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桥米线是怎样来的?

如题所述

过桥米线的由来及故事如下:

由来:

古时候,滇南蒙自县的南湖之中有一小岛,岛上绿树成荫,环境幽静。有一位秀才为了赶考,在此专心攻读。一每天,他的妻子从家送饭给他吃。秀才很爱吃米线,但因他家离岛较远,而且必须走过一道长长的桥方能到达,所以妻子每次送来的米线都因路远时间长而凉了。

一天中午,妻子念其丈夫读书之苦,就炖了一只又肥又壮的母鸡。鸡炖好后,一层厚厚的黄油覆盖在汤上,又鲜又香。她把鸡肉和鸡汤装入罐中,正准备给丈夫送去,忽然有人来叫她。待她急急忙忙办完事情回来,日已偏西。她唯恐饭菜已凉,尝了一下,发现鸡汤还热得烫嘴。她赶快拾起瓦罐,带上米线,穿小道,过长桥,来到丈夫身边,将米线往鸡汤里一烫,随即捞出放到碗中。秀才吃后十分满意。

以后,尽管秀才的妻子天天还是要穿小路,过长桥,但因厚厚的油层将汤盖得严严实实,秀才便能顿顿吃上滚热鲜香的米线了。“过桥米线”也就因此得名。方法传开后,人们纷纷仿效。有的还将切得薄薄的生鱼片、生肉片放入汤中余熟,再夹米线和菜就汤吃,更增加了过桥米线的风味。

故事

“过桥米线”始于清朝。相传清光绪年间,滇南蒙自县的南湖之中有一个小岛,岛上绿树成荫,环境幽静,有一位名叫张浩的秀才为了赶考住在这里攻读。她的妻子每天从家里送饭给他吃。

秀才很喜欢吃米线,其妻常为他做米线吃,但因离家较远,而且还要过一长桥才能到达小岛,饭菜送到时已经凉了。一天中午,她煮了一只鸡和米线一起入罐再炖,汤面浮了一层很厚的油,准备送给丈夫吃。她刚要出门时,突然晕倒在地,待到醒来,日已偏西,她用手摸汤罐还是热烘烘的,连忙送去给丈夫吃,鸡汤和米线仍然是热的,丈夫吃了很满意。

究其原因是因为鸡汤被厚厚的一层鸡油覆盖着,保住了热气。其妻从中得到启发,后来又把猪肉片、生鱼片等放入汤中汆熟后,和米线一起入罐保温。这样秀才就能常常吃到热米线了。“过桥米线”由此得名。

后来,建水县李马田锁龙桥外有一米线馆,收集和总结了当地群众食用米线的各种烹调方法,采用汤汆米线法,很受群众欢迎。人们常常相约过锁龙桥吃米线,这样“过桥米线”就更加广泛流传开来成为闻名中外的菜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9-09
1、先将金针菇,香菇,丸子放入锅中煮熟
步骤2
水开下入米线
步骤3
米线熟了放入米线的酱料辣椒油麻油等
步骤4
放入香菜
光肥母鸡半只(约750克),光老鸭半只(约750克),猪筒子骨3根,
猪脊肉、嫩鸡脯肉、乌鱼(黑鱼)肉或水发鱿鱼各50克,
豆腐皮1张,韭菜25克,葱头10克,味精1克,芝麻油5克,猪油或鸡鸭油50克,
芝麻辣椒油25克,精盐1.5克,优质稻米400克,胡椒粉、芫荽、葱花各少许。
步骤1
将鸡鸭去内脏洗净,同洗净的猪骨一起入开水锅中略焯,去除血污,然后入锅,加水2000克,
焖烧3小时左右,至汤呈乳白色时,捞出鸡鸭(鸡鸭不宜煮得过烂,另作别用),取汤备用;
步骤2
将生鸡脯肉、猪脊肉分别切成薄至透明的片放在盘中,
乌鱼(或鱿鱼)肉切成薄片,用沸水稍煮后取出装盘,豆腐皮用冷水浸软切成丝,
在沸水中烫2分钟后,漂在冷水中待用,韭菜洗净,用沸水烫熟,
取出改刀待用,葱头、芫荽用水洗净,切成0.5厘米长的小段,分别盛在小盘中;
步骤3
稻米经浸泡、磨成细粉、蒸熟,压成粉丝,再用沸水烫二三分钟成形,
最后用冷水漂洗米线,每碗用150克;
步骤4
食用时,用高深的大碗,放入20克鸡鸭肉,并将锅中滚汤舀入碗内,加盐、味精、胡椒粉、
芝麻油、猪油或鸡鸭油、芝麻辣椒油,使碗内保持较高的温度,汤菜上桌后,
先将鸡肉、猪肉、鱼片生片依次放入碗内,用筷子轻轻搅动即可烫熟,再将韭菜放入汤中,
加葱花、接着把米线陆续放入汤中,也可边烫边吃,各种肉片和韭菜可蘸着作料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