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用绿来形容女人的头发?

如题所述

在杜牧的《阿房宫赋》中,写阿房宫内的宫女之多,由宫女们梳妆打扮的盛况可见一斑:“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氺也。”明亮的星光晶莹闪烁,像打开的梳妆镜,洗脸倒掉的胭脂水使渭水涨起油腻都好理解,然而“绿云”比喻乌黑浓密的头发却令人费解。关键是“绿”云为何用来比喻“黑”发?在视觉上,无论是“墨绿”“深绿”“微绿”都不能与“黑”相比。
无独有偶,在中国古诗词上,还出现了“绿鬓”,“绿娥”之类的字眼,前者如吴均《和萧洗马子显古意》诗之三“绿鬓愁中减,红颜啼里灭”,白居易《闺妇》诗:“红绡带缓绿鬓低”。后者如唐许浑《送客自两河归江南》:“遥羡落帆逢旧友,绿娥青鬓醉横塘”。绿鬓是指乌黑的鬓发,绿娥是指妇女的眉毛,以黛染画,眉呈微绿痕抹。黛是青黑色的颜料,涂之于黄白色的皮肤上,确微微有墨绿意。
由青黑色的颜料与黄白色的皮肤相配呈微绿,我想到了色彩的调配规律。“五色”除了黑白外,还有“青、黄、赤”三种基本色,用三色中的任两色相调和,既可生成“七色”中的另三色:橙、绿、紫。示意如下:
赤→(橙)←黄→(绿)←青→(紫)←赤
由此可见,绿色是由青色和黄色调配而成,即青黄色。若“绿”到极致,就和青色无甚差别了。
然而青色到底是什么颜色?我们都知道“青丝”是指“黑发”,那么,“青”就是“黑”了,形容头发确是(《辞源》义项③)。但“青”不仅指“黑”,否则,五色“青黄赤白黑”岂不有重复?由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可知,青一指青色之物(《辞源》义项②),一指似蓝而深于蓝的颜色,即五色之一的青色(《辞源》义项①)。而“青”又常指“微绿”,如“草木初生为青色,引申为出生,少年,青春”(《辞源》义项⑤)。所以,“青”春必是一种“绿”春。
青与绿的关系还见于“青丝”《辞源》义项中,“青丝”除喻“黑发”外,还可指“柳絮”,有庾信诗“村桃拂红粉,岸柳被青丝”,李白诗“今朝白门柳,夹道垂青丝”为例。就连“绿云”除了在《阿房宫赋》中比喻女人头发乌黑浓密外,也有喻“枝叶茂盛”之意。如白居易《云居寺孤桐》诗:“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斜。”反过来,“绿”也有“青丝”的“青”之意,即“乌黑”的意思。如李贺《贝宫夫人》诗:“长眉凝绿几千年”。(《古代汉语词典》义项②)
由此可见,绿色与青色有着科学上与中国传统文化上的联系,因此,杜牧把“黑发”也就是“青丝”喻成“绿云”不是凭空想象,而是理所当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5-24
用“云”状发,大概是指发之浓密柔软,这里文学家将头发与云平列,实际上是从触觉上写出了心中对美女头发的感受:温软,绵密,还带有一点点遥不可及、甚至不可碰触亵玩的距离感,就像云一样,是天边的圣物,要小心翼翼地仰望、呵护。这是一种甜蜜的爱着的感觉。事实上,凡是文学家愿意用“云”去形容的头发,都是他心中爱慕的对象的头发。有些粗笨的女子,其实头发厚密黑亮,更适于用“云”去形容,但没有一个人愿意把这个词语送给她。这些个势利眼的家伙,只把“云”这个词语牢牢收着,碰到自己喜爱的那个伊人时,才会“乌云”啊,“云鬓”啊地砸将过去,哪怕那个女孩还是“蒹葭苍苍,在水一方”,看不甚清楚,甚或干脆就是个黄毛丫头,和“云”相去甚远,他也是不惜将“乌云”这个词语扣到她的头上的。只因为古人以发黑、发密为美,心中的美神,怎么会是头发黄而稀呢?至于那些自己不喜欢的女子,就算她的头发黑而密,也没有拥有“云发”的权利了。

那么,黑发为什么要用“绿”字去形容呢?其中的原因,卖弄一下,现在恐怕只有我这个有心人才讲得清。

不知诸位有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如果有,又不知您有没有注意过鸡、鸭等家禽的黑色的羽毛。当它们身上特别干净、全身油光水滑的时候,那些羽毛,在某个角度下,就会呈现出熠熠发亮的绿色,换一个角度又变回了黑色,像现在的激光防伪标志一样,角度不同,颜色不一样。也就是说,家禽黑到极处、净到极处的羽毛,是可以呈现出绿色的!古人把这种生活经验用到文学作品里,用“绿”来形容美女头发之干净黑亮,真是令人惊叹!

明白了吧,把美女的头发叫“绿云”,一是写出了头发温软、绵密的触觉,暗含了一种带着距离仰慕的爱意,二是突出了头发的干净黑亮的视觉感受。“绿云”一词,充分表现了古人观察事物之细,遣词造句之准和创造能力之强,令人叫绝。

这次暑假,我在老家抓到一只黑毛公鸡,从不同的角度摄下了几张翼羽的照片,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黑色和绿色的变幻。
第2个回答  2019-09-10
1 首先 并不是所有“古人”都用绿来形容女人的头发。用绿来形容女人头发颜色的集中在唐宋两代。
2 以唐为例,大唐盛世年代女子发型发饰可以说是华夏历史中最丰富奇诡的。尤其以各种夸张的“高髻”造型为主。而据史料,当时的各种造型的“高髻”并不全部是由女人的真发梳妆而成的,在当时就已经流行大量的假发,也就是“义髻”。女人的整体发型多是由本人真发和义髻共同完成的。而古时的义髻也就是假发并没有其他的化纤替代品,都是由剪下的真发制作而成。
3 真发制作的假发在长期使用的情况下,会发生自然脱色变黄的情况。泛黄的假发需要经常的焗染来保持与真发的颜色相近。同时古人的染发技术、工艺也是很发达的,早在汉代王莽就是经常染发须的代表。古代最常见的黛染,也就是用青黑色染料去焗染发黄的假发,这两种颜色就会形成一种可随光线变化的青色或墨绿色。(青丝一词出处也是唐代,是李白分不清黑与青还是真喝多了出现了色盲症已无法考证)
4 用绿色形容女人头发大抵出于“绿云”一词。而“绿云”一词并非只专属于唐宋两代的文人口中。在民间绿云一词同样存在,并非常生活化。元代医书中记载的古人染发的药方中就有一方《金主绿云油》,专司民间护法染发之用。此方虽初记录于元代医书,但是否传承更久就未尝可知了。
第3个回答  2015-09-26
因为男人不喜欢头上带绿。
第4个回答  2024-06-21
一袭青丝,醉人心扉
自古以来,绿意盈盈的青翠之色便与女性的秀发结下了不解之缘。历代文人骚客笔下,青黛般的发丝倾诉着女子青春的活力与婉约柔媚。为何古代用绿来形容女人的头发?其中的缘由,且听我一一道来。
二、一片生机,饱含青春
绿色,是生命的萌动与希望。女子正值妙龄,青丝如瀑,似那葳蕤的藤蔓垂落肩头,洋溢蓬勃朝气。绿色象征着青春的无限可能,正如女子初绽芳华,如花似玉,每一缕发丝都寄托着美好的憧憬与希冀。
三、半含青黛,婉约柔美
青黛,是一种天然植物染料。古人用它来描绘女子青丝,意在凸显其秀发的乌黑柔亮。青黛与黑发相得益彰,既不过分浓艳,又别有清雅之致。它赋予女子发丝一种婉约柔美的气质,如夜幕下幽然绽放的花朵,令人心醉神迷。
四、青丝如水,盈盈灵动
水,是生命之源。古人将女子的青丝比作流水,旨在赞美其灵动飘逸之美。柔顺的长发,随风轻扬,宛如水波般盈盈荡漾。每一缕发丝仿佛都拥有生命,在阳光下闪耀着光泽,为女子增添几分生机与灵动之气。
五、青翠盎然,象征贞洁
绿色,还有着贞洁的寓意。古代女子视贞洁为生命之重,而青翠的发丝正象征着她们洁身自好的品质。墨青乌亮的秀发,如同坚贞不屈的竹子,傲然挺立于风霜雨雪之中。绿色的发丝寄托着女子对爱情的忠贞,也是她们洁净高尚人格的写照。
六、墨绿流光,高贵典雅
在古代,墨绿色被视为高贵典雅的颜色。墨绿色的发丝,洋溢着沉稳内敛之美。女子头戴玉簪,青丝以墨绿为底,点缀着莹莹光泽,宛如一幅流光溢彩的画卷。墨绿色发丝衬托出女子的高贵气度,雍容华贵,令人肃然起敬。
七、 青丝袅袅,别具风情
古代女子常梳理各种各样的发髻,以展现自己的风情与个性。青翠的发丝,在不同的发型中摇曳生姿,勾勒出不同的美感。有的女子喜梳双丫髻,青丝如瀑布般倾泻而下,灵动俏皮;有的女子偏爱盘发,青丝高高挽起,端庄优雅;有的女子巧用发簪,将青丝挽成花朵状,花团锦簇间透出娇憨可爱。
八、 一缕青丝,寄托情感
青丝,寄托着女子的情感与思念。女子远嫁或离别时,会剪下一缕青丝赠予亲人或心上人,作为相思的信物。这缕青丝,承载着女子浓浓的爱意与不舍,在漫漫时光中承载着她们的牵挂与祝福。
九、 岁月青丝,书写人生
随着时间的流逝,女子的青丝也会逐渐染上时间的印记。原本乌黑亮丽的发丝,渐渐泛起缕缕银丝。银丝,是岁月留下的印记。它见证了女子的成长与经历,是她们人生故事的无声旁白。岁月的青丝,书写着女子生命的篇章,每一根银丝都饱含着酸甜苦辣。
十、 青丝剪影,永留芳华
古代女子剪发并非常规操作。当她们经历重大变故或离别时,才会剪下一缕青丝作为纪念。这缕青丝,承载着她们的青春、梦想与感悟。当女子剪下自己的青丝时,也是在剪断一段过去,是为了轻装上阵,重新出发。
青丝,是女人一生中重要的陪伴。它记录着青春的活力、贞洁的操守、高贵的品格,以及岁月的流逝。青丝,是女人独一无二的特质,更是她们生命的缩影。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