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翻译简史 谢天振 || 问答大题

如题所述

一、翻译历史的分期与观念演变


翻译学者谢天振教授将中西翻译历史划分为宗教、文学和非文学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承载着独特的翻译理念与社会变迁。早期,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经历了民间自发的直译阶段,其特点是晦涩难懂,而后官译兴起,研究性翻译逐渐增强,隋唐至北宋时期,译场制度化,专业化分工日益明显,与现代团队翻译既有相似的集体协作,又在对象、支持和译者角色上有所区别。


二、宗教翻译的多维度影响


《圣经》在西方的翻译历程深受基督教传播、民族国家崛起、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推动,译本从单一语言扩展到多语种,如马丁路德的德语译本推动现代德语形成,威克利夫的英语译本则促进了语言统一。在中国,从唐朝开始,翻译活动与宗教改革紧密相连,如“和合本”的出现,反映了时代变迁的烙印。


科技翻译:全球知识的桥梁


科技翻译是推动全球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如《几何原本》的中文版,直接促进了中国数学的发展。无论是明末清初的传教目的,还是清末民初的强国救亡,翻译活动都在不断调整其目标与主体,以适应时代需求。


文化交融与翻译策略


从古希腊典籍的翻译,到严复对《天演论》的译介,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更深层次的是文化互动与思想传播。西方对中国典籍的翻译,从早期的儒家经典到20世纪的学术化,每一步都反映了读者审美和市场需求的转变。


新时代的翻译热潮


新时期,翻译高潮来临,文化交流的开放促使我们译介西方现代派和通俗文学,如通俗文学翻译,不仅推动了多元文学观念的形成,也重塑了读者的角色和期待。


总结与启示


学习中西翻译简史,我们不仅能够洞悉翻译历史的脉络,理解翻译家们的贡献,更能认识到翻译在推动文化交流和全球化进程中的不可或缺。翻译活动不仅是语言的桥梁,更是文化交融、观念碰撞的生动舞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