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衣佛教法衣

如题所述

僧尼所着的衣物,通常被称为法衣,其名称源于佛教的法度与应法衣的含义。原本指三衣或袈裟的特定称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泛指僧尼所穿着并符合各地教团规定的衣物,有时也称为僧衣。在《心地观经》卷五中,法衣被赋予了十种特殊的意义,象征着三世诸佛、缘觉、声闻等清净出家者穿著袈裟的崇高地位,他们借此智慧剑斩断烦恼,共同进入涅槃境界。


在古代印度,僧尼的衣着各有差异,如比丘的三衣分为九条、七条和五条,而比丘尼则有僧祇支和裙等额外衣物。随着佛教的传播,如在中国,僧侣们为抵御寒冷开始添置厚重衣物或内衣。偏衫的出现源于北魏宫人对僧人袒露肘部的观察,随后发展为僧祇支加上偏袖,形成了直缀。法衣的颜色最初受到限制,不得使用五正色和五间色,只有青、黄、紫、绯等坏色可选,强调其清净如法的特质。


不同佛教部派有着特定的衣色,如昙无德部着赤衣,摩诃僧祇部着黄衣,等等。这些衣色被视为坏色,而非正色。在汉魏时期,出家人多着赤布僧伽梨,这反映了当时的地域特色和部派差异。后世的法衣主要分为三种:(1)律衣,采用木兰色麻或棉布制作,严格遵循戒律;(2)黑衣,以黑色麻、棉或绢布制成的直缀;(3)色衣,指在法会期间穿的华丽法衣,用于特定仪式。


以上所述内容可参考《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卷下、《法苑珠林》卷三十五的《法服篇》、《释氏要览》卷上以及《佛像标帜义图说》等佛教典籍。


扩展资料

道教与佛教的法事专用服饰。佛教制度允许出家僧人为养活自身可以持有如法合度的衣服,其中重复衣、上衣、下衣、裙、副裙、掩腋衣、副掩腋衣等十三种服饰是生活所必需的。不同的衣服应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场合穿用。法衣的原料以及颜色也是有选择的,如衣料不得过优过劣,颜色不用八大正色。凡僧尼所穿的被认为不违背戒律、佛法的衣服,皆可称为法衣。《释氏要览》卷上:“律有制度,应法而作,故曰法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