他们关注生活,从事自己喜欢的问题的实践研究,所以都能积极投入进去,丝毫不需要教师的强制督导。可见我们的学生并非是高分低能的死书生,只要我们教师适当引导,给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他们完全可以自己去实践研究并有所收获。
“社会即学校”,在综合实践课中,努力争取校外人才的共同协作,形成整体共同指导的局面,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通过“请进来”、聘单位与聘个人相结合的方法拓宽引入师资的渠道。比如,我校就聘请晨报的记者定期到学校进行写作指导,,还聘请了学校附近的交警担任辅导员,请他们定期到学校给孩子们上课,多方有机结合,形成了开放的多层面的教育人才资源。
三、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全新的学习形式,是学生能够从日常生活出发,基于自身兴趣,选择和研究问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如何分工合作,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选题和可行性论证?用什么方式、方法收集资料?如何选择有效的研究的方法和策略?研究成果如何呈现等一系例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涉及交通、科技、医疗、环境、卫生等方方面面,关键是教育者要有正确而全面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意识。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具本操作,提高学生与人交往、合作能力和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摸索,我有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
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小主题调查研究。为了加强活动的可操作性,每个小组由组长负责分工。调查的、采访的、相关资料的搜集的者分别有具体的同学负责。负责调查采访的同学再由小组讨论写出高查采访稿,调查表后再进行调查和采访。
在调查、采访的过程中,学生遇到很多问题,如被采访者不理解,不配合,态度冷淡,把他们拒之门外,或把这种活动看成是瞎胡闹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首先鼓励学生自己找原因,想办法解决。学生(采访语言)意识到自己的言谈举止,应该讲文明懂礼貌,采访对象应选 择一些自己比较熟悉、容易接近的人,采访时间应该在被采访者有时间的情况下进行等。有时我帮助学生联系好采访人。(讲清采访原因)。再让学生自己去采访,这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于相关资料的搜集,也成了一个难题,学生手中的书籍等,是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