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如题所述

课本中比较典型的创新方法如下:

一、质疑激趣法

兴趣是最大的动力。求知是人的天性,但很多时候我们的求知欲是被压抑甚至扼杀的,所以兴趣是需要被激发的。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有适当的夸赞,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更容易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老师要关注个体的差异,面向全体学生,抛砖引玉,循循善诱的启发学生,在同学们回答问题的时候要用期待鼓励的眼神。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也是很重要的,可以设置一些活跃气氛发环节。信息化手段的直观直接表达,也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焕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要注意的是: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自我提问和问题得到解决后,会感受到其中乐趣。所以老师要多培养学生们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自主探究法

学生自主学习比起老师传授知识,学习效率会高很多,它能使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老师要创设自主探究的环境,可以是学生个人的探究,也可以是组内或者是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相互探讨,老师再有针对性的进行点拨,这也间接地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有了探究结果后,老师要进行归纳总结,还要引导学生利用探究获得的知识举一反三,把知识巩固和内化。最后要激励评价。可以是老师评,也可以是学生自评或互评。这一步主要是鼓励学生以后遇到同类问题也可以运用探究的方法,培养出更好有思想、有能力的创造人才。

三、发散集中法

发散说的是不限定思维,没有方向,不规定范围,不墨守成规。一般有纵向、横向、旋转性、跳跃性、反向性思维等。这个也是需要坚持不懈的训练和正确的引导的,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能力。

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时就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因此发散思维和集中思路是相辅相成的。针对问题集中到最佳的思路上来,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

四、定势打破法

每个人能接触到的信息都是有局限的,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惯性思维。而在课堂学习中,老师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以更高更广阔的思维来看待问题。拓展学生信息收集的渠道,多看,多听,多搜!多观察生活,会发现许多平时不注重的小细节,或者会对事情有了新的认知。

鼓励学生在对待问题时,可以制定一个更高的目标。有了这个目标会激发学生的潜力,逼迫自己去想出更有效的解决方案。可以打破自己的舒适圈,不是说要融入别人的圈子,可以去观察,社交确实是获取自己不知道的信息的一大途径,打破思维定势,从社交破壁开始。

五、实践操作法

我们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在重视思维培养的同时,不能忽略了动手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实操能够更快更直接的把结果反馈给学生。如果环境不允许,老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积极的创设条件,有意思的引导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还有实操中也要注重创新。

六、辩证交流法

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如果学习成果没有得到对应的回报,会大大的打击自信心。老师要及时发现并帮助学生辩证的看待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改正学习方法。

平时也要培养学生辩证的能力,严格来讲凡事确实可以从两方面看,但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可以过度推导凭空揣测。而且一件坏事可能有他好的一面,不代表这就不是一件坏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