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文学史上的"多余人''形象有哪些?

尽量全面些,多谢了

1、奥涅金

奥涅金作为特定社会条件下的一个贵族青年的典型代表,具有贵族出身带来的各种缺点,并不是当时贵族青年的先进人物。作者从奥涅金身上体现了—个时代的重要问题,即俄罗斯进步的知识分子脱离人民的问题,这也是十二月党人之所以失败的原因。

奥涅金的性格是真实的,他不仅代表了贵族知识分子的苦闷与彷徨,忧郁而又无能为力,而且反映了整个时代的情绪,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多余人”心中的“多余感”具有民族性特征。

奥涅金的“多余感”是俄国旧文化与欧洲新文化撞击融合的产物,注定了他的悲剧性命运。一方面,贵族阶级即将退出历史的舞台,特别是黑暗腐朽的专制政体、愚昧落后的农奴制以及适应这种制度的旧文化;另一方面,欧洲启蒙思想文化的传播促使俄国的知识者去思考。在这场俄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博弈中,西方文化以压倒优势撞击俄国文化。

2、毕巧林

毕巧林看透了社会与世俗,也看穿了自己,他是一个孤独悲凉的先觉者,是英雄。他每每想通过对外部的征服证实自己的力量和价值,然而却无法征服自己的内心。他想对世界进行报复,然而受到报复的却最终是他自己。他的每次害人,终以他的灵魂的被伤害而告终。

真诚、壮美与悲凉正是英雄美的本质特征。毕巧林未能超越对社会的拒斥,未能超越“多余”,他缺乏一种幡然觉醒的彻悟和积极进取的行动,而这正是时代局限所造成的人格缺陷之所在。

3、罗亭

罗亭作为“多余人”有一十分重要的性格特征便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他总是在人面前夸夸其谈,他常常讲到崇高、事业、劳动、光明,但是当谈到自己要做一个有用的人时,却说是如何的不容易而不肯去实干。

这也是导致罗亭不能成功而成为“多余人”的原因,列日涅夫也说“你没有毅力”,也是正中要害的,这些都是罗亭作为“多余人”与其他小说中“多余人”相比独特的特征。

4、别里托夫

别里托夫出身贵族家庭,从小接受理想主义的教育,可踏入社会之后却四处碰壁,在宦海中浮沉了十几年始终一事无成。他到NN城参加贵族选举,结识了克鲁采弗尔斯基一家,并深深地爱上了柳波尼加。

克鲁采弗尔斯基为此痛苦万分,在郁闷之中成了一个酒徒。柳波尼加也因为对两个男人的爱而深深自青,一病不起。在这种情况下,别里托夫只好放弃了自己对柳波尼加的爱情,悲伤地离开了故乡。

5、奥勃洛摩夫

奥勃洛摩夫,是最后一个“ 多余人”典型,尤其龌龊不堪。他虽说生性善良、颇有教养,但由于祖传的庄园领地和 300多个农奴供其享用,故无忧无虑,无所事事,天长日久便失去了意志和兴趣,养成了悠闲散漫、好吃懒做的习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08

1、叶甫盖尼·奥涅金

普希金长篇小说《叶甫根尼·奥涅金》中的主人公,是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多余人”,小说中的主人公奥涅金也算是一个饱学之士。

父亲病故后,奥涅金的家产被债主分割殆尽,恰好此时他得到了刚死去的伯父在一个村庄的巨大家业。

于是,对上流社会日益感到厌倦的他搬迁到了这个村庄,并认识了少年诗人连斯基,由此结识了其未婚妻奥列加一家。奥列加的姐姐,沉默秀丽的达吉雅娜对奥涅金一见钟情,禁不住写了一封情信给他,却遭到了后者冷漠的拒绝。

奥涅金应邀参加达吉雅娜家中举行的宴会,心绪不佳的他故意和奥列加亲热而激怒了连斯基。感到受辱的连斯基与奥涅金进行决斗,结果死在奥涅金的枪下。懊丧的奥涅金离开了村庄。

达吉雅娜不久也离去,后来嫁给了一位将军。婚后一年,达吉雅娜与奥涅金在社交场合上重逢,此时的她已是一个善于交际的贵妇人。

奥涅金无可救药的恋上了她,并写信给她,然而最后得到的答复是:我爱你,但我已经嫁给了别人,我将一辈子对他忠实。

2、别里托夫

别里托夫,赫尔岑小说《谁之罪》的主人公,平民知识分子克鲁齐费斯基 大学毕业后,到退职将军涅格罗夫庄园当家庭教师,与将军的私生女柳芭卡恋爱而结婚,过着独立而平庸的 小康生活。

这时,贵族青年别里托夫从国外回来,他渴望有所作为,但脱离实际以致 一事无成,可却因对社会的不满赢得了柳芭卡的爱情,而他自己也恋上了柳芭卡.克鲁齐费斯基得知后,非常痛苦,整天绝望地向上帝祷告, 借酒浇愁。

别里托夫则感到破坏了他人家庭幸福,十分懊悔,重又远走国外;柳芭卡亦陷入极度痛苦之中.作品通过克鲁齐费斯基的家庭悲剧。

以及对众多人物形象的塑造,揭露了造成这一切的真正的罪魁祸首——停滞、愚昧、专横的俄国社会 生活方式及其封建 农奴制基础.作品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出色地塑造了又一位“多余的人”别里托夫的 典型形象。

3、毕巧林

毕巧林(莱蒙托夫《当代英雄》的主人公)是一名贵族军官,天资聪颖,才智出众,对由当时环境支配下的那种空虚无聊生活感到失望,但又没法摆脱,因此苦闷彷徨,甚至玩世不恭。

“狂热好动 ”与“人格分裂”是他的两大个性。作为第二代“多余人”,毕巧林比奥涅金更有才能,因而其悲剧性也更深刻。

4、罗亭

罗亭,(屠格涅夫同名小说的主人公)聪明、热忱、好思想、善辞令,向往真理、憧憬未来;但由于当时的社会条件,加之本人脱离人民、缺乏毅力,他无论是在社会事业上还是在爱情事业上都碰了壁,遭到惨败。

绝望之余,他只好承认自己的“无用”与“多余”,“生来就是无根的浮萍”,最后默默地在1848年6月巴黎墓战中牺牲了,临死前手里还拿着一面红旗。罗亭的最大特点是“夸夸其谈”,“坐而论道”,缺乏实干精神。

5、奥勃洛摩夫

奥勃洛摩夫,(冈察洛夫同名小说的主人公)是最后一个“ 多余人”典型,尤其龌龊不堪。他虽说生性善良、颇有教养,但由于祖传的庄园领地和 300多个农奴供其享用,故无忧无虑,无所事事,天长日久便失去了意志和兴趣,养成了悠闲散漫、好吃懒做的习惯。

他害怕任何变动,无论友谊、爱情都没法使他振作,只知道成天躺在沙发上,直到最后默默地离开人世。作者通过这个人物反映了当时俄国生活的停滞,以及社会上要求变革现状的愿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多余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05-09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部典范性的作品。奥涅金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

蒙托夫《当代英雄》里塑造俄国文学史第二个“多余人”形象 彼巧林的形象。是俄国三十年代“多余人”形象他比二十年代的奥涅金要痛苦 这时候,贵族革命正成为过去,进步的人民所受的压制比二十难道更加沉重。彼巧林聪明过人、精力充沛,却又十分孤独。内心的矛盾折磨着他。他不断的制造恶作剧,却又不完全明白自己的行为是卑鄙无耻的。体现在他性格中的反农奴制的倾向,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作者对他的形象抱着批判的态度,他认为彼巧林是俄国社会的产物。
屠格涅夫《罗亭》中塑造第三个“多余人”形象,深刻的揭示四十年代“多余人”性格特征,反映这一时期过渡性质罗亭的世界观是四十年代形成的。他是个进步的贵族知识分子,才华横溢,能言善辩,我祖国进步不惜牺牲一切,具有崇高的人生态度。但他不了解俄国,不了解俄国人民,也不了解自己。因此,他的改革尝试都以失败告终,个人生活也很不幸。最后,于1848年牺牲在巴黎街头的街垒之上。
冈察洛夫在1859年发表小说《奥勃洛摩夫》,塑造第五个“多余人”形象,奥勃洛摩夫 是五十年代的“多余人”形象 奥勃洛摩夫是地主,有良好的文化教养,聪明的头脑。可是,他懒散,脆弱,好空想,精神麻木,害怕生活发生变动,没有出事实际活动的能力。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7-18
《叶甫盖尼·奥涅金》--叶甫盖尼·奥涅金
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
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
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莫夫
第4个回答  2020-11-13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