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组分变化规律

如题所述

海水入侵是一个多组分的对流—弥散运移过程,伴随着离子交换和碳酸盐、硫酸盐等矿物的溶解沉淀。设计中型土柱试验,模拟一维对流—弥散条件下的海水入侵过程,分析驱替过程中多组分离子交换和矿物溶解/沉淀规律(任加国,2007)。下面以实例进行说明。

1.试验装量

海水入侵试验采用定水头水流系统,主要由定水头装置、渗流柱和流出液测量系统三部分组成,试验装置如图3—8所示。土柱由有机玻璃柱组成,带有进水口和取样口。

图3—8 试验装置示意图

1—马氏瓶;2—塞子;3—玻璃管;4—泵;5—水槽;6—定水头管;7—止水夹;8—渗流柱;9—量筒;10—筛绢;11—玻璃弯管;12—橡胶管;13—支架;14—垫板

定水头装置是带有进水口、汇水口和注水口的容器,汇水口起到定水位的作用,即控制上端注水口的位置,使多余的水或溶液从汇水口流出,保证始终有少量水缓慢流出,使瓶内水位保持不变,水头差控制为2cm。渗流柱的进水端采用三通阀门,先通入地下淡水,直至流出液的电导率恒定;然后,用海水驱替地下淡水,定时收集流出液,测定pH值、体积、电导率和离子浓度,直至流出液中各离子成分的含量与海水中相应离子含量相同。

2.结果分析

通过用海水驱替饱和土柱中的地下水,模拟海水入侵时的状况,测定流出液中各离子成分的含量,试验结果如图3—9所示。

从图3—9中可以看出,在驱替过程中,开始时流出液主要为地下淡水,各离子成分变化不大,当流出液体积达到500mL时,溶液中Cl浓度迅速增大,之后增加缓慢,最终趋于稳定。由于Cl不参与反应,可以作为示踪剂,故以Cl为对照来分析其他离子浓度的变化。随Cl浓度的增加,其他离子的浓度也发生较大变化,结果分析如下:

1)流出液中Na+浓度的增加比Cl缓慢,达到稳定所需时间较长,表明海水与含水介质之间存在阳离子交换,Na+被含水介质吸附。

2)流出液中Ca2+浓度的变化较大,随Cl浓度的增加迅速增大,当流出液体积为500~800mL时,Ca2+浓度远远高于当地海水(289.30mg/L)和地下淡水(90.53mg/L)中Ca2+含量,这是由于阳离子交换作用使含水介质中的Ca2+被解吸,流出液Ca2+浓度增加并高于海水中Ca2+的浓度。当流出液体积为580mL时,Ca2+浓度达到峰值,之后逐渐减少,最终趋于海水中Ca2+的含量。

图3—9 海水入侵过程中离子浓度变化曲线

3)Mg2+浓度的变化在流出液体积较小时,与Ca2+变化相似,但当Ca2+浓度达到最高值时,Mg2+有一个变化平缓的“台阶”阶段,随后变化与Na+相似。分析试验数据可得地下淡水中

值为4.737,即在原先的平衡体系中,溶液中Ca2+的当量浓度是Mg2+的4.737倍。随着溶液中含盐量的增高,为维持原有的平衡,Ca2+随着Mg2+的增加而急剧增长,此时主要表现为Na+、Ca2+交换。当Na+、Ca2+交换达到极限时,交换出的Ca2+不再增加,为维持平衡,Mg2+开始进行阳离子交换。图3—9中表现为Mg2+的“台阶”阶段,Ca2+的“顶峰”阶段,随后溶液的平衡被打破,流出液中的Ca2+浓度开始下降,最后Ca2+、Na+、Mg2+均趋于稳定。

4)驱替过程中K+浓度变化较小,K+、Ca2+交换量也很小,K+主要表现为化学吸附作用。

5)

浓度呈波动式变化,说明海水入侵过程中可能存在着方解石及其他矿物的溶解沉淀作用;

的变化趋势与Cl较为一致,Ca2+浓度急剧增加,可能发生了石膏矿物的溶解沉淀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