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与无用的辩证关系

如题所述

一、名人名言:

1、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无用之用是为大用。——庄子

2、无论掌握哪一种知识,对智力都是有用的,它会把无用的东西抛开而把好的东西保留住。——达・芬奇

3、有用意味着一种奴役。无用意味着只为自己而存在,无用才是真正的自由。因为无用,才能自用。——张方宇

4、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周国平《闲适》

5、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梁文道《悦己》

二、典型事例:

1、海子无用,他只痴念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美好,于是他纯洁,不含杂质;纳兰无用,他只追寻于初见伊人时的情愫萌然,可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李煜无用,目生重瞳,南唐后主,国家衰败,可他的词却凄美如流水。无用而用,这些无用之人,呈现给我们的却是有用的。

2、栎树因为无用,而成为神树,幸福地生活了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楸树因为有用,而成为刀下之鬼,年复一年地遭受到无情的砍伐。这便是有用带来的不幸,无用带来的幸运。

3、中小学课本里的知识无用,却有助于我们拓展思维,开拓视野;数学无用,却激发了大脑潜能,使人头脑灵活;孔子无用,不识五谷,却是我们所敬仰的儒学大家;庄子无用,无为,却也乐得逍遥,他的见解至今让人难以捉摸。由此观之,无用之人,是为大用。无用之事,是为厚积而薄发。

4、梵高将他一生的狂热献给艺术,却只卖出一幅画;巴尔扎克夜以继日地创作,最终还是贫穷潦倒;米开朗琪罗在雕刻和绘画上穷尽一生,却只换来无数病痛的折磨……然而正是他们这些“无用”的作品,打开了艺术一扇又一扇辉煌的大门,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发出璀璨的光芒。

5、钱学森一生从事科研,但仍感激从小接受的国文教育,这种‘“无用之事”成就了他的民族气节和坚毅品格;爱因斯坦一生奉献给理论物理,但仍受益于小时候学的小提琴,这种“无用之事”成就了他非凡的创造力;毕加索一生投入艺术殿堂,但仍感激自学的物理知识,这种“无用之事”成就了他离奇精巧的绘画艺术。无论身处繁忙的学习还是紧张的工作之中,都要抽出一些时间,听一听名家讲座,学一学实用技术,发展一项业余爱好,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再巧妙地将其运用于自己的事业中,化“无用”为“有用”,使自己更加充盈。

6、乔布斯年轻时非常痴迷书法,他为此专门上了里德大学,因为里德有全美最好的书法教育。“我那时痴迷书法,仅仅是出于喜欢,没想过它在生活中有什么实际应用,但没想到十年后进入IT行业,我竟然用上了书法课程里学到的东西。十年后,我设计第一台苹果电脑时,便把‘书法’运用到了字体设计中。”于是世界上便有了第一台“可以实现字体排版”的电脑,很多人也因此爱上了苹果。

7、一只鹿到小河边来饮水,它低头看到了河水中自己的倒影。鹿对自己两只又大又粗、枝杈美丽的角非常满意,可它看了看自己的四条腿,说:“只是我的腿不太漂亮,又细又弱。”突然,一只狮子不知从什么地方窜了出来,朝鹿扑了过去。鹿撒腿就往一大片空地跑了过去,狮子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可它刚一拐进林子,头就被树枝挂住了,狮子追上来逮住了它。临死之前,鹿说:“我是个地道的傻瓜!我认为丑陋软弱的,却救了我;而我引以为自豪的,却断送了我的性命。”

8、爱迪生在研制白炽灯泡时,为了寻找一种高效率的灯丝材料,做了一千两百次试验,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一个愚昧无知的人取笑说:“你已经失败了一千两百次。”“不,”爱迪生反驳道,“我证明了一千两百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这正是一个很大的成就。”大科学家以“无用”的材料作为无可辩驳的反证继续实验探索。

9、有用也好,无用也罢,都是看的角度不同,只有对事物多角度多层面分析,才会得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山如此,看人又何尝不是?小人不好,人人憎恨,可老子却说,“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坏人是好人的借鉴,以坏人为镜,可以少犯错误,少走弯路。所以,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这没有一定的标准,会使用,无用也会变成有用,不会使用,有用也会变成无用,事物也好,人物也罢,都是如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8
   庄子有云:“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读罢,不禁想起看似无用之人说过的一句话(不敢苟同)叫作“交我没有用,得罪我没有好处”,其实它无非是告戒人们:不要瞧不起别人,不要过于功利化,人言可畏,口碑要紧,话语权、监督权重要,不可现用现交,也不可有用就交无用不交,更不能“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看人下菜碟,见风使舵,有使用价值、利用价值就是有用,没有利、没有益就是无用,甚则抛弃、嫌弃,排斥、厌烦,形同陌路,不屑一顾。为人处事要慎独、要自律、要理性、要谦逊,学会尊重、学会感恩,要敬重别人的尊严、要懂得别人的需求、要熟知别人的长处、要顾及别人的感受、要理解别人的监督、要敬畏别人的警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无所谓有用无用,岂不知有的时候“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很多东西、很多人,看则无用实则有用,道是无用却有用。罗素说:要多读点“无用的书”,那些看似无用的书,里面有思想,有哲学与乐趣。莫言说:“文学和科学比确实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正是它的伟大用处”,精神文化的作用在于解疑释惑、潜移默化、深远持久。有用”与“无用”,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总是相互依存。无所谓“无用”,也无所谓“有用”,二者也可以相互转化。时间上,此一时彼一时;空间上,此一地彼一地;事物上,这么用那么用;人物上,这个人干这个那个人干那个,不同的时空、不同的人物其结果大相径庭。人和物,都有强项弱项、长处短处,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扬长避短总能派上用场,有用与无用只是相对而言,要多角度、全方位考虑问题,不能简单草率,不能定式思维,不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能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许哪些你眼中无用之物、之人,换个时间、换个地方就是无价之宝了。
第2个回答  2020-12-29
有用与无用议论文1

作家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文学和科学相比,的确没什么用处,但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没有用处。”

莫言是作家,也是智者。正如他所说,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没有用处。智者所言,自有其道理。我们学习文学,正是要追求“无用”。这个“无用”是指不能将文学当作“过程”“手段”,而应将其作为“目标”。

所谓“有用”,一般人的理解是指功名之用、富贵之用。以此观之,文学确不如科学“有用”。但如果换到哲学的视角,文学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人的“世界观”,而科学更多是教人以“方法论”,其二者虽相互依存,但显然“世界观”更具有根本性、决定性。这就意味着文学比之科学更为“有用”。

同样,将莫言的这句话向社会学上引申,可以叙述为“人在社会中最大的用处,就是没有用处。”这并不是消极处世,而是道家观点的一种演变和进化。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与其追求让自己“有用”,不如放弃执念,静心提升自已的能力,不断加深在文学方面的素养。如此,虽然外在面貌并无丝毫改变,而其内在天地已然脱胎换骨,成为了有深度、有学识、有内涵的人。这样的人被称之为“人才”,而文学的“无用之用”也就清晰可见了。也许科学技术能让人改头换面,但文学对心灵所产生的影响,是无法用科学替代的。

所以说“悟无用之用”,才能“见智者之智”。文学是时代精神的凝结,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是人类进步的明灯。“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