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鱼塘养

如题所述

一、放养前的准备
1、 修整鱼池。已连续几年养过鱼的成鱼塘,每年利用池塘冬修清整一次。挖去过多的污泥,清除杂草、杂质,平整池底,修补池边,加固池埂,疏通注排水渠道,设置栏鱼栅等。
2、 清塘消毒。在鱼种下池半个月前,气温稳定3-5℃以上对鱼塘进行药物清塘鱼种放养前7-10天灌注70-80厘米深的新水,并每667平方米投施300-400公斤经过堆沤发酵或加生石灰杀灭病菌的粪肥类作基肥,培肥水质,做到肥水下鱼种。
二、鱼种放养
1、鱼种来源。自行培育鱼种是获得高产、高效的重要条件,因此,鱼种应致力于自给。主要办法是在成鱼池里雄厚套养鱼种。
2、鱼种的规格。放养大规格鱼种,成活率高,生长迅速,一般草、鲢、鳙、青鱼种以12-19厘米为好,鲤、鲂鱼6-12厘米为好,如果是轮捕轮放,则应放一定数量比例的斤两鱼种。
3、放养密度。精养鱼池水源好、水质肥、铒料丰富,以养鲢、鳙鱼为主,适当搭养草食性和杂食性鱼类,一般每667平方米放养400-600尾。如放养罗非鱼等热带鱼,密度可增加。
4、放养温度。鱼种投放应选择气温在5-10℃之间的晴天,温度过高或过低,容易使鱼种在捕捞、操作、搬运时冻伤和碰伤。
三、饲养管理
1、经常巡塘,观察鱼的动态。鱼种入池后,每天早、中、晚各巡塘一次,其内容有:①检查池鱼活动和吃食情况;②掌握水质变化;③观察池鱼有否浮头及浮头程度。尤其是高温低压天气或强对流天气情况更应注意池鱼浮头。如若发现池鱼浮头,最好的办法是向池塘灌注新水。
2、根据不同季节温度,适时合理追肥、投饵、灌注新水。实践证明,鱼类本身的生长速度在气温上升季节比气温下降季节要快3-4倍。因此,在基本相同的条件下,在气温呈上升季节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投饵、施肥、充分满足鱼类生长需要,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⑴适时追肥。追肥的原则是“少施、勤施”,以保持池水的最适肥度。由于温度越高,肥料分解越迅速,耗氧量越大,因此,在7-8月可不施,在气温呈上升季节,可多施,若施粪肥类,每月每平方米施200-300公斤,但在温度呈下降季节,则适当施肥,每月每667平方米施100-150公斤。
⑵坚持“四定”、“四看”,合理投饵。每个池塘的年总投饵量,应根据放养品种、预计鲤鱼产量、饵料系数、不同季节温度等因素来确定,具体实施要根据“四定”和“四看”的原则。当气温在14℃时开始投饵,按2-5%的鱼体重作为每日投精饲料量,每天两次;当气温在25℃以上时每天投精饲料3次,投青草1-2次。另外,可根据鱼类吃食情况而调整投饵量。投饵后鱼很快吃完,应适当增加投饵量,反之则减少。
⑶经常加注新水,调节水质。当气温在15-28℃时,每10-20天加水一次;当气温在28℃以上时,每3-5天加水一次,每次加水20厘米左右,使池水保持爽洁。
3、及时防治鱼病。气温在20-26℃时,各种鱼病最容易发生,因此,在这时期,要抓好鱼病预防,进行药物消毒。具体方法是:①每5-7天用1-2ppm的漂白粉或0.7ppm硫酸铜、或生石灰交替泼洒食场和池边;②每3-5天用1-2ppm的漂白粉浸洗青饲料ppm;③此外,在鱼种放养时用20ppm浓度的高锰酸或100ppm硫磺铜漂白粉合用浸洗鱼种20-30分钟,以杀灭鱼种病菌,防止鱼种带病菌下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