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几点睡觉

如题所述

古代的人一般情况下都是一更天便睡觉,也就是现在晚上七点左右。古代皇帝一般五更入朝,那么四更就得起床,也就是现在三点到五点。

按照北方的规律,应该下午五点天就快黑了,明早五点天就该亮了,而古代中国繁荣之地聚集在北方。

到了南宋,汉人便聚居在南方,一般晚上七点天才会黑,明早六点多天才会亮,这是按冬天说的。若是夏天,晚上大概晚上七点多天还挺亮,但翌日五点多天就亮了。

扩展资料:

一更天:戌初一刻(总第八十刻) 19:12(青岛/杭州等地本地时,北京加一刻、洛阳加二刻、成都加四刻)

二更天:亥初三刻(总第九十刻) 21:36

三更天:子时整(总第一百刻) 00:00

四更天:丑正二刻(总第一十刻) 02:24

五更天:寅正四刻(总第二十刻) 04:48

“鼓角”、“钟鼓”都是古时用来打更的器具。

电视上打更时人们还会喊着:“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等提示语

民间鸡叫的传说:一更火 二更贼。 就是说鸡在一更天叫 将会有火灾 二更天叫有贼。

打更声律

打落更(即晚上七点十二)时,一慢一快,连打三次,声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打二更(晚上九点三十六),打一下又一下,连打多次,声音如“咚!咚!”。“咚!咚!”;

打三更(晚上十二点整)时,要一慢两快,声音如“咚!——咚!咚!”;

打四更(凌晨两点二十四)时,要一慢三快,声音如“咚——咚!咚!咚”;

打五更(凌晨四点四十八)时,一慢四快,声音台“咚——咚!咚!咚!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更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1
古代的人一般情况下都是一更天便睡觉,也就是现在晚上七点左右。古代皇帝一般五更入朝,那么四更就得起床,也就是现在三点到五点。民间所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典故闻鸡起舞便是佐证。
按照北方的规律,应该下午五点天就快黑了,明早五点天就该亮了,而古代中国繁荣之地聚集在北方。到了南宋,汉人便聚居在南方,一般晚上七点天才会黑,明早六点多天才会亮,这是按冬天说的。若是夏天,晚上大概晚上七点多天还挺亮,但翌日五点多天就亮了。所以说南北方人起床时间亦是不同的。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1-16
晚上七时至九时。
不仅《惺斋集》记载:“百岁枉劳千岁计,五更才得一更眠。”而且《庄子·让王》记载:“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於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一更等于现在的二个小时, 从晚上七时开始起更, 一更指七时至九时。日入而息是出自《庄子·让王》的成语,意为日落就休息。
赤道上日落时间永远为十八点,其他纬度的日出时间日落时间每天都在变。
日落的时间会随着季节及各地方纬度的 不同而改变。传统上认为在北半球,冬至时日落的时间最早,日落最晚的时间在夏至时。但是实际上,日落最早的时间应当在12月初,日落最晚的时间应当在6月末。即使在赤道地区,日出及日落的时间在全年里亦会有少量的变更。而这些变化可以用日行迹表达。
第3个回答  2014-08-05
  1、农民 农人每天的时间表,是从日出到日落都在田里工作。仅有在中午他的家人给他送饭时才停歇,这是自古以来的习惯。 也就是是说,勤恳的农民伯伯们,是没有所谓的双休日的。 唯一有的节日呢,就是社日,有春社和秋社。这一天,所有人都完全没有工作,包括学童和妇女。不过元代以来,社日逐渐衰退。但是农人仍然常在村中的庙里举行一年一度的节庆,虽然庙神和节日各地有所不同。如前所述,明、清时期的重要节日是新年、端午和中秋。这三个主要的节庆称为三大节,各阶层都是一样的。

  2、商人 在封建年代,商人的地位一向不高的。 从汉代到唐代中叶,政府在城市中指定市场的地区,商人集中在那里营业。依照古来的习惯,要到中午才开市。(也就是说,大多人还可以睡到红日当头哇~笑~)在唐代,中午击鼓二百下开市,到日落前的七刻钟击钲三百下而散。到了12世纪,一般大城市商人不再受地区或时间的限制了。 不过,没有看到所谓的固定休息日呢。这跟我们当前社会的现状就差不多的。不想打工,而给自己赚钱就是要付出很多呢。

  3、官员 汉代官员在每五天之中可以有一天不办公,这个假日称为“休沐”,下至隋代仍然奉行这一个假日。不过在汉代以后的分裂时期,南方中国曾经有所改变;自唐至元都在每月的十日、二十日和最后一天(即二十九日或三十日)这些假日称为旬假或旬休。明、清时代再进一步削减,完全废去这一类假日的规定(直到民国时期,星期天才成为官方假日)。不过明、清时期的主要改变是采用了长约一个月的新年假或寒假,也就说官员伯伯可以一个月封印,不时到他们的官署,但是司法案件完全停止处理。
第4个回答  2014-08-05
七八点睡觉,早上五六点起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