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关于年龄的叫法有哪些?比如二十岁:弱冠

如题所述

1. 赤子: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 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 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亦作“孩抱”。
4. 龆龀:儿童换齿。《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5. 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 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 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10. 束发:男子十五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1. 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 弱冠:男子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13. 而立:三十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14. 不惑:四十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
15. 知命:五十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谓到五十岁才懂得天命。后人因以“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16. 耳顺:六十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何晏集解引郑玄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后以“耳顺”为六十岁的代称。
17.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18. 耋:七十至八十岁。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
19. 耄:八十至九十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20. 期颐:一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孙稀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方氏悫曰:‘人生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后因称百岁为“期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6-23
1. 赤子:初生的婴儿。
2. 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3. 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
4. 龆龀:儿童换齿。指七八岁的儿童。
5. 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6. 幼学:十岁。
7. 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
8. 豆蔻: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9. 及笄:女子十五岁。
10. 束发:男子十五岁。
11. 破瓜: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12. 弱冠:男子二十岁。
13. 而立:三十岁。
14. 不惑:四十岁。
15. 知命:五十岁。
16. 耳顺:六十岁。
17. 古稀:七十岁。
18. 耋:七十至八十岁。
19. 耄:八十至九十岁。
20. 期颐:一百岁。
简单化的,不要看那么久。
第2个回答  2011-06-23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知天命   六十花甲   七十古稀   未满周岁的儿童――襁褓   2-3岁――孩提   童年——总角,垂髫   8岁(男)——龄年   10岁以下――黄口   10岁(女)——髻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14岁(女)――豆蔻年华   13—15岁——舞勺之年   15岁(女)——及笄之年   15岁(男) ------- 志学之年,束发   16岁(女)――碧玉年华   15—20岁——舞象之年   20岁(男)――弱冠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蓓(信)年华   出嫁——标梅之年   30岁(女)――半老徐娘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   50岁――知命之年、半百   60岁――花甲,平头之年、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   77岁——喜寿   80岁――杖朝之年   88岁——米寿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台,骀)背之年   99岁——白寿   100岁――期頣 ,人瑞   108岁——茶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