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原文+翻译

如题所述

《高山流水》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林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高山流水》翻译: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很高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会了。” 有一日他坐船来到川江峡口处,突遇狂风暴雨。船夫速将船摇到一山崖下抛锚歇息,暴雨停后,伯牙见这高山之间的川江有别样的风韵,不禁犯了琴瘾就在船上借此情景弹奏起来。突然琴弦断了一根,抬头一看,就见不远处的山崖上有个樵夫立在那里聆听!伯牙问到:小哥怎么会在此处 那人答道:“小人打柴被暴雨阻于此崖。忽听琴声一片,不觉听上了瘾!伯牙高兴的问道:“你既然听琴,可知老夫适才弹的是什么曲子?”樵夫说到:大人所弹,乃是您见到山中川江在雨后的感慨,琴声就像那高山一样啊!琴声里我还听到了山间江水流动的声音。 俞伯牙惊呆了!他推琴而起,拱手作礼道:“真是荒山藏美玉,今天遍访知音,今得遇小哥,此生心愿已了!便拉他面对青山作拜。伯牙又说到;我与你知音一回,就把刚才弹一曲起名叫《高山流水》吧!约定来年春暖花开之际在此聚首,以叙衷肠。 转眼到了约定日期,俞伯牙又来到长江口,却不见钟子期来与他会面。一打听才知道,子期已于年前病世!伯牙听了顿时热泪长流。来到子期的坟前捶打着墓碑道:“可怜我遍访才华才遇到这一个知音,这么年轻竟先我而去。俞伯牙跪在琴前,热泪盈眶泣洒在琴上。仰天叫道:子期呀,且听伯牙再为你弹一曲吧……! 俞伯牙弹完此曲,泪流满面地说:“从此知音绝矣!”说完,他拿起琴,对着钟子期墓前的石头用力一摔,琴身粉碎,从此俞伯牙再也不弹琴,却给后人留下一曲《高山流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24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当时伯牙是朝廷中人,而钟子期不过是个樵夫。两人生活环境迥然。却仅仅因为一首琴曲而相知相交,
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