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古文中怎样划分朗读节奏?

如题所述

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
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如:
(3)予/ 尝求/ 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4)率/ 妻子/ 邑人/ 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二、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
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f ú ),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如:
(5)盖/ 一岁之犯死者/ 二焉 (《捕蛇者说》)
(6)夫/ 环而攻之/ 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如:
(7)鹏之/ 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庄子逍遥游》)
(8)医之/ 好治不病/ 以为功。 (《扁鹊见蔡恒公》)
四、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
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如:
(9)若/ 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
(10)而/ 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11)然则/ 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12)故/ 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13)是故/ 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论贵粟疏》)
五、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初中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即:其一/ 犬坐于前。
对下面这个类型句子的节奏划分也要遵循逻辑意义:然/ 得而腊之/ 以为饵(《捕蛇者说》)。
其实,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远不止这五种方法,而这五种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还是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1-30
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
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如:
(3)予/ 尝求/ 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4)率/ 妻子/ 邑人/ 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二、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
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f ú ),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如:
(5)盖/ 一岁之犯死者/ 二焉 (《捕蛇者说》)
(6)夫/ 环而攻之/ 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如:
(7)鹏之/ 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庄子逍遥游》)
(8)医之/ 好治不病/ 以为功。 (《扁鹊见蔡恒公》)
四、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
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如:
(9)若/ 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
(10)而/ 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11)然则/ 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12)故/ 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13)是故/ 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论贵粟疏》)
五、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初中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即:其一/ 犬坐于前。
对下面这个类型句子的节奏划分也要遵循逻辑意义:然/ 得而腊之/ 以为饵(《捕蛇者说》)。
其实,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远不止这五种方法,而这五种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还是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
第2个回答  2012-07-21
如果懂粤语的话,朗读古文和古诗词用粤语来读很顺畅,能读出味道来,而且很好听。而用普通话读古文古诗很不畅顺,口涩,坳口。甚麽原因呢?原来粤语才是正宗汉语,是从孔夫子的“雅语”延续下来的,而普通话是以元朝的河北方言为基础,加上蒙古语,女真语,突厥语 鲜卑语等混合而成的所谓“汉语”,它的发音和汉语(汉字)差别很大。现在汉语是一种政治语言,从乾隆皇帝开始向全国推行的所谓“国语”,解放后由政府强令向全国推行。叫做普通话(Chinese).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世界六大语种:英语(English) 法语(French) 俄语(Russian )西班牙语(Spanish) 阿拉佰语(Arabic) 华语 (Chinese Cantonese)明确规定华语有两种,普语和粤语。粤语不再作为地方语言,而是国际华语的一种.
美国哈佛大学语言研究所,规定 中国古文要用粤语来读。
第3个回答  2011-03-08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若夫”、“盖”、“故”、“惟”等,诵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接。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如: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②可/以一战。
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②永之人/争/奔走焉。
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应为“其一/犬坐/于前”。)
五、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分原貌。如:
①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
②瞻余马首/可也。
六、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七、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
①虞山/王毅叔远甫/刻。(“虞山”是山名,“王毅叔远”,姓王名毅字叔远,“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八、“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
①余闻之也/久矣。

知道了吗?

参考资料:楼上的

第4个回答  2011-03-08
文言文的朗读必须准确划出句中的停顿。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若夫”、“盖”、“故”、“惟”等,诵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接。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如: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②可/以一战。
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②永之人/争/奔走焉。
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应为“其一/犬坐/于前”。)
五、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分原貌。如:
①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
②瞻余马首/可也。
六、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七、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
①虞山/王毅叔远甫/刻。(“虞山”是山名,“王毅叔远”,姓王名毅字叔远,“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八、“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
①余闻之也/久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