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等生与耐挫力

关于初中生的故事,10分钟后要答案,拜托各位了

  面对骄傲的优等生

  我班上有一名女生,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各项文艺比赛屡获佳绩,为学校争得不少荣誉。就是这样一名优等生,可在很多老师和学生的心中却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骄傲!究其原因就是看不起人,无论是同学还是老师,特别是教过的老师。

  刚开始接班时,我早已耳闻,一接手就“领教”,为此我心里也暗暗生气,可一想她只不过是个孩子,她面对荣誉迷失了方向,这不是她的错,其实我们现在的社会不也充满着浮躁的氛围吗?在接下来一年多的接触中,我以对待一名普通学生的态度面对她,对她和其他学生一样不搞特殊化,但也不歧视她,该表扬就表扬,该批评就批评,对她的错误从不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尽量做到公正客观。同时利用一切机会引导教育她,慢慢的她对人的态度礼貌了许多,老师和同学不再说她是骄傲的孔雀!

  优等生也需加强心理教育

  作者:黄毅 提供人:江苏省泰州市网上家长学校 阅读:206 评论:0 时间:2007-8-10 16:51:11

  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詹万生教授把德育内容概括为“五大要素”,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其中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是灵魂,道德教育是核心,法纪教育是保障,心理教育是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德育的重要内容和基础。笔者参加了全国教育科学国家级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长期从事重点高中后进生心理素质的研究工作,在调查问卷、座谈、个别交谈以及实际工作中发现,重点中学的优等生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若不能及时消除,必将大大地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
  一、优等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耐挫能力差与心理负担重的矛盾。优等生在家受到父母的疼爱,在学校受到教师的关心、同学的羡慕,在社会受到人们的称赞。由于他们一直生活在顺境中,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一旦遇到挫折,如考试的失误,学科竞赛中未得到名次等,就惶恐不安。为保持自己的优秀地位,不让其他同学赶上或超过自己,他们常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与家长和教师较高期望形成合力,一方面会使他们由于目标过高,难以达到而易遭受挫折;另一方面使他们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产生负重心理,导致身心疲惫。
  2、强烈的虚荣心与自信心不足的矛盾。由于教师和家长经常对优等生“捧”、“夸”,导致优等生有强烈的虚荣心。由于虚荣心的作用,使优等生盲目自信,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看不起同学,无视自己的不足或缺陷;经不起失败与挫折,一遇到失败与挫折就情绪低落,丧失信心,从而担心自己失去优势。这一矛盾的加剧,会使优等生产生其他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3、争强好胜心与恐惧感的矛盾。争强好胜是指不愿输给别人,处处都想胜过别人的心理。优等生由于一直处于优势地位,因此他们的好胜心比一般学生强。他们凡事总想与别的同学比高低,容不得别的同学超过自己,在竞争中很难做到谦让和容忍。但优等生对成就或成功也具有恐惧心理。常言道:物极必反。优等生的好胜心越强,越想胜过其他同学,反而会使他们越担心他人超过自己,产生强烈的恐惧与焦虑,而恐惧与焦虑会进一步增强其好胜心。这样的循环会使优等生形成严重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甚至是心理疾病。
  4、自负傲慢与自卑失落的矛盾。优等生的长期优势和教师与家长对他们的不恰当夸奖,极易使他们形成自负傲慢的心理,他们看不起别人,总觉得别人不如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我行我素,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但他们时常也会感到自卑与失落。较高的期望、强大的学习压力与心理负担,常使他们感到力不从心;与同学关系不好,使他们感到空虚、失落。一次次的成功在使他们满足争强好胜的需要,感到欣喜之余,又会由于心理的对抗过程使他们感到莫名其妙的失落,对自己的优势地位能否保持感到担心。这样就形成一种心理矛盾,这一矛盾的加剧会使他们产生焦虑,严重的会产生自卑失落感。
  二、预防与消除优等生心理问题的途径
  1、培养健康和谐的人格品质
  ⑴淡化个人优越感。优等生是相对于其他学生尤其是本校本年级本班的同学而言的,只是说明他们在学习成绩等方面比其他学生突出些,而不表明他们各方面都发展得很好,不存在什么问题。事实上也有极少数优等生内心孤独自闭,整天与书为伴,与同学“话不投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要转变观点,正确认识优等生,要克服偏爱心理,对学生一视同仁,平等相待,对优等生的缺点错误要及时给以批评教育,不能迁就,要高标准,严要求,表扬时要掌握好“度”,淡化优等生“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⑵增强集体荣誉感。优等生的大部分精力都花在学习上,极少数优等生为怕影响学习不愿担任班干部,担了也是徒有虚名,不干实事,不愿参加学校和班级有关活动。班主任要采用各种方法促使优等生能积极参加有关活动,在活动中感受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友爱。各班可采取结对帮扶的方式,引导优等生帮助后进生,这样既可促进同学间的团结友爱,共同提高,又可以通过帮助后进生培养优等生的良好情感等心理品质,使优等生认识到一个人优秀不是真正的优秀,集体优秀才是真正的优秀。
  2、培养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
  ⑴增强耐挫力。首先,要教育优等生认识到成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偶然的失败与挫折算不了什么,不必为此自卑,一蹶不振,而应从中总结经验,重新认识与反省自己。其次,要教育优等生正确地对待挫折,要能正确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努力消除挫折产生的不良影响,学会补偿。再次,班主任老师还可以通过创设挫折情境,增强优等生对挫折的承受力,也可以通过格言警句让优等生懂得“最令人瞩目的胜利者,通常会遭遇到难以忍受的障碍,他们胜利,只因不愿为挫败而气馁”(博比斯)的道理。
  ⑵克服脆弱心理。优等生的优秀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优秀,他们在某一阶段某一环境中成绩处于优秀地位,但在不同环境和不同时期他们的成绩则有变好、变坏两种可能。有些优等生因为从小到大一直被鲜花和掌声包围,心理比较脆弱,成绩稍有退步,就会产生烦恼、困惑、焦虑等情绪。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要及时帮助他们调整心态,降低自我期望值,引导他们不要过分苛求自己,要允许自己失败,鼓励他们战胜脆弱,坚持下去,成功的花朵终将开放。
  3、培养积极创新的学习品质
  ⑴引入求知新境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引导优等生不能只满足书本上的知识和老师灌输的知识,要善于在已知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求知的新境界,具有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学会自我更新知识结构,而不是强调知识本身,否则将无法适应“知识爆炸”时代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要为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⑵开启思维的门扉。优等生大多数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但也有极少数优等生只满足于学习死知识而成为书口袋、书架子。班主任要注意对优等生思维的培养,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给予更多的关怀,要选准钥匙,开启优等生思维的门扉,提高他们思维的敏捷性、科学性、深刻性和发散性,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爱因斯坦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
  4、培养奋发向上的道德品质
  ⑴正确对待“偏爱”。首先优等生应该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位置,正确定位,对耀眼的“光环”不要飘飘然,不要骄傲自满,不要放纵自己,不要给自己套“枷锁”。其次,在老师很明显地偏爱自己时,应适当地暗示、提醒老师:我和其他同学是平等的,比我差的同学更需要“雪中送炭”。再次,优等生要积极主动地与每一位同学交往,在与同学关系上,不要搞“特殊”,不要疑心同学们背后议论自己,对后进生和对自己有成见的同学更应真诚、大度,向他们伸出友谊之手。只有这样,优等生才能在班集体中愉快地生活、学习。
  ⑵与时俱进,拼搏进取。一般来讲,优等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但也有少数优等生只重视分数而忽略德育。据笔者所知,有不少学校出现了“高分低德”、“高分缺德”、“高分无德”的现象。个别优等生只是为了考上一所好大学而刻苦学习,到了大学以后往往不思进取,高呼“六十分万岁”,个别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清华大学高才生刘海洋伤熊事件就是典型一例。前苏联科学家季朱里亚捷夫说过:“人类只有在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过程中才能前进。”鉴于此,班主任老师必须对优等生加强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立志报效祖国,奉献人民,从而形成积极向上、勇于进取、与时俱进的优秀道德品质。
  要重视优等生的心理教育,走进优等生的心灵世界,在他们的心灵世界里加以耕耘、播种、培土、采摘,使他们不断消除不健康的心理,变得更加优秀,为祖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心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