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为何在诸葛亮临终前一口气除掉3位重臣?高明之处在哪?

如题所述

“扶不起的阿斗”在我们一般人的心中都是一个懦弱无能、昏庸仁善的人,但是不为人知的是,在诸葛亮离世前后,他气势汹汹的一口气杀了3位大臣,这是为什么呢?刘禅又为何会从一个人畜无害的“阿斗”变成一个凶神恶煞的“暴君”呢?当时的人都不理解,1年之后才知晓了刘禅这么做的高明之处。

刘禅当时杀的那3个人分别是犍为太守、丞相参军、安汉将军李邈;都乡侯、后将军兼任卫尉、中军师、任车骑将军刘琰;中军师杨仪。这3个人要么是朝廷重臣,要么是蜀汉元老,要么是对蜀汉立有大功,但是却被刚刚掌握大权的刘禅一口气杀掉了3个,我们来一一分析他的动机。

公元234å¹´10月8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六出祁山的诸葛亮终于因为积劳成疾而去世了。这对于蜀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但是对于刘禅来说,也不可谓不是一个自己大展身手的好机会。因为此前诸葛亮和刘禅其实在各方面都有意见不同,而诸葛亮死后刘禅也没有立即对诸葛亮的历史地位进行定论,这引起不少人的“心动”。

曾经被诸葛亮救过性命而又在诸葛亮主政后让诸葛亮不太满意的李邈站了出来,他在一番试探之后,以《丞相亮卒上疏》向刘禅“痛呈”诸葛亮的祸害,说他擅权乱政,实际上是要做蜀汉的“曹操”,导致蜀国朝野上下大为震动。刘禅大怒,这个时候蜀国人心惶惶,诸葛亮的门生故吏几乎占据了整个朝野上下,刘禅真要听从他的话,估计蜀国马上就要离心离德了,于是处死了他。

而刘焱之死则完全是刘禅为了震慑权臣,以明君威来了。刘焱远在诸葛亮还没有跟随刘备的时候就已经来到了刘备的身边,是蜀国当中仅次于诸葛亮、李严等人的权臣。他居然因为自己的老婆胡氏在太后那里呆久了点儿,就怀疑胡氏与刘禅有染,于是到处传播流言。刘禅虽然“昏庸”,但这事历史上他从来没干过,这不是直接损害他皇帝的尊严吗?于是刘禅杀死了他。

至于杨仪,就是那个诸葛亮死后,按照诸葛亮的计策杀死猛将“魏延”的那位。对于魏延之死,虽然杨仪称他是意欲谋反,但是刘禅其实并不怎么相信。而当时的魏延是蜀国唯一一个既有智谋又有武力的大将,诸葛亮有时都对他的策略感到惊讶,可以说魏延是蜀国北伐的唯一胜利机会,他的“奇袭子午谷”计划更是名扬千秋,然而杨仪杀死了他,刘禅很不满。

但是杨仪自己不这么觉得,他感觉是自己拯救了蜀汉政权,他居功至伟。但是诸葛亮却在死前告诉刘禅让蒋琬主管蜀国大政,杨仪只被封了一个有名无实的中军师。这让杨仪非常不满,公然宣称“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这不亚于直接宣布“我想造反”,如果不处理影响十分恶劣,最终被刘禅处死了他。

虽然当时还有许多人对刘禅这种一口气杀3个大臣的行为感到疑惑不解,但是这样的震慑却也让蜀汉许多认为“主少国疑”的大臣不敢动歪脑子,老老实实地跟着刘禅干活,害怕他 一个不高兴砍了自己的额脑袋。这样一来,刘禅逐渐彻底掌握了朝政,一年之后国家就彻底的稳定了下来,这时候人们才知道刘禅这种“杀鸡给猴看”策略的高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1
一、诸葛亮临终前,他的门生故吏遍布朝野,刘禅必须要稳定朝堂,安定群臣之心,所以处死李邈 ;二、处死刘焱是为了震慑朝堂上的其他大臣,禁止流言流语之风,彰显皇帝的尊严;三、处死杨仪也是为了让朝堂里觉得少主年幼的大臣不敢多想,国家逐渐稳定。
第2个回答  2020-10-21
他的高明之处在于这个时候处死大臣可以说是诸葛亮的主意,能把责任推的一干二净,给自己留个杀大臣的理由,便于自己以后对国家的管理。
第3个回答  2020-10-20
他除掉的这三位重臣都是对自己帝位有威胁的人,第一个是李邈,他在诸葛亮死后向刘禅“痛呈”诸葛亮的祸害,说诸葛亮的坏话,引起整个蜀国朝野上下的愤怒,所以处死他才能得民心;第二个是刘焱,刘禅杀他是为了震慑权臣,以明君威,他怀疑自己老婆与刘禅有染就到处传播流言,刘禅没做过自然不背锅,所以杀他以正君威。第三个是杨仪,杨仪设计杀害了魏延引起了刘禅的不满,所以刘禅并没有重用他,之后杨仪公然宣示不满,被刘禅以造反罪处死。
第4个回答  2020-10-19
不把这三位重臣铲除掉的话,刘禅的权力就会旁落,因此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刘禅必须把这三个人全部除掉,由此看来刘禅并不是傻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