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是诸葛亮还是曹操发明的?

如题所述

三国演义里面是诸葛亮,但正史中记载的是赵云。

释义
解释 指在危急处境下,掩饰空虚,骗过对方的高明策略。比喻掩盖自己力量的不足,以使对方迷惑或后退,有时也有贬义。
用法 作宾语;指欺骗对手。
实例 你不能老是用“空城计”;这“空城计”也有失手的时候。
英文 presenting a bold front to conceal a weak defence .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手摇羽扇,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高声昂曲。”

引证
在敌众我寡情况下,缺乏兵备而故意示人以不设兵备,造成敌方错觉,从而惊退敌军之事,史书多有记载。但不限于守城。 明罗贯中据郭冲《条诸葛亮五事》(按系民间传说)中之第三事,渲染而成《三国演义》第九五回。其情节为 街亭 失守, 司马懿 大军直逼 西城 ,诸葛亮无兵御敌,却大开城门,并在城楼抚琴, 司马懿 疑有埋伏,遂退兵。后以“空城计”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一篇七:“大堂上面那里有甚么机关枪呢?比 诸葛亮 的‘空城计’还要空得厉害的,是老卒残兵的影子都不见一个。”茅盾《子夜》十六:“ 周仲伟 像‘空城计’里的诸葛亮似的笑退了那八个代表。”[3]
歇后语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空城计退敌-----反败为胜;诸葛亮唱空城计-----急办法。

典故
《三国演义》中写,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
事实上,这只是郭冲在注解里编出的小故事,街亭之战时司马懿远在洛阳,攻克孟达后回驻宛城,和发生地点相隔千里[4] ,和诸葛亮对战的是张郃[5] ,孔明见街亭败绩,迅速撤回汉中[6] 。所以,此事件本身是虚构的。
(且当时就有人质疑:司马懿如果真得到这样的机会,麾下十余万大军,把他围住不就完了? 派几个神射手过去射诸葛亮,或者派一个小队过去火力侦察一下,立即就可以拆穿诸葛亮的把戏,一直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再怎样也不至愚蠢胆怯到“扭头就跑”的地步。)
另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作者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郭冲三事”改编的一段故事,[2] 而“郭冲三事”并未说明诸葛亮是在街亭之战时用的空城计,以司马懿在街亭之战时的所在地来否定“郭冲三事”实在是牛头不对马嘴。另外,历史上也确有一些运用空城计成功的例子,如果“神射手”、“火力侦察”的质疑成立,那历史上其他人的空城计岂不是都无法成立?故而不宜盲目否定“郭冲三事”的真实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1-01
都不是,空城计是春秋时期叔詹第一个应用的。
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公子元,在他哥哥楚文王死了之后,非常想占有漂亮的嫂子文夫人。他用各种方法去讨好,文夫人却无动于衷。于是他想建立功业,显显自己的能耐,以此讨得文夫人的欢心。
公元前666年,公子元亲率兵车六百乘,浩浩荡荡,攻打郑国。楚国大军一路连下几城,直逼郑国国都。郑国国力较弱,都城内更是兵力空虚,无法抵挡楚军的进犯。
郑国危在旦夕,群臣慌乱,有的主张纳款请和,有的主张拼一死战,有的主张固守待援。这几种主张都难解国之危。上卿叔詹说:“请和与决战都非上策。固守待援,倒是可取的方案。郑国和齐国订有盟约,而今有难,齐国会出兵相助。只是空谈固守,恐怕也难守住。公子元伐郑,实际上是想邀功图名讨好文夫人。他—定急于求成,又特别害怕失败。我有一计,可退楚军。”
郑国按叔詹的计策,在城内作了安徘。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来,不让敌人看见一兵—卒。令店铺照常开门,百姓往来如常,不准露一丝慌乱之色。大开城门,放下吊桥,摆出完全不设防的样子。
楚军先锋到达郑国都城城下,见此情景,心里起了怀疑,莫非城中有了埋伏,诱我中计?不敢妄动,等待公子元。公子元赶到城下,也觉得好生奇怪。他率众将到城外高地眺望,见城中确实空虚,但又隐隐约约看到了郑国的旋旗甲士。公子元认为其中有诈,不可贸然进攻,先进城探听虚实,于是按兵不动。
这时,齐国接到郑国的求援信,已联合鲁、宋两国发兵救郑。公子元闻报,知道三国兵到,楚军定不能胜。好在也打了几个胜仗,还是赶快撤退为妙。他害怕撤退时郑国军队会出城追击,于是下令全军连夜撤走,人衔枚,马裹蹄,不出一点声响。所有营寨都不拆走,族旗照旧飘扬。
第二天清晨,叔詹登城一望,说道:“楚军已经撤走。”众人见敌营族旗招展,不信已经撤军。叔詹说:“如果营中有人,怎会有那样多的飞鸟盘旋上下呢?他也用空城计欺骗了我,急忙撤兵了。”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空城计的战例。
第2个回答  2012-05-22
曹操发明的,易中天品三国中有详细讲述。演义是小说,是虚构的,是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禁锢古代人民的思想而捏造的故事,把曹操塑造成反面典型,把诸葛亮塑造成忠臣楷模。
历史上的曹操很有才能,是不可多得的军事奇才,空城计的确是曹操最先使用的,史书有记载:
三国志 魏书一 裴注引《魏书》中记载:
於是兵皆出取麦,在者不能千人,屯营不固。太祖乃令妇人守陴,悉兵拒之。屯西有大堤,其南树木幽深。布疑有伏,乃相谓曰:“曹操多谲,勿入伏中。”引军屯南十馀里。明日复来,太祖隐兵堤里,出半兵堤外。布益进,乃令轻兵挑战,既合,伏兵乃悉乘堤,步骑并进,大破之,获其鼓车,追至其营而还。
大致的意思是说,曹操与吕布争夺兖州的时候,一次吕布率大军来攻打曹操,曹军都去收麦子去了。曹操没有惊慌逃走,而是让城中的妇女去守城。吕布看到曹操的城西有大堤,城南有树林,都是埋伏的极佳地点,认为曹操肯定是故意示弱,引诱自己上当,于是撤兵。第二天,吕布又来攻打曹操,心想昨天肯定是上当了,于是这次吕布大意了,而曹操却真的在大堤和树林里埋伏了兵力,把吕布打败了。
第3个回答  2015-11-01
曹操:空城计发明者在野史中曾看到这样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清军入关之际,某日,一清军高级将领将一处得不错的汉人参谋带到密室,神神秘秘地拿出一本书说:这是上级刚发的红头文件,(可能只发到县处级)也是军事秘籍,让你看看,千万不要对外泄露。我们的老乡拿起一看,晕,原来居然是《三国演义》的复印件!这个故事,让我一次又一次对《三国》里离谱的故事的真实性产生了动摇。据说治学严谨的陈寿在编著〈三国志〉时,剔除了一个又一个怀疑点。稍微开放的裴松之在注释〈三国志〉时,虽然加了许多被陈寿剔除或没有发现的史料,但依然是求证又求证,并在自己拿捏不准的资料下面作了说明和诠释。曹操发明了空城计,就是十分精彩的一段。话说某日,曹操的部队都去收麦子去了,吕布却率着大军,一路杀了过来。情急之下,曹操抱着侥幸心理,将随军家眷全部叫出,故做姿态地开起了家庭PARTY。吕布生性多疑,不知道曹某人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更为巧合的是,曹操的驻地前是一片深不可测的树林。见此,吕布诡秘一笑:老家伙,想让我上当,没门。随即自作聪明地挥师而退。老谋深算的曹操知道吕布得知上当后,肯定不会善罢罢休。于是,曹操将收麦归来的部队埋伏在那片树林里,第二天,果然将卷土重来的吕步杀得大败。世人皆知诸葛的空城计而不辩真伪,殊不知,曹操才是空城计的发明者,而且连续成功地用了两次。钱钟书在评价空城计的故事时用了四个字“无欺售欺”(我没有骗你啊,我的城中确实空得很)四个字,可谓精妙绝伦,道出了心理战术的真谛。
第4个回答  2012-05-22
诸葛亮这个人城府很深,三国演义把他美化,尽量让他完美。可是根据正史<三国志>却不是的,空城计并不是诸葛实施的而是文聘,他是曹操部将,任江夏太守,罗贯中本人也是亲刘反曹的人,把诸葛美化就像神,刘备死后,诸葛为夺王位,加紧操练兵马,六出祁山都是无功而反,你可以看下每天晚上7点大记实频道播放的论三国诸葛亮传,教授说诸葛有谋反之心,但朝廷都是刘部将,诸葛便尽量立功加以九锡,慢慢称帝,还有,草船借剑也不是诸的,是江东孙权的杰作。有什么可以向我提问,我尽量为你解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