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所谓的“心”是指人的心脏所在吗?

如题所述

佛教说的心,一般不是指心脏或心脏所在,不过也有指心脏的时候。
佛教里讲“心”,各部佛经里所指稍有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
1.有的是指“佛性”(比如禅宗讲的“明心见性”,这里的心指真如佛性)
2.有的指如来藏识,比如《楞严经》里“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3.有的指“意识”,比如《金刚经》里的经文“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这里这个“心”是指意识活动。
4.佛教里有个著名的偈:“顶圣眼生天,人心饿鬼腹,旁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这里的“心”是指人的心脏所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6-11
【心】

<一>梵语 citta 之意译。音译作质多。又作心法、心事。指执取具有思量(缘虑)之作用者。(一)指心王及心所法之总称。系相对于色(物质)、身(肉体)而言。相当于五蕴中之受、想、行、识等四蕴。(二)指心王,属五位之一,相当于五蕴中之识蕴。指统一心之主体─六识或八识而言。(三)对心、意、识三者,小乘有部等主张三者为同物之异名,然在大乘唯识宗,“心”则指第八阿赖耶识,含有积集之义,乃诸法产生之根本体,故亦称集起心,即阿赖耶识蓄积种子而能生起现行之意。对此,前六识称为“识”,即了别、认识作用;第七末那识称为“意”,即思惟作用。将心之主体与从属作用分开时,前者称心王,后者称为心所。上记之六识或八识即为心王,心所乃指随之而生起者,亦即细微之精神作用。此外,佛教对于心与物之存在,乃主张心与物为相辅相成之关系,不论任何一方皆不能单独存在,故佛教既非唯心论,亦非唯物论,而系一种空无自性论,称为色心不二。然自实践之方法而言,则佛教特别强调心之主体性,故每被视为唯心论。((参见:心意识)1407)
 <二>梵语 hr!d 或 hr!daya 之意译。音译作汗栗驮、肝栗大、干栗多、干栗陀多、讫利驮耶、纥哩陀耶、纥哩娜耶、纥伐耶。或译作肉团心、真实心、坚实心。原语乃具有心、精神、心脏等义之中性名词。犹如树木之心,为凡物具有之本质,为中心之(即处中者)心;又如万法具有真如法性之真实心,即指如来藏心,而非具有思考作用之心(缘虑心)。据四卷楞伽经卷一举出,此心系指自性第一义之心。另据大日经疏卷四之说,则指肉团心(心脏)而言。般若心经所说之“心”即意谓般若皆空之心髓精要。于密教,观想凡夫之汗栗驮(肉团心)为八叶莲华(即心莲),而教人开显自己之佛身,故众生之自性真实心称为汗栗驮。((参见:汗栗驮)2471)
 <三>从各种情形所作有关心之分类有:真心(本来清净之心,即自性清净心)与妄心(烦恼污染之心);相应心(与烦恼相应之心)与不相应心;定心(静止妄念杂想之统一心、修定善之心)与散心(散乱心、修散善之心)等二心。或贪、嗔、痴等三心。或贪心、嗔心、痴心、等心(三毒之心并起)等四心;及肉团心(心脏)、缘虑心(取对象加以思考之心;共通于八识)、集起心(阿赖耶识)、坚实心等四心。或卒尔心(始对外境所起之心)、寻求心(欲知之心)、决定心(决断之心)、染净心(生染污、清净念之心)、等流心(持续念念相续而前后无异之心)等五心。即意识触对外境时,顺次而起之五心。此外,据瑜伽师地论卷一载,所谓八心(善心次第成熟过程之八心),即:种子心、芽种心、疱种心、叶种心、敷华心、成果心、受用种子心与婴童心等。又据大日经卷一之分类,瑜伽行者之心相可分成贪心等六十心

参考资料:佛光大辞典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6-11
古人曾经将心脏误为思索的器官灵魂所在,所以中国传统习惯的心指的是心脏,但同时也有思索器官的意思,形成习惯,难以更改语言习惯,以今天语言学来看也可以指大脑,因为这是本意。
第3个回答  2011-06-11
不是 你说的是相 就像电脑的一个硬盘 而不是背后操作它的人
如果你感觉心痛 痛的是你 还是知道痛的是你呢?
佛家 立了很多名相 都是一个意思 : 心 自性 真我 等等... 它无实无虚,本来清净 但却能生万法,例如你眼前的一切就是"心"所幻化 而修行 就是借假修真~ 摆脱束缚 出离六道 妄尽还原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1-06-11
引用中峰三时系念中一段开示:

教中道 。惟心佛亦尔。惟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所谓心者。心有多种。曰肉团心,乃现在身中。父母血气所生者是。曰缘虑心,即现今善恶 顺逆境界上。种种分别者是。曰灵知心。是混千差而不乱。历三际以靡迁。炳然独照 。卓而不群。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处生死流。骊珠独耀于沧海。居涅盘岸。桂轮孤朗于中天。诸佛悟之。假名惟心。众生迷之。便成妄识。是以佛即众生。众生即佛。且心外无佛。亦无众生。唯迷悟之有间。故凡圣而迥异。岂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