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内照射的原因

如题所述

造成内照射的原因
  内照射放射病主要通过放射性核素内污染而引起的。放射性核素吸收入血后随血液循环分散到组织器官,引起机体损伤。通常通过胃肠道食入被放射性污染的饮食进入体内、通过呼吸道侵入、正常皮肤和伤口等导致该病。
  内照射如何预防
  (一)作好职业卫生培训,认真学习和贯彻放射卫生的法规法令,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二)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辐射防护。
  (三)对放射性工作场所应实时的监测和预报。
  (四)编制应急预案,保障应急设备齐全、有效,并有专人负责。
  内照射如何治疗
  (一)减少放射性核素的吸收
  1.脱离放射性核素接触
  2.皮肤和伤口去污染
  可参考《人体体表放射性核素污染去污处理规范》(WSlT 186-1999)处理:
  (1)人体体表放射性核素污染去污处理应遵循的原则:①应尽量洗消干净,但应该避免过度的去污处理而损伤皮肤,以免促进放射性核素的人体吸收。②应尽量避免污染放射性核素的吸收和播散。③对可能发生的体表污染应及时进行测量,并尽可能地确定污染放射性核素种类,尽早采取去污措施。④对人体体表创伤部位放射性核素污染的处理应优先于对健康体表污染的处理。⑤禁用促进放射性核素吸收的有机溶剂,浓度较大的酸、碱溶剂和刺激性强的溶剂。
  (2)健康体表放射性核素污染的处理:①对可能污染的体表进行认真测量和记录,以确定放射性核素污染类别、核素和水平。②用温水加中性肥皂或洗涤剂冲洗或用软毛刷刷洗污染皮肤,并遵循以下顺序:先污染轻部位后污染重部位,由身体上面到下面,特别注意皮肤皱褶和腔隙部位的清洗,重复进行2~3遍。③初步清洗后,对残存污染的部位,宜针对不同的放射性核素污染采取专用上污剂清洗。如对稀土元素、钚和超钚元素的污染,可用1%二乙烯三胺五乙酸(DTPA)的酸性溶液(pH=3~5)或稀盐酸溶液(pH=1);对铀污染宜用1. 4%重碳酸钠等渗溶液;对难以去除的不明放射性核素污染则可采用5%次氯酸钠溶液,乙二胺四乙酸(EDTA)或二乙烯三胺五乙酸(DTPA)肥皂,或6.5%高锰酸钾水溶液刷洗或浸泡后再用新配制的5%亚硫酸氢钠溶液(10%~20%盐酸羟胺溶液)刷洗脱色。④眼或口腔污染时,应用生理盐水或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鼻腔污染,可剪去鼻毛再用棉签擦拭,必要时向鼻咽部喷洒血管收缩剂,并用生理盐水含漱口腔。⑤剪除污染的毛发,对仍未能去除的局部污染宜用对皮肤无刺激的湿纱布或胶条封盖,以保护皮肤并避免污染扩散。⑥为便于放射性核素污染的去污处理,可使用专供放射性核素外污染去污用的“体表洗消去污药盒”。
  (3)创伤体表放射性核素污染的处理:①尽快用蒸馏水或大量清水冲洗伤口;用生理盐水更好,但不要因等待等渗溶液而延误时间。对稀土元素、钚或超钚元素污染的伤口,宜用弱酸性pH等于3~5的Ca-DTPA溶液冲洗。②必要时可在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下进行伤口清创,清除污染和异物。对刺破伤位于深部的污染物,要进行多维探测定位以便取出。对撕裂伤则要清整伤口,每进一刀,应更换刀片,并测量污染程度,避免因手术器械导致的污染扩散。③严重伤口污染,应留尿样分析放射性核素或作人体整体测量。④对钚和超钚元素及稀土元素等污染,术中要用Ca-DTPA 1g和2%利多卡因10ml加入100ml生理盐水中冲洗;对一切清除的组织、纱布和初期冲洗液均应留存作取样分析;对锶污染伤口,可在创伤部位撒布玫琮酸钾;对含可转移性放射性核素的严重伤口污染者,可静脉应用螯合剂。
  对体表污染测量及去污效果要作认真记录;对严重创伤污染,特别是高毒性放射性核素的污染者,需作长期随访观察。
  3.减少呼吸道吸收
  用棉签拭去鼻腔内污染物,剪去鼻毛,向鼻咽部喷血管收缩剂,然后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鼻咽部。
  4.减少胃肠道吸收
  首先进行口腔含漱、催吐、洗胃,放射性核素人体3~4小时后可服用沉淀剂或缓泻剂。对某些放射性核素选用特殊阻吸收剂。如137铯服用亚铁氰化钾(普鲁士蓝);90锶服褐藻酸钠;放射性碘内污染时服用稳定性碘,成人一次100mg(相当碘化钾130mg),于摄入放射性碘后立即服用防护效果最佳,最迟应在放射性碘进入体内6小时内服用。对锕系和镧系核素内污染口服适量的氢氧化铝凝胶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7
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内的途径(造成内照射的原因)

  1.呼吸道:存在于空气中的放射性气溶胶(直径10-3微米至1微米的固体或液体颗粒)或放射性气体呼吸进入。

  放射性物质粒径大于lμm者,大部分被阻滞在鼻咽部、气管和支气管内,被滞留在鼻咽部、气管和支气管的大部分灰尘通过咳痰排出体外或吞入胃内,仅少部分吸收入血。

  放射性物质粒径在0.01~1μm的落下灰危害最大,大部分沉积在肺部(包括细支气管、肺胞管、肺泡、肺泡囊)。部分吸收入血,部分被吞噬细胞吞噬后滞留在肺内成为放射灶。

  2.消化道:可经过污染的手,用口接触被放射性污染的器具或物品,或饮用被放射性污染的水、食物、药品等方式摄入体内,也可通过食物链经消化道进入体内。

  3.经皮肤粘膜/伤口进入:伤口和皮肤粘膜被污染后,如不及时洗消,放射性物质可通过伤口和皮肤粘膜的渗透、吸收进入体内。注意伤口、破损处吸收率较高。

放射卫生防护.jpg

  内照射常见防护措施有哪些?

  内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就是“隔离”和“稀释”。隔离就是把操作人员与放射性物质隔离开,例如为防止放射性物质进入空气而被吸入人体,蒸发放射性液体或操作放射性粉尘时,必须在通风柜或手套箱内进行;为防食入放射性物质,严禁在工作场所吸烟和饮食等。稀释就是把空气或水中的放射性物质的浓度降低到容许水平以下,例如通风、废水用水稀释、废气高烟囱排放到大气等。在开放性放射操作中(放射性物质没有密封),这两种方法往往联合使用。

  1.防吸入

  呼吸道吸入是造成体内放射性污染的主要途径,因此,要尽量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对已污染的空气,可采取(1)空气过滤净化、(2)空气稀释、(3)增加室内通风等,降低空气中放射性物质浓度;或(4)采用密闭容器、(5)使用个人防护用品(防护手套、口罩等),使工作人员和放射源隔离。

  如在高毒性放射操作中,操作的场所要通风,要在密闭手套箱中进行,把以限制可能被污染的体积和表面,把工作场所中可能被污染的空气通过过滤净化经烟囱排放到大气中得到稀释,通过配合使用上述方法,从而使工作场所空气中放射性浓度控制在一定水平以下。

  2.防食入(主要防治手、衣物、器具污染食物和水源污染)

  (1)禁止在放射工作场所吃、喝和吸烟;

  (2)为防止手污染,操作放射性物质时,必须戴手套;手污染时要认真洗手,指甲常剪;

  (3)为保持食堂和宿舍卫生,不许穿着放射性工作场所的工作服进入食堂和宿舍;

  (4)警惕食用水源的污染。

  3.防治皮肤吸入

  (1)应避免皮肤与放射性物质接触,为此可穿戴一些个人防护器具,如辐射防护服、工作帽、防护手套和防护鞋等。

  (2)离开工作场所和污染区时,要彻底清洗,要特别注意一些特殊部位的清洗。洗消前后都应进行体表监测。

  (3)有创口时,应妥善包扎,并佩戴好个人防护用品,只能操作低水平的放射性物质。

  (4)不要用有机溶剂洗手,以免增加皮肤渗透性。一般皮肤的轻微污染,可用洗消皂擦洗,再用清水冲 洗,反复2~3次,即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为保护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预防内照射的发生,保护环境防止放射性污染,达到内照射防护目的,必须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护,从工作场所的选址、设计、建造、室内配置、设施、个人防护、放射源的安全包装、运输、安全操作规程和废弃物处理等等各个环节进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