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建造万里长城》的跨文化意义

如题所述

【答案】:[思路提示]
《建造万里长城》对西方认识自我提供一个具有重要参照意义的“他者”形象。这样的问题对东西方文化相互理解和沟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探索有重要意义。
(1)文本的“万里长城”。卡夫卡从未到过中国,也不懂中文,他就根据马可·波罗、康德、黑格尔、伏尔泰、海涅的文本,还依据现实生活的影子—著名的布拉格城墙构筑了这个文本。
(2)“历史性”的“万里长城”。长城象征中国,中国又象征东方,这样构筑的“他者”形象带有主观性、虚构性和文本性的特征。目的是为了惊醒西方人认识到对东方认识的局限性和任意性。卡夫卡的启示与几十年后盛行的后殖民主义不谋而合。
(3)颠覆了西方传统的历史叙述模式,尤其是那些对东方历史的叙述模式。表现在:首先,小说叙述者身份模糊不清,他是否有资格和能力承担历史叙述责任都是值得怀疑的。其次,历史叙述的主观性,叙述者带有自身的立场,奥匈帝国当时与中国的腐败很相似。卡夫卡有意取消历史叙述的确定时间空间,将历史还原为一种纯粹的叙述。例如,各个历史朝代交融混合,时间凝固不前,正是表明了中国历史的停滞不前。
(4)跨文化的“万里长城”。对于建造长城的原因,众说纷纭,本质上与中华帝国的含混不清相连,正是在放弃了时间阐释的确定意义的追寻之后,卡夫卡从历史困境的不可能性中开拓出诗学创造的无限可能性,从单一文化阐释的困难走向了跨文化理解的可能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