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几大类

如题所述

一、种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两类:

(一)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等;

(二)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二、范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 

(一)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表演艺术; 

(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 

(四)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五)传统手工艺技能; 

(六)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扩展资料: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构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简称非遗协会,成立于2013年11月6日,其隶属于文化部,是一家以保护和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己任的社会团体法人机构。

自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就被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因而,非遗协会的成立不仅是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当代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一件大事。

作为我国唯一一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非遗协会是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并入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之后发起成立的,协会的法定代表人由现任文化部非遗司司长马文辉兼任。

参考资料:

中国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与范围有哪些?

百度百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15

一、 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1、白蛇传传说

白蛇传传说,江苏省镇江市、浙江省杭州市地方传统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白蛇传传说是白蛇白娘子的故事,白蛇传又名白娘子传奇、雷峰塔传奇等。

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它讲述了修行千年的白蛇化为白娘子(白素贞),携青蛇小青来到杭州西湖,与药店伙计许仙(宣)相遇相恋结姻,复遭和尚法海横加干涉等一系列悲欢离合的故事。

2、孟姜女的故事

孟姜女的故事,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奇之一,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 其故事源自于“杞梁妻哭夫”的史实编写,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一个是孟姜,一个是杞梁,历史上确有此人,并非虚造。孟姜女传说渊源很早,从战国时期开始就见端倪。 2006年,孟姜女传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表演艺术

1、京西太平鼓

京西太平鼓,北京市门头沟区民间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太平鼓是一种老百姓自娱自乐、集体传承、集体发展的传统舞蹈,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历史渊源,在当地的民俗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太平鼓自明代起在北京流传,清初,京城内外太平鼓极为盛行。

2006年5月20日,京西太平鼓被列入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狮舞

狮舞是中华各族民间舞蹈之一,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华民族人民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狮舞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来助兴。

2006年5月20日,狮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 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1、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

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清明节

清明节气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即春分后第15日。清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期内。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五、传统手工艺。

1、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地方民间传统制陶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紫砂陶制作技艺以特产于宜兴的一种具有特殊团粒结构和双重气孔结构的紫砂泥料为原料,采用百种以上的自制工具,经过打泥片、拍打身筒、镶接身筒或镶接与雕塑结合等步骤最终完成陶制品。

2、界首彩陶烧制技艺

界首彩陶烧制技艺,安徽省界首市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界首彩陶烧制技艺源于唐代,是淮北手工艺的精华。1999年,淮北柳孜运河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界首三彩陶片,成为当时全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扩展资料:

文化遗产日

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至此,我国已经有了“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标志”和“文化遗产保护公益歌曲”,对于增强全体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将会起到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当前,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的现代化,我国文化遗产生存环境渐趋恶化,保护现状堪忧。为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通知》说,文化遗产包括物质类和非物质类。

物质类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名街区、名村镇。非物质类包括:口头传统、民俗活动和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等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化空间。

政府希望通过设立“文化遗产日”,使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全面加强。到2010年,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到2015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保护文化遗产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全国“文化遗产日”并没有像人们预想的那样,选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而是确定在没有任何特殊意义的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这样做旨在使这个“文化遗产日”具有更为广泛的代表性。

参考资料:中国人大网-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07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二条 

本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于2011年2月25日通过公布,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

扩展资料:

截至2012年,中国共有198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分布于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及民俗。

与此同时,设立了12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对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达38个 总数居世界第一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8
  我国根据各级政府和单位申报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划分了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截至2008年6月,在国务院先后公布的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十类: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
  I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是指由劳动人民直接创造的且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文学,主要是口头文学,如民间故事、民间戏曲、民间曲艺、神话、传说、歌谱、谜语、谚语等。优秀的民间文化不仅具有优越的艺术性,而且包含很多历史信息。传承和研究民间文化可以了解当地人民在某个特殊时期的生活态度、民族信仰、价值观念等。民间文学具有鲜明的口头性、集体性。变异性、传承性、直接的人民性。
  II 传统音乐(民间音乐)
  传统音乐是指形成并流行于民间的歌曲和器乐曲,包括民间舞蹈音乐和民间戏曲音乐。民间音乐的作者一般是有创作才能的不出名的民间艺人,他们往往既是创作者又是表演者。民间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表现手法和技巧上具有丰富性,因场合和氛围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技巧。
  III 传统舞蹈(民间舞蹈)
  传统舞蹈产生、流传于民间,是一种风格鲜明、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舞蹈,它反映人民的劳动、斗争、交际和爱情生活。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民间舞蹈受生活方式、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民族性格、宗教信仰、地理和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影响而显现出风格特色的明显差异。
  IV 传统戏剧
  传统戏剧,中国的戏剧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这里所指的传统戏剧是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常见的表演形式有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传统戏剧具有虚拟性,舞台艺术不是单纯的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通过唱、念、做、打等表演手法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传统戏剧的另一个特征是程式性,舞台动作的表现有一套固定的程式,在程式的规范之下又有灵活性。
  V 曲艺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我国仍活跃在民间的曲艺品种有400个左右,它们虽有各自的发展历程,但都具有民间性、群众性的艺术特征。曲艺不同于戏剧,戏剧由演员装扮成固定的角色进行表演,曲艺演员不装扮成角色,通常一个演员模仿多种人物,以“一人多角”的方式,通过说、唱,或似说似唱,或又说又唱来叙事、抒情,把人物和故事演绎出来、曲艺表演起来比戏剧简单、朴素,通常一个伴奏器乐、一个道具、一个演员就能撑起一台曲艺表演。
  VI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杂技与竞技)
  杂技是原始人在狩猎中形成的劳动技能和自卫攻防中创造的武技与超常体能,在休息和娱乐时,又被再现为一种自娱游戏的竞技表演,即为最早的杂技艺术。每一种杂技与竞技都有自身的游戏规则和艺术特点,且带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因地域的差异而有不同的规则。
  VII 传统美术(民间美术)
  传统美术又称民间美术,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的美术。民间美术主要有年画、刺绣、剪纸、风筝、传统编织工艺品、中国传统玩具六个种类。年画最初是由“门神画”演变而来的,以木刻水印为主,追求拙朴的风格和热闹的气氛,通常用于增添节日气氛、美化房屋。画的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图案有花鸟、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春牛等。刺绣因多为妇女所作,故又名“女红”,苏绣、粤绣、湘绣、蜀绣被称为“四大名绣”,它们被广泛的用于服装、台布、枕套、靠垫等生活用品及屏风、挂壁等陈设品。剪纸在全国各地都能看到,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成为中国民间最为普及的传统装饰之一。具有代表性的风格有南方派、江浙派、北方派。风筝源于春秋时代,早期为传递信息的工具,到宋代,放风筝成为百姓喜爱的户外活动。中国的编制工艺和传统玩具品种繁多、风格各异,均具有原始文化和乡土艺术的特点,一般就地取材,物美价廉。
  VIII 传统技艺(传统手工技艺)
  传统手工技艺是指具有高度技巧性、艺术性的手工技艺,它蕴含着我国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传统手工技艺的现代价值不容忽视,仍在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随着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要求的提高,许多传统手工技艺引入现代化的生产技术,被赋予了除使用功能以外的文化内涵。
  IX 传统医药
  传统医药是相对于现代医学而言的,它出现在现代医学之前,指与古代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医学实践。传统医药的实践因不同国家的传统文化继承性的差别而显示出多样性。我国传统医药理论具有较强的“整体观”和“统合观”,而使临床医学形成了独特的治疗观和行为方式,通过望、闻、问、切“四诊”从整体上把握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强调人体生理与自然环境的统一,认为“气”为万物基始,百病皆生于“气”,“气治则安、气乱则病”,一旦人体生理功能与自然环境失衡,就会由风、寒、暑、湿、燥、火“六淫”致病,综合分析各种致病因素,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注重扶正祛邪,治标固本。
  X 民俗
  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中由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的生活,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由于民俗是从当地人民生活的习惯中演变、形成的受地理环境、当地人谋生方式、历史传统的影响和制约,因而显示出浓烈的地方特色。由于民族众多,每个民族又有不同的民俗,同一民俗在不同阶段也有变化,民族间的交流会使民俗相互影响,因此我国的民俗又呈现出多元性、复合性、变异性的特征。民俗涉及的内容很多,研究的领域至今仍在不断地拓展,主要包括生产劳动民俗、日常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游艺民俗等方面。
第4个回答  2020-11-19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