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缘起的十二支关系

如题所述

关于十二支彼此间有什么关系,异说纷纭。在原始经典中,并没有作具体的叙述。但到了部派佛教,就将十二支说成三世两重因果。十二支中,最初的无明、行二支是过去世的二因,其次的识、名色、六处、触、受五支是现在世的五果,并以这些来说过去与现在的一重因果;接着的爱、取、有三支是现在世的三因,最后的生、老死二支是未来世的二果,并以这些来说现在与未来的一重因果。综言之,即是所谓的三世两重因果,列表如下︰
传统三世两重因果十二支的说法︰(1)无明是指过去的无明诸烦恼。(2)行是过去所造的善恶诸业。(3)识是在母胎内最初一刹那的五蕴。(4)名色是胎内五位(羯刺蓝─第一周、额部昙─第二周、闭户─第三周、健南─第四周、钵罗奢法─第五周以后至出生)中的前四位。(5)六处是指在胎内第五位,即在母胎中完成眼等诸根之位。(6)触是出胎后生起单纯的触(认识)的作用。(7)受是五、六岁至十三、四岁间,起单纯苦乐感受作用。(8)爱是十四、五岁以后,贪着财产、爱欲之位。(9)取是增长前支贪着之位。(10)有是爱欲、取相之善恶业,成为习惯力而引起未来果报。(11)生是生出未来果报之位。(12)老死是未来受生后,与名色、六处、触、受一起发生之位。
┌无明─惑(缘)─┐
├行 ──业(因)─┴ 过去世二因─┐
├识 ─┐---------------------------------- ├ -一重因果─┐
├名色│---------------------------------- │----------------│
├六处├苦(果)──-现在世五果─┘---------------- │
├ 触 - │----------------------------------------------------├三世两重因果
├受 ─┘ --------------------------------------------------- │
├爱─┐----------------------------------------------------- │
├取─┴惑(缘)─┬现去世三因─┐------------------ │
├有──业(因)─┘---------------- ├---- 一重因果─┘
├生─┬苦(果)──未来世二果─┘
└老死┘
南方佛教与后世大乘佛教,均把十二缘起解释为三世两重因果,这也是一般佛教传统的说法。但是瑜伽行派的法相宗(护法系统),把十二缘起解释为二世一重因果,即从无明至有等十支是现在世,生和老死二支是未来世。
说一切有部的通说,是将十二缘起解释为三世两重因果,但是此一部派对十二缘起的状态,析为四种,而说四种缘起。即(1)刹那缘起、(2)连缚缘起、(3)分位缘起、(4)远续缘起。其中(1)刹那缘起,是表示十二支作用于同一刹那之‘同时的论理关系’。(2)连缚缘起,是说明做为肉体、精神现象的十二缘起,时时刻刻在进展变化,而我们日常经验的身心活动即是依据此种缘起关系产生的。(3)分位缘起,是指将十二支分为过去、现在、未来等的三世两重因果。(4)远续缘起,谓十二支不仅表示三世,而是在说明久远的过去至遥远的未来,长时间的关系。
近代,西洋、日本学者对十二支,有种种议论。或就传统立场而言,或以为同时因果之论理关系才是佛的真说,或就折衷立场而言等。但是,释尊在说法时,曾由于对象智慧、根机及理解力之不同,而对同一教理,或做第一义的解说,或以浅近的例子或譬喻,做极通俗的说法。故对十二缘起的说法,我们也不能做片面的决定。《阿含经》中,虽然没有将十二缘起视为三世两重因果的胎生学解释,但仍可发现它的萌芽。以上所提,四种缘起中的第二连缚缘起,不仅是今日我们最易理解的,也是《阿含经》所论述的。
◎附一︰姚长寿〈十二有支〉
十二有支,也叫十二因缘、十二缘起。原出《阿含》经典,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处(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支,称为‘十二有支’。
这种结构,在佛教原始经典中是为探求有情众生生死苦恼的缘起而设立的。无明(对佛教真理不能自觉)为缘引起行(善恶行业),行为缘引起识(识别作用),识为缘引起名色(身心),名色为缘引起六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处为缘引起触(反应),触为缘引起受(感觉),受为缘引起爱(妄执),爱为缘引起取(追求执着),取为缘引起有(存在),有为缘引起生,生为缘引起老死。以此次序构成了‘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相依相对的因果关系,而说为‘十二因缘’。
后来的小乘论书把十二因缘同轮回相配,众生由过去的业而受现世的果报,由现世的业而受未来的果报,就有说众生涉三世轮回的次第缘起。《俱舍论》把十二因缘分成四种︰(1)刹那缘起,于刹那间立十二支;(2)连缚缘起,十二有支因果无间,连续而起;(3)分位缘起,立三世两重的因果关系,从胎生学的角度来解释十二因缘;(4)远续缘起,悬远相续无始,而立十二支。其中分位缘起说为有部所采用。
依分位缘起说,过去世无始的烦恼,叫做无明。依过去世烦恼而作善恶行业,叫做行。无明和行,称为过去二因。由这过去二因,心识开始活动,在受胎的一刹那成为有情的分位,这就是识。受胎开始的第二刹那以后,六根尚未完备的有情分位,叫做名色。在胎内六根具足,即将出胎,叫做六处。出胎以后至二、三岁,只有接触感觉,尚未识别苦乐,叫做触。四、五岁以后到十四、五岁,对事物渐能识别苦乐,是为受。以上从识到受,称为现在五果。十六、七岁以后,爱欲渐盛,叫做爱。三十岁以后,贪欲旺盛,叫做取。依爱取的烦恼,造种种的业,定来世的果,这就叫做有。以上爱、取、有,称为现在三因。依这现在世的三因而于未来出世的分位,叫做生。自生至死,叫做老死。生和老死,称为未来二果。这样,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的三世,加上两重的因果,合称为三世两重因果。
唯识宗立二世一重因果,《成唯识论》卷八设从无明到有十支为因,生和老死二支为果。此十因二果,必不同世。如从过现二世来看,十因在过去世,则二果为现在世;如从现未二世来看,十因为现在世,二果即在未来世,终究不出二世一重,所以称为二世一重因果。因为无明和行二支是引出识至受五支的因,所以这二支叫做能引支,五支叫做所引支,合这七支为牵引因。爱、取、有三支为因,缘起生和老死二支,所以称爱、取、有三支为能生支,或生起因,称生和老死二支为所生支,或所引生。
天台宗立思议生灭、思议不生不灭、不思议生灭、不思议不生不灭四种十二因缘,与化法四教(藏、通、别、圆)相配,说三因佛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