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谁会分析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多余人的形象啊 在线等

如题所述

  “多余人”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作品中贵族知识分子的形象,主要产生于二十至五十年代的俄国贵族革命时期。当时,一些受过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具有较高天赋和才华的贵族知识分子,既不满上流社会的腐败,愤世嫉俗,又无力与本阶级决裂;既有朦胧的追求,希望有所作为,又脱离人民,远离革命,结果,在碌碌无为中虚度一生,成为“既非孔雀,又非乌鸦”的“多余人”。这些“多余人”形象不仅是十九世纪前半期俄国文学的中心主人公,而且是世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的重要角色,是世界文学画廊中的珍品。
  “多余人”系列形象:
  1.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奥涅金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2.莱蒙托夫《当代英雄》:毕巧林
  3.赫尔岑《谁之罪》:别尔托夫
  4.屠格涅夫《罗亭》:罗亭
  5.《贵族之家》:拉夫列茨基
  6.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奥勃洛摩夫

  -----------------------------
  《叶甫盖尼·奥涅金》
  传统批评中,奥涅金是个“多余人”,“永远不会站在政府方面”,也“永远不能站在人民方面”,灵魂空虚,缺乏毅力和恒心,毫无实际工作能力,并认为是贵族生活养成了他的恶习,腐朽黑暗的社会使他找不到生活方向。一言概之,相对于俄国社会的环境而言,他“多余”。然而,我们谁又敢对我们的生存环境大声宣布“本人必不可少”呢?爹死娘可以嫁人,拉宾遇刺佩雷斯取而代之,历史的脉搏不会因某个人的或缺而停止跳动。一个人如果自己不觉多余,即使做乞丐,满身疥疮,人见人厌,拣块肉骨头照样啃得心满意足。
  奥涅金之所以为奥涅金,在于他产生了“多余感”。高度发展的智力找不到自己生存于世的理由,上流社会穷奢极欲又俗不可耐,爱情不过是虚情假意,书本中写满了无聊和欺骗,生活所显示的虚幻进而使他超越生活本身,去思考生命的意义,但他找不到答案,他成了一个怀疑主义者,奥涅金的“多余感”正是根植于其内心深处的怀疑主义,他失去了生命的热情和生存的勇气。
  http://baike.soso.com/v273493.htm?pid=baike.box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2-13
谢谢LZ的提问 我也在等 晚上考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