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的散曲词!急需!!

散曲名、散曲词对上,最好多
不要解释,只要名、词(对上)

在马致远的散曲中,叹世归隐之作最多,既有"老了栋梁材"、"恨无上天梯"的失意感慨,又有"白发劝东篱,西村最好幽栖"的隐逸思想,表现了当时文人仕隐交织的矛盾心理和愤世嫉俗的感情。尽管作为元代之主旋律的叹世归隐题材有很多人涉及,但没有谁写得像马致远那样淋漓尽致,放逸宏丽,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鲜明的时代烙印。这一点由马致远的名、号可见一斑。马致远的名取义于"宁静而致远"。号"东篱",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自然也有愿效法陶渊明退隐的意思。他的散曲[南吕·四块玉]《恬退》即反映了这种思想:
"绿鬓衰,朱颜改,羞把尘容画麟台。故国风景依然在,三顷田,五亩宅,归去来。"
"绿水边,青山侧,二顷良田一区宅。闲身跳出红尘外,紫蟹肥,黄菊开,归去来。"
"翠竹边,青松侧,竹影松声两茅斋。太平幸得闲身在,三径修,五柳栽,归去来。"
"酒旋沽,鱼新买,满眼云山画图开。清风明月还诗债。本是个懒散人,又无甚经济才,归去来。"
用清新明丽之语,写出了一种简淡闲放的意境,表现了他的淡泊宁静的心态,显得非常洒脱。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现实不满,向往自然,回归自然,愿像陶渊明那样隐居田园的思想情感。与关汉卿散曲相比,关曲有更多野气,表现出异于传统文人的新的人格精神,而马致远的山水田园之曲,虽然也有一些野气,但总不失传统文士的闲雅。
马致远的青年时代,正是元世祖忽必烈遵用汉法,重用儒者之际,他早年饱习儒业:"夙兴夜寐尊师行,动止浑绝浮浪名,身潜诗礼且陶情"([中吕·喜春来]《六艺》)。因而他的散曲中有不少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感慨,如:
"[南吕·金字经]夜来西风里,九天雕鹗飞,困煞中原一布衣。悲,故人知未知?登楼意,恨无上天梯!"
"[双调·拨不断]叹寒儒,漫读书,读书须索题桥柱。题桥柱虽乘驷马车,乘车谁买长门赋!且看了长安回去。"
这里真实地反映了仕途闭塞的元代知识分子的困窘处境。作者借古讽今,故作洒脱,以发泄内心的不满。这些散曲纵横驰骋,挥洒自如,痛快淋漓的抒发知识分子怀才不遇、愤世嫉俗之情。
马致远早年曾努力追求过功名,在他的散曲[黄钟]《女冠子》中写道:"且念鲰生自年幼,写诗曾献上龙楼。"尽管他孜孜不倦地追求功名,仍无结果,但他却像李白那样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压抑着悲愤,耐心等待:
[拨不断]"子房鞋,买臣柴,屠沽乞食为僚宰,版筑躬耕有将才。古人尚且把天时待,只不如且酩子里胡挨。"
冷酷的现实教育了他,尽管他有"佐国心,拿云手",自比"九天雕鹗飞",但仍是沉抑下僚,志不得伸,他并没有在仕途中找到出路,多次碰壁,遭到失败,使他非常绝望,于是发出英雄失路之悲,壮志未酬之叹:
[金字经]"夜来西风里,九天雕鹗飞,困煞中原一布衣。悲,故人知未知?登楼意,恨无上天梯。"
仕途的挫折,社会的残酷,使他终于认清了现实,于是便有了归隐之心:
[黄钟尾]"都不迭半纸来大功名一旦休,便以陆贾随何,且须缄口。著领布袍虽故旧,仍存两枚宽袖,且遮藏着钓鳌攀桂手。"
他很快觉悟了,在[双调·拨不断]曲中写道:"布衣中,问英雄,王图霸业成何用?禾黍高底六代宫,楸梧远近千官冢,一场恶梦!"和其他作家一样,满腹诗书却不为所用,在没有出路的情况下,他把自己的艺术才华贡献给了杂剧事业。他的隐退是被迫的,因而他的牢骚和愤懑异常强烈,在他的散曲中,这类作品非常富有代表性。
《秋思》套曲,最能表达马致远的思想感情和生活面貌,在这个套曲中,表达了对帝王将相、功名利禄的蔑视,对秦汉统治者的嘲讽,对争权夺利的丑恶现实的不满,表现了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但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消极厌世、及时行乐的思想。在内在的深沉反省中表现对人生的领悟和放脱的情怀。如:
[风入松]:"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不争镜里添白雪,上床与鞋履相别。休笑鸠巢计拙,葫芦提一向装呆"。
[拨不断]:"利名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更那堪竹篱茅舍。"
两支曲子写出了他对人生短促,朝不保夕的感慨,显得消沉,但提出要消除名利思想,去追求那种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显得又非常洒脱,这里描绘了一幅红尘不染、绿树青山茅舍相掩映的空明恬静的境界。他向往这样的生活:
"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社。爱秋来时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想人生有限杯,浑几个重阳节。嘱咐我玩童记者,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
在这里,他把胸中的闲逸之情、清高之气一泻无余。整个画面给人一种富有诗意的美感,而"黄"、"紫"、"红"、"白"的色彩更是悦人耳目,怡人心境,这些具有特色的景物的和谐组合,既写出了作者的清高品格,更把读者带入一种清秋妙境之中,使人感受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山林隐居之乐。这套散曲的风格豪放,题为"秋思",作者面对眼前的秋色,展开想象的翅膀,纵横驰骋于悠悠的历史和浩浩现实的原野,时而秦汉,时而魏晋;时而"衰草牛羊野",时而"狐踪与兔穴";时而朝,时而暮;时而饮,时而醉;时而睡,时而醒;时而大声疾呼;时而细语传情;时而与世无争;时而愤世嫉俗。行文如湍湍流水,哗哗有声;笔锋如峰回路转,曲折有致。正如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所说"高华雄浑,情深文明"。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在《曲藻》中品评此曲说:"元人称为第一",在《艺苑卮言》中称其"放逸宏丽而不离本色"。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评曰:"此方是乐府,不重韵,无衬字,韵险,语俊。谚云'百中无一',余曰'万中无一'"。清姚华《曲海一勺·骈史》云:"至于绚烂之余,归于平澹,牢骚之极,反为旷达。"此套散曲高标于曲史,可以想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1-21
  "[南吕·金字经]夜来西风里,九天雕鹗飞,困煞中原一布衣。悲,故人知未知?登楼意,恨无上天梯!"
  "[双调·拨不断]叹寒儒,漫读书,读书须索题桥柱。题桥柱虽乘驷马车,乘车谁买长门赋!且看了长安回去。"
  这里真实地反映了仕途闭塞的元代知识分子的困窘处境。作者借古讽今,故作洒脱,以发泄内心的不满。这些散曲纵横驰骋,挥洒自如,痛快淋漓的抒发知识分子怀才不遇、愤世嫉俗之情。
  马致远早年曾努力追求过功名,在他的散曲[黄钟]《女冠子》中写道:"且念鲰生自年幼,写诗曾献上龙楼。"尽管他孜孜不倦地追求功名,仍无结果,但他却像李白那样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压抑着悲愤,耐心等待:
  [拨不断]"子房鞋,买臣柴,屠沽乞食为僚宰,版筑躬耕有将才。古人尚且把天时待,只不如且酩子里胡挨。"
  冷酷的现实教育了他,尽管他有"佐国心,拿云手",自比"九天雕鹗飞",但仍是沉抑下僚,志不得伸,他并没有在仕途中找到出路,多次碰壁,遭到失败,使他非常绝望,于是发出英雄失路之悲,壮志未酬之叹:
  [金字经]"夜来西风里,九天雕鹗飞,困煞中原一布衣。悲,故人知未知?登楼意,恨无上天梯。"
  仕途的挫折,社会的残酷,使他终于认清了现实,于是便有了归隐之心:
  [黄钟尾]"都不迭半纸来大功名一旦休,便以陆贾随何,且须缄口。著领布袍虽故旧,仍存两枚宽袖,且遮藏着钓鳌攀桂手。"
  他很快觉悟了,在[双调·拨不断]曲中写道:"布衣中,问英雄,王图霸业成何用?禾黍高底六代宫,楸梧远近千官冢,一场恶梦!"和其他作家一样,满腹诗书却不为所用,在没有出路的情况下,他把自己的艺术才华贡献给了杂剧事业。他的隐退是被迫的,因而他的牢骚和愤懑异常强烈,在他的散曲中,这类作品非常富有代表性。
  《秋思》套曲,最能表达马致远的思想感情和生活面貌,在这个套曲中,表达了对帝王将相、功名利禄的蔑视,对秦汉统治者的嘲讽,对争权夺利的丑恶现实的不满,表现了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但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消极厌世、及时行乐的思想。在内在的深沉反省中表现对人生的领悟和放脱的情怀。如:
  [风入松]:"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不争镜里添白雪,上床与鞋履相别。休笑鸠巢计拙,葫芦提一向装呆"。
  [拨不断]:"利名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更那堪竹篱茅舍。"
  两支曲子写出了他对人生短促,朝不保夕的感慨,显得消沉,但提出要消除名利思想,去追求那种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显得又非常洒脱,这里描绘了一幅红尘不染、绿树青山茅舍相掩映的空明恬静的境界。他向往这样的生活:
  "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社。爱秋来时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想人生有限杯,浑几个重阳节。嘱咐我玩童记者,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
  在这里,他把胸中的闲逸之情、清高之气一泻无余。整个画面给人一种富有诗意的美感,而"黄"、"紫"、"红"、"白"的色彩更是悦人耳目,怡人心境,这些具有特色的景物的和谐组合,既写出了作者的清高品格,更把读者带入一种清秋妙境之中,使人感受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山林隐居之乐。这套散曲的风格豪放,题为"秋思",作者面对眼前的秋色,展开想象的翅膀,纵横驰骋于悠悠的历史和浩浩现实的原野,时而秦汉,时而魏晋;时而"衰草牛羊野",时而"狐踪与兔穴";时而朝,时而暮;时而饮,时而醉;时而睡,时而醒;时而大声疾呼;时而细语传情;时而与世无争;时而愤世嫉俗。行文如湍湍流水,哗哗有声;笔锋如峰回路转,曲折有致。正如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所说"高华雄浑,情深文明"。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在《曲藻》中品评此曲说:"元人称为第一",在《艺苑卮言》中称其"放逸宏丽而不离本色"。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评曰:"此方是乐府,不重韵,无衬字,韵险,语俊。谚云'百中无一',余曰'万中无一'"。清姚华《曲海一勺·骈史》云:"至于绚烂之余,归于平澹,牢骚之极,反为旷达。"此套散曲高标于曲史,可以想见。

  作者: 晓岚月色 2006-7-5 21:39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 :【诗词鉴赏】典雅清丽. 洒脱激扬的马致远散曲----赵平分
  三、牢骚之极反为旷达
  政治环境的变异,使元代文人更加强调和注重"主观的意兴心绪",自然景物便成了他们寄托情思、抒写心曲排遣忧愤的重要途径。他们把各种矛盾复杂的感情,都深深地揉进了山水情思之中,主观意绪驾驭着客观事物,以"有我之境"来抒写胸中之逸气,用"不羁"之笔,抒写豪旷之情,充分体现了洒脱、清丽的艺术特点。如[双调·拨不断]:
  "菊花开,正归来,伴虎溪僧,鹤林友,龙山客。似杜工部、陶渊明、李太白。洞庭柑、东阳酒、西湖蟹。哎,楚三闾休怪。"
  曲子把人名、地名、物名串联起来,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意境,表达了隐逸生活的欢乐之趣,抒写了旷达洒脱的心境。
  景物与情思的巧妙结合,使他的散曲成为富于形象性的优美篇章,如《拨不断》:
  "立峰峦,脱簪冠。夕阳倒影松阴乱,太液澄虚月影宽。海风汗漫云霞断,醉眠时小童休唤。"
  在这里,作者把抒情写意放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夕阳松阴、云霞月影等虚实不定的清静空灵之景,借"立峰峦,脱簪冠"等潇洒举止,在一声"醉眠时小童休唤"的叮嘱中,写出了清高的隐士形象。
  马致远的旷达酒脱是牢骚之极的结果。清姚华《曲海一勺·骈史》云:"至于绚烂之余,归于平澹,牢骚之极,反为旷达。遂乃寄身世于糟丘,悟人生于梦蝶"这段话概括了马致远散曲超旷洒脱的表象之外,内心所郁结的块垒。在他的散曲中,这种"牢骚之极"的作品占有相当的数量。如:
  [南吕·四块玉]《叹世》:"白玉堆,黄金垛,一日无常果如何?良辰媚景休空过,琉璃钟,琥珀浓,细腰舞,皓齿歌,倒大来闲快活。"
  [双调·拨不断]"竞江山,为长安,张良放火连云栈,韩信独登拜将坛,霸王自刎乌江岸。再谁分楚汉?"
  [双调·拨不断]"酒杯深,故人心,相逢且莫推辞饮。君若歌时我慢斟,屈原清死由他恁。醉和醒争甚。"
  [双调·庆东原]《叹世》:"三顾草庐问,高才天下知。笑当时诸葛成何计!出师未回,长星坠地,蜀国空悲。不知醉还醒,醒还醉!"
  [南吕·四块玉]《海神庙》:"彩扇歌,青楼饮,自是知音惜知音,桂英你怨王魁甚?但见一个傅粉郎,早救了买笑金,知他是谁负心?"
  马致远连屈原这样耿介之士都不愿辩其曲直,连诸葛亮这样的高才也笑其失计,连王魁负桂英这样人人尽知的道理都表示怀疑,真是"不问是非曲直",这正是他自己所说"利名竭,是非绝"。之所以产生这种态度,完全是由当时不分是非的黑暗社会所造成的。面对这种贤愚混淆、是非颠倒、清浊不分的黑暗社会,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当然,这只是牢骚,其实在他心中,是非的界限是非常清楚的,正像他自己在散曲中所说的,只是"休笑巢鸠计拙,葫芦提一向装呆","常待做快活头,永休开是非口"。
  马致远的散曲和他杂剧的曲文一样,充满强烈的抒情性,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他兼有关汉卿的豪放和王实甫的文采,文辞典雅清丽,洒脱激扬,其作品雅俗皆宜,俗不失之粗,雅不失之趣,真可谓"文而不文,俗而不俗",随心所欲,无不适意。《太和正音谱》称"马东篱之词,如朝阳鸣凤",可见马致远散曲艺术风格之一斑。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