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鸿海的23个“技术委员会”吗?(富士康)

有了解的请谈谈,就管理的角度来说,很有研究的价值。
在这样一个大型的企业里面,“技术委员会”是如何分工的,它的组织架构是怎样的,实际产生的执行效力有多大呢?

  在鸿海内部,庞大的组织架构可分成三大层级,分别由五个英文字母、四个英文字母及三个英文字母做区分。

  三个英文字母代表“部门”层级,四个英文字母代表“事业单位”层级,只有升格到五个英文字母,提升至“事业群”层级,才由郭台铭亲自管理破例提拔郭台成团队

  每个部门的升级,只看业绩表现。

  郭台成在担任郭台铭特助任内,掌管的是鸿海的PCEBG(个人计算机嵌入式事业群)事业群,包括惠普、戴尔、英特尔、宏、苹果的主机板、桌上型计算机组装业务、乃至手机机壳业务,最初都由这个事业群负责。

  在郭台铭的刻意栽培下,PCEBG事业群因为业务量快速扩增,目前已再分拆出两个事业群,总计营收规模占到鸿海集团的一半以上。单靠带领这个事业群,已让郭台成在集团内战功彪炳,无人能撄其锋。

  三年前,郭台成又建立富士康通路事业群,主打富士康自有品牌的通路市场,一开始的部门名称是CSD(Channel Service Department,通路服务部),只是部门层级。经过三年时间,它的营收占不到鸿海兆元帝国的千分之一,部门也还没有转亏为盈。

  但在今年内部会议上,郭台铭硬是破格将它升格为CISG(Customer Innovation Service Group,客户创新服务群),已经跻身“准事业群”层级,代表郭台铭将灌注更多资源与心力在郭台成建立的业务上。郭台铭当天更对着所有干部公开宣示,“通路事业群是郭特助的心血,一定要好好照顾通路事业群的员工,一定不可以失败!”

  郭台铭用尽心思、时间与金钱,不惜一切资源要救郭台成。即使郭台成卧病在床一年,这位台湾首富的亲弟弟不仅继续挂名鸿准董事长,郭台铭还破例拔擢郭台成一手建立的部门,这一切动作都在证明:郭台成迄今仍是鸿海集团最关键的接班人。

  尽管鸿海今年尾牙,郭台铭再次重申他的二○○八年退休计划,还写了一幅“争权夺利是好汉,开疆辟土真英雄”的对联给高阶主管,鼓励手下年轻的干部跳出来争取接班。

  但在实际运作上,郭台铭精心打造的事业群架构,已将鸿海导向一个“联邦制”的事业体。九大事业群负责人在外开疆辟土,个个都是现在能扛千亿元、未来要挑战兆元业绩的一方之霸。

  他们有的是跟郭台铭一起创业的老臣,如负责游戏机业务的戴正吴、模具铸造的徐牧基,有的是近年陆续投效的战将,如拿下苹果系列产品代工业务的蒋浩良、协助鸿海进军液晶面板产业的群创光电总经理段行健。除了郭台铭,谁能罩得住这些头角峥嵘的战将?

  维系九大事业群恐怖平衡

  “郭台铭接班人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已不是如何开疆辟土,而是如何维持鸿海九大事业群负责人之间的‘恐怖平衡’。”与鸿海处于竞争态势的华硕计算机高层如此观察。

  因为每一年哪位事业群总经理可以拿到多少股票,最后的仲裁者都是郭台铭。这个分红制度是维系鸿海帝国每年营收能够成长30%的“金手铐”。鸿海每年风光举办的尾牙活动,其实就是一场争权夺利、论功行赏的大戏。

  谁能稳稳操盘这场大戏,让各事业群总经理来年继续为公司拼命抢战功,是郭台铭接班人最大的挑战。

  至于这支分配“金手铐”的令牌,按照外资法人观察,最好是由不会对专业经理人股票分红产生利益冲突的人士持有。最佳人选,当然是掌握多数股权的郭家人。

  否则,一旦由专业经理人取得这项权力,鸿海九大将军之间的“恐怖平衡”迟早会被破坏,鸿海帝国也将走上分崩离析的道路。

  国内财团中,能够让专业经理人维持“恐怖平衡”的经典案例,当属台塑集团创办人王永庆、王永在兄弟规画出来的接班模式。

  台塑集团由七人决策小组掌权,小组成员包含四位王姓家族成员和三位专业经理人。王永庆与王永在兄弟的子女,很早就进入集团历练,他们是台塑集团最大股东,王家对台塑集团庞大的交叉持股结构,则是他们能够稳稳掌握权力的关键。

  郭台铭四年前接受台湾《商业周刊》专访时,谈起他的接班布局,已经规画出一个六年接班时程表。今年,是郭台铭六年接班布局的第五年,从去年起,他已把日常营运重任交出去,由九大事业群总经理负责。

  展现在今年的年度业务检讨会上,各事业群总经理每个人的报告时间就已从去年的每人超过一小时,缩短成每人十五分钟,充分落实郭台铭权力下放的计划。

  明年,按照郭台铭原本的想法,集团将成立类似台塑集团的经营委员会。而“鸿海内部唯一具有王家子女特色,拥有经营实力及身分背书的,只有郭台成一人。”花旗环球证券董事总经理杨应超表示,因为鸿海接班人最重要的权力,就是要承接郭台铭的财富分配权。

  尤其,鸿海帝国与台塑集团最大不同处,在于郭台铭以股权信托方式,把自己的股票拿出来犒赏员工。因此郭台铭的接班人,等于同时接下他个人股权与财富的分配权,如此重责也不是一般专业经理人能够扛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4-07
湾首富郭台铭旗下的鸿海集团,十年前营业额只有100亿新台币,而2006年的营业额达到1兆台币,十年成长100倍,郭台铭创造的鸿海经营传奇的背后,究竟靠的是什么?

“我不懂模具,但是我会用人、会用专家,我们公司的机械博士超过几十位。”这是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的自谦之词,尽管鸿海是以模具起家,但郭台铭很清楚,善用人才,才是奠定了鸿海30年来持续成长的基础。
敢用———把人才变将才
以2006年鸿海集团旗下最大的一块事业版图“富士康”控股公司为例,总经理戴丰树拥有东京帝国大学博士学位,并且在丰田汽车工作八年,当时有人就怀疑做车子的,能把手机做得好吗?但郭台铭认为,“车子的零件有两千多种,但手机只有两百多种,你说能不能做好?”
果然,从欧洲关键零件到美国设厂,戴丰树一开始就参与手机的全球布局,五年间鸿海创造出来的营收大约是两千亿新台币,也是鸿海2006年成长最快速的部门。
从0到90分很容易,而从90到100分却很难,这是一般外界的看法,但是善用人才,却让鸿海可以从90分继续成长到200分、400分、800分。
“相对于其它IT界领导人培养的是人才,郭台铭培养的是将才。”前戴尔亚太采购总经理方国健一语道破今天鸿海对于人才的重视和使用。郭台铭常挂记的一句话,就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每次有人问起鸿海最大的挑战,郭台铭一定毫不犹豫地回答:“人才。人才的选拔和培育,是一个企业永恒的难题。”
在投资人才方面,郭台铭一向舍得花钱。以最早推动的“凤凰计划”为例,鸿海为了引进光通讯专家,公开在媒体上刊登年薪1000万的广告,外界看见郭台铭寻找人才的大手笔,也看见郭台铭做事的决心。
敢给———经理级年收入300万
郭台铭是个敢给的老板,鸿海集团的薪水加上员工配股,经理级主管的薪水加红利,一年约有近300万元的水平,副总经理级以上的年收入更是逼近千万元,是电子业福利最佳的公司之一。
难怪业界称郭台铭是台湾电子业“最敢给”的老板,但他自己的办公室都相当简朴,郭台铭说:“我没有个人物质享受的兴趣,而为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在投资设备和人才方面,从不吝于花钱。”只要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最顶尖的人才,不管开价多少,郭台铭都会想办法购买。
像鸿海并购了奇美通讯之后,为了要留住前总经理等研发及营销专才,史无前例地发行了富士康国际控股“折价增资股”,简单地说,就是郭台铭让员工用折价现金增资,成为另一种技术入股的模式,员工拿出现金入股,让员工与公司荣辱与共。
从这个角度来看鸿海每年的尾牙活动,主要就是宣示“老板敢给”的决心,像2005年一个尾牙晚会上就送出包含股票及现金共4000多个奖项,总市值近四亿元。
郭台铭承认鸿海没有品牌,但人才、速度、成本、质量是鸿海品牌四大竞争利器,而其中人才是排第一位。
不过更重要的是,老板敢给,更敢要求员工。
“报告董事长,我出到欧洲的货出了问题,我要亲自去解决。”一名主管向郭台铭紧急通报,而郭台铭一方面点头赞许主管到第一线解决问题的决心,同时也明白告诉他:“机票钱你要自己出。”
这也说明了郭台铭赏罚分明的一面,“我发奖金的时侯,就是我裁人的时侯。”这是郭台铭留下另一句用人的名言,“因为有赏也有罚,总不能等公司开始赔钱的时侯,才开始裁员吧。”
敢花———花钱是为了公司进步
郭台铭从不吝啬把钱花在投资人才和添购先进设备上,他认为唯有长期投资和发展人才,才是台湾全球化布局成功的关键。“所以,外界说花钱是我的一种享受,还不如说花钱是我的一种追求,这就是我的哲学。”
在人才的培育方面,鸿海把眼光放远,在台北、美国、中国大陆都有“世干班”(世界干部训练班),为了将员工培养成国际化的人才,让他们去海外受训,为此花费上千万美元。
虽然外国公司也很敢给,也赏罚分明,但可能连西方管理学家都搞不懂,为什么有一群优秀的人才愿意为鸿海卖命,赚了钱之后还不停歇,让鸿海帝国可以越来越大。
关键在于“以身作则”的力量。郭台铭强调的“以身做则”不是事必躬亲,不是事事要管,而是身先士卒、一马当先。他要求员工不分层级,一起投入研究创新、挑战困难,这点和西方管理学强调的“分工授权”不太相同。
一位拜访过鸿海的人士就分享了他和鸿海干部吃饭时的经验。有一次他到郭台铭常去的餐厅吃饭,郭台铭说要去一下去办公室,却让大家从七点多等到九点,这段时间,没有人敢点菜动筷子。而公务缠身来迟的郭台铭,一看大家都没点菜,除了赶紧叫菜,他也会先起头夹菜吃,因为他知道自己一动,饥肠辘辘的大家才会开始吃,而郭台铭看大家开始动筷子,就放下筷子不吃了,和大家谈他的计划。但郭台铭也时时注意什么菜吃完了,叫厨房赶快再上菜,等大家都吃饱了,就会看到郭台铭把每盘剩下的菜,倒在碗里拌一拌,咕噜咕噜吃下去,这名人士说,“郭台铭帮干部张罗饭菜,但自己却吃剩的,干部看在眼里,人心就是这样被买走的。”
更让人惊讶的是,在酒足饭饱之际,大家想着今天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了,忽然间郭台铭说:“十点半要开会的去准备一下。”一名在鸿海工作20年以上的干部说:“看了老板赚钱之后没有放进自己的口袋,几乎全都投入机器设备,这样的老板值得跟。”
能用———不怕干部比自己强
鸿海公司唯才适用,不会强调谁是博士、谁是名校,在鸿海征才网站上就指出,只要投递履历,就有机会加入鸿海,“鸿海并非外传的非名校不用”。
郭台铭不像广达集团董事长林百里、华硕集团董事长施崇棠都是电机系工程师出身、名校毕业,资深业界人士指出,这样反而更能吸纳各方人才,不会因为工程师过于自信的个性而有所局限。
但这并不是说郭台铭没有自信,反而是面对逆境、困难,练就了郭台铭不达目标绝不放弃的一身霸气。
敢冲———冲关就能获得大报酬
郭台铭在打造鸿海帝国的过程中,遭遇过许多巨大的困难,但他认为在应付这些难关时,如果能有所突破,就能让自己得到了最大的报酬,拥有越来越多的实力。
今年,郭台铭旗下的八个事业体,计划在未来三年各自至少收购六家公司,除了版图的扩张,主要着眼于全球人才的收编。这也意味着未来三年,鸿海集团至少还会有48家公司加入,外界认为,这48家公司将是鸿海再造另一个“兆元奇迹”的关键。
也是为了容纳各路人马,鸿海组建了23个所谓的“技术委员会”,事实上,鸿海很早就有这样的跨部门组织,只是现在层级拉得更高,由郭台铭亲自面试主管,让各种人才能充分发挥和交流。
从20年前的100万新台币到1000亿,鸿海造就了第一批富豪;第1000亿到第5000亿,主要是以富士康为主,造就了第二批富豪;第5000亿到二兆将造就下一批富豪。
△知人善用,郭台铭创造了鸿海传奇。

参考资料:忽忽

第2个回答  2007-03-31
你找对人了!!
我曾经是技术委员会之一:SMT技术委员会的
简单的说,技术委员会的作用不大
说是负责新技术的引进,学术交流,人员培训,但是虚的多,实的少
话说回来,技术委员会是混日子的好地方,
工作没有压力,竞争不是特别激烈.
想了解更多 ,找我!!
第3个回答  2023-05-07
我无法确定鸿海是否真的有23个“技术委员会”。但是据我所知,鸿海集团是一家跨国科技企业,拥有广泛的技术和专业领域,可能会有多个技术委员会来管理和协调不同领域的科技和技术方面的工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