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利用池塘养殖

如题所述

本周长江沿线省份又迎来了35度以上的高温,持续高温容易让池塘水体变坏,广大水产养殖户要注意及时调控水质。  当出现藻类过度繁殖、水体pH值过高的时候,不少水产养殖户会经常使用消毒剂、除藻剂等来预防疾病和调节水质。但实际上这种处理方式存在不小的风险:剂量小了不容易看到效果,加大剂量后又容易导致水产养殖事故的发生。当然稳妥的方式无疑是进行适当的换水,有条件的养殖户可以采取这个法。养殖户还可以采用另一个法,就是可通过泼洒有机酸等解毒剂产品来改善水体。但是类似醋酸这些有机酸虽然可以快速的降低水体的pH值,但持续时间短,三两天后又会回升。  高温干旱时期,究竟该如何调控水质呢?水产养殖专家指出,定期泼洒微生物制剂,如EM菌、酵素菌等来调节水质,是可行的法之一。通过有益菌的繁殖抑制藻类的过度繁殖,分解有机质改善水体。EM菌为一种混合菌,一般包括芽孢菌、酵母菌、乳酸菌等有益菌类。应用在水产养殖上,有控制水环境中氨、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含量,调控鱼池微生物生态结构;增强水产动物免疫功能,预防病害,增进健康,降低发病率及死亡率;促进生长发育、增重,增加产量;净化水质,改善环境,延长换水间隔;减少病原菌,平衡微生态,减少药物的使用,保障环境安全等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4-21
水产养殖中在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胆汁酸可有效预防水产动物肝胆疾病和提高饲料利用率、节省饲料成本。
水产饲料为什么要添加胆汁酸?
1.鱼类的消化道较短,排空速度快,脂肪还来不及被充分消化吸收就被排出体外;
2.饲料中蛋白、脂肪含量高,易诱发肝脏脂肪积累,破坏肝脏功能,干扰生理生化代谢,引起脂肪肝的发生;
3.为促进水产动物快速生长,人为滥施各种抗生素、激素等,造成水产动物消化功能负担加剧,肠道和肝脏发病率大幅上升,引发水产动物病害频繁发生,特别是肝脏病变严重;
4.养殖密度过大,水体环境恶劣,当水体中的氨氮浓度过高时,体内氨的代谢产物难以正常排出而蓄积于血液之中,引起代谢失衡引发肝胆疾病;
5.水产饲料中往往添加较多的杂粕等原料,棉粕中的游离棉酚、菜粕中的硫葡萄糖甙、劣质鱼粉中的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都会引起肝胆类疾病。
产品功效
◇ 抗各种应激、耐运输
◇ 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 提高脂肪利用,降低成本8-15元
◇ 保肝护胆
◇ 分解清除内毒素,提高免疫力
普通水产
1.促进脂肪消化吸收,提高水产动物对油脂,脂溶性维生素等的利用率,降低饵料系数。
2.加速脂肪从肝脏输出,预防鱼类脂肪肝和水产肝胆综合症,具有良好的抗肝损伤及修复肝损伤的作用,有效控制死亡率。
3.提高水产抗应激能力,降低增强拉网和运输过程中的死亡率,耐运输。
4.抑制肝脂和腹脂的蓄积,改善体型。
虾蟹类
对于虾蟹类来说,胆汁酸是其维持正常生长的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对于脱皮激素的生成具有促进作用。
1.促进脂肪消化吸收,提高虾蟹对胆固醇及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利用率;
2.调节肠道内酸碱度,增强肠道消化酶活性;
3.增强肠道屏障功能,减少内毒素对肠道及肝胰脏的危害,维护虾蟹健康;
4.减低虾蟹对应激的敏感性,增强抗应激能力;
5.提高蜕皮频率,促进虾蟹生长,提高虾蟹成活率。
特种水产
1.促进脂肪消化吸收,提高特水动物对优质、脂溶性维生素等的利用率;
2.调节肠道内酸碱度,增强肠道消化酶活性;
3.增强肠道屏障功能,减少内毒素对肠道及肝胆的危害,维护动物健康;
4.预防脂肪性疾病,对疾病及用药引起的肝损伤,具有良好的抗肝损伤及修复肝损伤作用;
5.增强特种水产动物体色,改善体型。
作用机理
1.胆汁酸具有两性性质,能降低脂肪分子的表面活性,将脂肪乳化成乳糜微粒,增加与脂肪酶的接触面积,激活脂肪酶,提高脂肪的利用率。
2.胆汁酸作为信号分子,在体内调控脂质代谢。胆汁酸中的HCO3—可以调节肠道内的酸碱度,提供各种消化酶作用的适宜pH值,使消化酶活性增强。
3.促进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合成,加速脂肪由肝脏向脂肪组织的运输,降低脂肪在肝脏的沉积,达到预防脂肪肝和肝胆综合症的目的;
4.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谷胱甘肽还原酶的活性,清除体内自由基,提高机体抗应激能力,增强运输过程中的耐受能力,降低死亡率;
5.胆汁酸可与肠道内的内毒素结合或将内毒素分解,减少内毒素对肠道、肝脏及鱼体的危害。抑制肠道细菌的过度增殖,维护肠道微生态环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