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你在使用下属干部时,是否采用“用人不疑”的观点?

如题所述

答:应当采用,但也需要辩证的采用这个观点,灵活的掌握这个尺度。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相对的、灵活的,不是绝对的、死板的,否则就要犯错误。 在用人方面有许多做法,但要使人才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信任也是最为重要的。
首先,对自己的判断不要绝对化。人是多面体的、多棱角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一般人很难用立体的、透视、多方位的眼光分辩,往往看到的只是一个方面。如对“可疑”之人,到底了解多少,判断是不是准确,可疑程度如何,有时候连自己也没有把握。一次、两次交道说明不了问题,短时间说明不了问题。没有把握,就不要轻易下结论。
第二,对周围人的判断要兼容并蓄。人常说,大多数人的眼睛是雪亮的。用人时,要多听听周围人的意见。当多数人对一个人的判断和自己对一个人的判断有出入时,就要问一个为什么,不要固执己见,不妨再观察观察、再考验考验,再下结论。对人的判断准确与否,使用是否适宜,有时关系重大。
第三,在对人不完全了解的情况下,有时候有些事还要人干或者是人要找事干,常常是没有合适的,就不得不用不太合适的,因此不能拘泥于“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换句话说,在特殊情况下,“疑人”还是要用,用人还是要“疑”。可把事分为大小轻重缓急,因人事宜。
第四,对人的看法不能一成不变。事物都在变化中,人也在不断变化。阅历短,经验少,知识有局限性,一时事情没有干好,或者犯了错误,有了过失,就要宽宏大量,允许人犯错误并给人留下改正错误的机会,不要抓住一点不放。此外,社会是一个大染缸,有的人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也有的人向坏的方面变化,不能放松警惕。
第五,对人才不能求全责备,得饶人时且饶人。人都有缺憾和不足之处,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正如有的人一时为了“吃饭”或摆脱一时困境,偷了个“馒头”或贪污了“几块钱”,干了些“不冒烟”事,只要知错改错就可以,没有必要抓住辫子不放。“大人有大量”。孔圣人周游列国时忍渴不喝盗泉之水,但却耐不住饥饿饱餐偷来之鸡,给后人留下笑柄。圣人尚且如此,何况凡夫俗子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1-29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千百年来被奉为用人要则,几乎是用人之道的金科玉律,成了一个千古不易的信条。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缺少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的年轻干部而言,不足是再所难免的,但组织上切不可以求全责备之心,吹毛求疵。只要干部德才兼备,年富力强,有培养潜质,无原则性的问题,无致命的缺陷,就应该及时启用,早压担子,在工作中逐步帮助、教育,使其尽快成长、成熟起来。
用人不“疑”,人就容易恃宠生娇。现代社会充满诱惑和陷阱,在种种的诱惑面前,干部是否经得住考验,单靠个人的自我约束是往往不够的,必须给予严格的检查监督。“用人要疑”,这个“疑”主要是指约束和监督机制。干部必须在制度范围内行事。对于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完全固定,思想较为活跃的年轻干部而言,如何建立一套让干部健康成长的保障机制,是相当重要的。因此,对于选拔的年轻干部,组织上要树立严管也是保护的理念,一方面加强管理,用刚性的制度,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督,确保干部干成事、不出事;另一方面也要经常与其交流思想,针对思想上的问题及时进行疏导,保证真心谋事、努力成事。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一种封建、封闭、缺乏辩证态度,与实际、与当代相脱节的用人观。只要翻开历代的古籍,看看历朝的君主,或数数近代历史的各国统治者,或看看各大企业成功的历史,都会发现这不过是一句自欺欺人的谎言。一些管理者大肆使用自己“不疑”的人,有的更是使用自己的亲信,而对他们的工作不予过问,而等到事情办糟才懊悔不已;另有些管理者对某些人才存有偏见,便错误地作为“疑人”,打入“冷宫”,这更是用人不成熟的表现。
“用人要疑”,就是在用一个还不是很了解甚至是还不很成熟的人的时候,本着对事业对干部负责的态度,疑问在先,把可能产生的风险降到最低,避免出现用人失察;疑人要用,就是在其人格、能力不确定的情况下,本着保护干部、爱惜人才的目的,反复观察了解他,大胆培养使用他,不至于造成埋没人才和浪费人才。这是不拘一格的大胆用人观。
因此,如果只是用而不疑,那出现管理混乱是必然的事;如果只疑而不用,那可用的人才必定越来越少。正确的态度是:用人要疑,疑人也要用。敢用疑人,会用疑人,则更是技高一筹,智高一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