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什么是村小学和教学点

如题所述

作文是学生各项能力的综合表现,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作文质量,根据小学语文习作标准和我个人的教学经验,我略谈以下几个观点: 一、教师要明确农村小学生的作文现状 倡导创新、张扬个性已成为当代作文教学的一大特点,然而,要学生写出新颖有水平的文章,还要考虑学生平时的积累量和独特的生活体验。相对城市孩子而言,农村小学生由于受生活环境、家庭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孩子见得少,听得少,读得也少,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经验少,生活内容单一。所以学生的作文很多时候题材都是雷同的,内容很单一。如我让学生写“我最喜欢做的一件事”为题进行作文时,学生都是写了“我最喜欢画画”、“我最喜欢上体育课”、“我最喜欢跳绳”。全班三十几个学生,内容的题目只有三个,而且有些学生的内容是一模一样,一字不改;还有些学生没有一个字是写对的,全文看起来都是“甲骨文”;还有些学生语句段不分,俗话连篇!受农村方言的影响,语病较多。作文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也存在诸多问题,有的无区别的乱用,什么地方都用上句号;有的不知在什么地方断句,什么时候想起来就在什么地方点一下,以至写出来的话时断时续等等,甚至有些学生什么符号都不用。可见农村学生的写作底子多薄,经历感受多单调、知识容量之缺乏。因此我们的农村老师要真正地明确农村小学生存在的作文现状,不要让这一现象继续发展下去,有必要地采取一些方法、措施去杜绝。例如恰当地让学生去开阔作文视野 ,培养学生的知识容量,多读一些课外读物等等 二、激发兴趣,培养自信,让学生乐于作文 兴趣与爱好是小学生写好作文的原动力。儿童对某事物是否喜爱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许多兴趣都是“引”出来的。要想让学生乐于作文,首先必须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农村小学生认为自己能力、水平有限,写不好作文,缺乏自信心。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产生喜欢写作的动力。 学生对写作文的兴趣,还来自于外界的刺激:如果我的作文受到老师的表扬……,如果我的作文能够贴在教室的墙壁上……,如果我努力写出的作文被刊登在《小学生学习报》上……,如果我的作文能在作文竞赛中获奖……这些机会,都应该是作为老师的我们去创造的!学生有这样的自信,也是老师抬出来的!每次作文,我总要花好几节课去点评:选出一些较佳习作,在班上让学生自己念,并张贴在学习园地中;细心地去挖掘较差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如一个好的开头、很自然的结尾,一个好的句子,哪怕是一个精彩的词语,都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因此,请别吝啬我们的笑容,别停住我们的赞扬。抓住学生细小的闪光点大夸特夸,在夸奖的时候一定要夸得十分具体,让学生能明白好在何处,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又对全班的学生做了一次有效的指导。 多鼓励学生“写心中事”,也能激发写作自信。让学生平常怎么说,写作时就怎么写;学生作文并不是要求写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只要把生活中和父母、老师、同学之间发生的细微小事写具体,通过文字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对真善美的赞扬,对假恶丑的痛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未来蓝图的刻画等都表达出来。同时,写作时让学生保持一种自由的心灵状态也是极为重要的。我们不要用太多的条条框框来拘束学生的思想,语文教师应尽量使学生在作文的过程中,保持一种自由的状态,情感所至,悲喜怒骂,可以尽情地描述与抒发出来!掌握学生作文的心理特点,帮助学生消除各种心理障碍,就能激发写作自信,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积累语言,捕捉素材,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由于农村小学生阅读量少,知识面窄,词汇贫乏,所以表达不具体,不确切,不生动,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我认为学生把阅读和摘抄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因为学生习作有一个“模仿”的过程。要提高学生写作热情,必须使学生在写作中持续地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最大的写作难题莫过于素材的缺乏,写作素材的积累是保证写作激情的前提。于是,在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广开渠道,涉猎方方面面的知识,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维。一是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在丰富视野的过程中积累作文的素材。平时让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要让小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以此丰富学生的视野,积累个性作文的素材。让学生尽情去春游,去野餐,领略大自然的情趣。让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这是叶圣陶先生说过的话,十分明确地说明了作文和生活的关系,为丰富学生的生活,我们可以有目的地为学生设计各种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让他们投入地参加,从中积累富有个性的作文素材。二是积极引导学生多读名著名篇,读后把好词、妙语、佳段摘录下来,进行整理积累。同时,要求学生背诵记忆好词好句,学习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并学会品读赏析。写作文时则时时提醒学生学会迁移,灵活运用。这样,学生的作文便会由空洞乏味向生动具体发展。有些学生书读得不多,又不勤于做摘记。我就坚持每周摘给学生几段优美词句,要求他们背诵下来。若有人在作文中合理运用,马上加以表扬,这样学生会非常乐意去背诵优美段落,并积极开动脑筋如何运用。不久,学生的语言积累会越来越多。作文时,内容应笔而生,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四、更新作文观念,让学生自主作文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借助于想象和幻想来理解他们的生活世界,研究和解释这个世界。因此,教师要更新作文教学观念,鼓励学生以不同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学生们对童话故事、卡通电视剧如痴如醉。因此,从学写故事入手,自然也就成了学生自主作文的有效渠道之一。让他们自己命题,大胆选材,写自己要写的内容,表达自己需要表达的情感,不拘形式,那么他们的“作文难”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从而提高农村小学生作文教学的质量。 总之,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努力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才能进一步引导他们热爱写作,诸熟门径,让那些貌似“老大难”的作文都成为“小儿科”。学生有了写作的积极性,在练习时就感到心情舒畅、信心十足,从根本上解除了害怕和厌倦作文的心理,就不会觉得“作文难、难作文”;而教师在整个写作过程中的最大作用就在于调动和保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努力创设一种更为宽松的学习环境,充分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并给以明确、具体、有效的指导和帮助。这样,我们便会发现学生的作文充满了个性、灵性,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5-1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作文教学是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与原来的大纲相比较,要求已降低了许多。然而,农家孩子还是怕写作文,乡村教师也还是怕教作文——“农村孩子见识面窄,作文素材贫乏;农村孩子贯用方言,表达能力不佳”成了怕作文的理由。为何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呈现如此局面?我们又该如何走出困境?路子又在哪里?作为长期从事农村语文教学的我,谈一点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 培养观察习惯,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大凡好的作品,皆来源于生活。“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因此,把学生从封闭的学校和课堂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时间亲近自然,走进社会,用自己的眼光和心灵去感受,去体验,改变作文写作的“苦”与“烦”。
鲁迅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我告诉学生说,“处处留心皆学问”,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只要他们平时留心观察,认真思考,便会发现,乡土题材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 比如,指导学生认真体验农村生活,并诉诸笔端。农村生活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熟悉而亲切,可挖掘的素材有很多。如:野外劳动生活,农家孩子从小就与土地打交道,是闻着田野的清新和泥土的芬芳长大的,劳动会给他们带来丰收的喜悦,也为他们提供了流汗流泪的切身体验;农村的节日习俗,比如端午包粽子,中秋赏月吃月饼,春节耍香火龙等,再加上各种红白喜事,这些农村习俗具有独特性,极富生活色彩;赣南客家文化,如“采茶戏”“迎神”等富有生活情趣。所以我鼓励学生写真实的事情,记录身边的真人真事,关注班级、学校、社会动态,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触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来。记得我教学三年级有关传统节日的作文,有个学生写道:“年二十八那天是龙布圩,我和大人们去采办年货,我们一路有说有笑的走着。隔壁的赖阿姨说:‘今年要买红瓜子,日子过得红火。’邻村的廖大婶就说:‘我要买条鱼——年年有余。’你看中国的风俗是不是特别有意思呀”这样一来,学生逐步体会到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农村孩子的作文题材更宽、更广、更有新意,并不再为没什么可写而烦恼。这时,我趁机要求学生养成写好观察日记的习惯,引导他们不断地积累材料,以备不时之需。
二、强调口手如一,指导学生文从字顺地表达
⒈坚持普通话交谈,使语言规范化
为了帮助农村孩子克服方言的影响,使语言规范化,“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我告诉学生,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口”,这“口”其实就是普通话,要求学生当好“翻译官”,变“土”为“洋”,使方言变为规范化语言。
课堂上,我用普通话讲,学生也用普通话说;课间,师生也用普通话交谈。我还要求学生把普通话带回家里、带到社会,时时处处坚持说普通话。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普通话变得流利了,作文中的语句也通顺多了。
⒉先说后写,边读边改,读后再抄
《课标》在关于写作总目标的陈述中特别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我们知道,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写作和思考是同时产生的,写作的过程也就是思考的过程。
这个过程能帮助你把零乱的思想条理化,使你的想法经过提炼而清晰起来,并且进一步发展你的思想。因此,每次习作练习,我都强调学生先想好了再说说,说通后才写下来,写完了反复读几遍,并对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修改,改好后再读一读,读顺了才誉写。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逐步达到“心口如一、口手如一”。
⒊多向评议,互相欣赏,共同提高
大家都知道,兴趣和自信是作文的最大内驱力,这种内驱力除来源于学生有比较自觉的写作目的外,还来源于在写作的合作和交流中所产生的成就感。
《课标》也在不同的学段分别提出:“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因此,在习作指导过程中,如何抓好习作讲评对于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根据习作的目的及要求灵活采用同桌互读互评、小组轮读推荐习作、集体交流评选佳作、优秀习作展评等评议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评议、学会欣赏、学会修改,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
三、适时指导练笔,促使学生变知识为技能
“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笔’,是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因此,当学生有了写作材料,并学会了使用规范化语言时,我们应当有意识地把“书本”与“乡土”紧密联系起来,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指导学生写有“洋味的”的“乡土文”,逐步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使作文能力不断提高。
我告诉学生,“课文就是作文”,如果我们能写得像课文那样,就是好作文。因而,我常结合阅读教学,指导学生模仿课文的规范语言,通过经常性的仿说仿写,用规范的语言来影响学生、要求学生。就说《爬天都峰》一课吧,作为山区的孩子上山下河是他们常做的事,而真要让学生写关于爬山的作文时,他们往往无从下手。在学习《爬天都峰》一课时,我发现学生学习的兴趣特别浓厚,被描写天都峰山高路险这段文字所吸引,眼神里流露出求知的强烈欲望。于是,我趁热打铁,要求学生回忆平时爬当地名山---腾云山的亲身体验,然后以“游览腾云山”为题,写一篇有特色的作文。因为有《爬天都峰》作参考,又有亲身游览腾云山的切身体验,学生的作文都写得很有味,其中有这样的一个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塘村学校出发步行几十分钟就来到腾云山脚下,抬头一看,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难怪当地村民把这座石山命名为腾云山,石级像从天而降,让人感到心头发颤!”小作者描述得多形象呀,虽模仿了课文的某些写法,可也不乏自己的特色呀,让人一看,就想来腾云山一睹为快!
总之,对于农村的语文教师来说,作文教学不失为一种挑战,只要正确认识,积极主动的转变观念,改变固有方法,就会走出语文作文教学的樊篱,闯出一条高效,明朗的新路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们只有从农村实际出发,根据农家孩子的特点,帮助他们养成留心观察、注意积累、勤于练笔、乐于交流等良好习惯,指导他们把生活实践、乡土题材与阅读和写作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促使他们形成技能技巧,逐渐地爱写作文、会写作文、写好作文。
第2个回答  2017-05-1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提出并说明课题内容的意义和重要性,还可以通过生活实例,知道学习到的知识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让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重要,激发和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