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题所述

1.通过“尝试探究”,引导学生创新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天生具有好奇心,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什么都想亲自试一试,并希望自己是一个成功者。尝试探究教学最基本的特点是“先练后讲”。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做到,在知识的构建、知识的运用与发展等数学问题的教学中,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先行尝试学习解决,再由师生共同归纳讲解。这一“先行尝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及其能力的形成和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尝试”是学生创新学习的心理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做到:①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做好学生进行“尝试”的引导。同时,我做到鼓励学生敢试,对于尝试成功的,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师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使之对尝试充满信心而敢去试一试;对尝试有困难或失败的, 我则及时给予启发引导,鼓励再试。②我注意做好铺路搭桥。抓住知识的新旧联系,组织好尝试前的旧知识复习,为学生搭起尝试的“桥梁”,做好尝试的准备,打好尝试成功的基础。③我注意科学设计尝试题,尝试题做到让学生“试”有方向、“试”有目标、“试”有所获。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学生实际,尝试题的设计形式应有所不同。“同步尝试题”、“变异尝试题”和“发展尝试题”是尝试探究教学中尝试题设计的基本形式,只要根据内容的难易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灵活运用,就能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尝试题。
2.创设情景,为学生创新学习营造良好氛围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的内容的兴趣。”尝试探究教学注重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尝试和探究讨论。入情入境的教学,能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学生创造乐于尝试、乐于探究讨论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我用“孙悟空分西瓜”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个中奥秘;教学“圆柱体表面积”时,我注意利用电脑媒体对圆柱体的表面进行不同形式的展示,创设“动态情境”,以增加学生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创新思维;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利用电脑媒体,设计出轮子是长方形、椭圆形、圆形、三角形等状态下运动画面效果,创设“应用情境”,以启发学生对圆的特点的认识;教学圆锥体体积时,组织学生进行圆柱和圆锥量杯互为“倒水”的实验,创设“实验情境”,以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实践证明,富有启发的故事、联系紧密的生活实例、动手操作等,能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尝试、乐于探究讨论,对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3.引导课堂自学,提高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掌握基础知识,学会创新学习,培养学习能力,需要一定的“学习过程”来保证。在实施尝试探究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把学习过程作为创新学习的重要环节,并贯穿在课堂教学之中,通过指导课堂自学课本、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获得创新学习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现代教学研究表明,课堂教学中的观察、迁移、比较、归纳、推理、实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是学生获得学习过程的重要形式。
4.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讨论”是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一种重要方法,更是学生进行创新学习的重要形式。因此尝试探究教学应该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式学习。教学实践证明,开展课堂讨论,一方面可以发挥学生“群体”的学习作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与空间,同时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相评价,从而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另一方面,讨论可以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大胆求新,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在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时,我做到善于引导,精心组织。在内容上,有的放矢,充分发挥民主性。我根据教学需要,结合学生实际设计讨论问题,以保证讨论围绕重点,抓住关键,言之有物;并注意引导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讨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信心和能力。同时,在组织形式上,我讲求实效,切实给学生创设一定的讨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切实进入角色;并科学把握好讨论时机和调控好讨论过程,切忌随意性与形式化,灵活进行小组讨论与全班讨论的操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从而提高讨论的效率和效果;同时密切重视讨论结果的反馈,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不同见解,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实践出真知,要让学生融入到社会实践当中
数学无处不在、无处不用、无处不学,我们除了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同时,我们也要避免“闭门造车”现象,一定要让学生尽可能地融入到社会实践当中,从实践中去学习、去提高。提高学习知识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应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这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一个环节。有的学生好学,有的学生会学,我们要在数学教学中,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例如:教学“容积”时,对于不同形状容器体积的大小,学生有时候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的和实际计算出来的数据是有差别的。同样容量的容器,有的看起来就显得多,而有的看起来就显得少。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们一般都比较感兴趣,我让他们到生活中去找不同形状、但容量相同的容器进行比较,寻找其中的奥秘。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让学生们设计出自己的容器作品来参与比赛。也可以从学生当中征集一些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作为材料,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其中,大家共同想办法、出点子、进行扩散思维训练,从中选出最优秀方案来。这样,实践出真知,同样,实践出创新。不但锻炼和检验了从实践中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知识的能力,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我们必须更加地努力,百倍地付出,围绕着创新能力培养这一目标来开展我们的数学教学以及课内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热情和活力,进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这需要多方面的努力,特别是学校和教师的努力,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教育和成长。只有我们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通过共同的努力来使其变为现实,国家创新人才的培养才有望实现,我们的未来才会有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出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1-24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营造一个生动、活泼、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前提和保证。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在课堂上都能自由“呼吸”。在一个开放的、民主的、充分尊重个性的环境和心理氛围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才有可能进入状态。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也是情感的交流。当我们在互动过程中,达到“相互信任,彼此尊重,融洽相处”时,学生成了真正的学习主人,才能敢想、敢说、勇于创新。试想,教师板着一张脸,学生对老师也是唯唯诺诺,学生又怎能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他们只能是一切听老师的,把教师的话当作圣旨,不敢质疑,又谈何创新。
好奇心是由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种朝向、注视、接近、探索心理和行为动机,它是人类行为的最强烈动机之一。好奇是孩子明显的心理特点,他们对周围任何事物都充满探索求知的渴望,并善于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应抓住孩子的好奇心理,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给予理解,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并鼓励孩子多思考,多提问题,有意识的保护 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要想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必须注意其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培养。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儿童思维开阔、想象力丰富。对学生的一些超现实或异想天开的想法或问题要给予肯定和赞赏,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而成为创新的动力。
二、注重求异训练 鼓励标新立异
求异思维是创造力的中心,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若能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不但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中背记知识,学徒式操作的弊端,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扩展思维触角,开阔智力视野,敢于探求创新。以此推动学生的探究活动向深层次发展,从而提高探究的实效。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8-04
创设民主环境,营造愉悦氛围
  课堂上,当学习成为学生一种需要,教学法的实效性通成了现实,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民主,各谐,自由环境是创新素质,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与代舒展,才会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生动活泼地学习氛围,爱护和培养学生好奇心、求知欲、保护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诚心诚意把学习分成学习主人,形成相互尊重和信任良好氛围,如导入新课时,教师以饱含情趣,引人入胜导语将学生带入妙趣横生的意境,帮助学生解除心理负担,营造一种以情夺心,为之一振的教学氛围,从而激励学生“我要学”的浓烈学习情趣,进而使学生迸发出创新潜能。如在《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课教学中,可以先用幻灯展示一幅画面,晴朗天空下11名纤夫在沙滩上艰难地牵引着行使在伏尔加河上一艘人货船,在学生好奇地观赏画面时,录音机里传出凝重而浓厚地船工号子,此时,学生的情绪已稳定下来,于是教师用语言启发道:在罪恶的沙俄统治时期劳动人民忍受统治者残酷压迫,画面中的纤夫就是其中受害者,那么,这此纤夫都代表了当时社会中的哪些阶层的受苦受难的人呢?画家为什么要描绘这样一种悲壮的场面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寻找问题的答案。通过这样一番处理学生在无意中便进入学习状态,心境从容,没有学习压力,这对于整堂课的学习活动无疑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儿童天生好奇好问,由于受生活空间限制,大自然的接触机会少,提出问题可能幼稚可笑,此时老师的态度决定了这点点火花,是燃成创新的热情,还是一点点熄灭?在这里,需要教师创设一个自由,和谐的环境,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智慧潜能和创新能力,允许学生充分表现相互交流,敢于质疑,敢于争论,鼓励个性和独特、宽容探索中的错误和越轨,使学生自由思考,大胆尝试,如在教学《养花》一课时中,通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几种常见鲜花,经过学生片刻争议,谈出养殖每种花的经验。一时间激发起学生对花草种植的兴趣,在学生渴望养花学问的气氛中,教师因势力倒,老舍先生到底喜欢植什么样的花呢?这样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内容,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1-01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