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到底是谁想出来的?

三国。

空城计是诸葛亮想出来的。

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所引《魏书》,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

三十六计》中的第三十二计-空城计,指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缺乏兵备而故意示意人以不设兵备,造成敌方错觉,从而惊退敌军之事。后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 它是根据我国古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扩展资料:

历史上运用空城计的典型案例:

三国时代,有赵云的“空营计”。那是建安二十四年 (219)。在一次战斗中,赵云的兵力都给黄忠带走了,他只有数十轻骑,却与曹军大部队遭遇上了。赵云且战且退,最后退到营垒。有人主张闭门拒守,赵云却没有这样做,反而大开营门,偃旗息鼓。

曹军怀疑赵云有伏兵,急忙退去,赵云命令士兵擂鼓呐喊,又以弓箭从背后射曹军。曹军大为惊骇,自相践踏,死了不少人。这件事在《三国志·赵云传》注引《云别传》中有记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空城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9-28
空城计是赵云想出来的
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中说,空城计的首创者是曹操而不是诸葛亮。我觉得,易先生这话只说对了一半,空城计确实不是诸葛亮所为,但也绝不是曹操首创。

易先生根据《三国志·武帝纪》的一段记载说,“空城计”是曹操在与吕布的一次交战中,因兵力奇缺而急中生智“发明”的。那么这段记载是怎么说的呢:布复从东缗与陈宫将万馀人来战,时太祖兵少,设伏,纵奇兵击,大破之。上述的描述再明确不过,曹操之所以赢得胜利是“设伏,纵奇兵击,大破之”。那么是如何设伏的呢?这段文字后有一则注引可以作为旁证,魏书曰:屯西有大堤,其南树木幽深。布疑有伏,乃相谓曰:“曹操多谲,勿入伏中。”引军屯南十馀里。明日复来,太祖隐兵堤里,出半兵堤外。布益进,乃令轻兵挑战,既合,伏兵乃悉乘堤,步骑并进,大破之。明确无误地说曹操在屯西的大堤处设下伏兵,并无空城之说。

《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是脍炙人口的故事之一,也是最能展现孔明智慧和胆略的重要章节。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是根据史书《三国志》编撰而成,其故事情节并非凭空想象,但是《三国志·孔明传》中却没有空城计的记载,那么,罗贯中是如何创作这一不朽篇章的呢?

《三国志·孔明传》援引了王隐的《蜀记》说,扶风王司马俊与人一起谈论诸葛亮时,金城郭冲讲述了诸葛亮“隐没不闻于世”的五件事,其中第三件说,诸葛亮在阳平派魏延等人东下,司马懿率兵二十万进攻阳平,结果与魏延错道直接到达了阳平,当时诸葛亮城中兵力很少且多是老弱病残,诸葛亮想追赶魏延已经来不及,情急之下只好铤而走险,想出了空城计这一险招。

但是,裴松之对郭冲的话产生了怀疑,其理由大致如下:
第一,诸葛亮初屯阳平之时,司马懿时任荆州都督镇守宛城,此时与诸葛亮对垒的应是曹魏大将军曹真。
第二,假如司马懿率兵二十万直奔阳平,且已探知阳平是座空城,即使怀疑有伏兵,可
以就近驻扎设防以观动静,也不至于吓得屁滚尿流而去。
第三,《三国志·魏延传》说,诸葛亮连一万人都不愿交与魏延统领,怎么放心将重兵交魏延独自东下,而自己只留下老弱病残呢?
第四,司马俊是司马懿的儿子,在别人揭露父亲短处进行诋毁之时,他不仅没有反对,反而“慨然善冲之言”,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罗贯中在创作小说时,无疑看中了《蜀记》中郭冲关于诸葛亮“隐没不闻于世”的五件事这条极有价值的线索,并对其进行了改编,在情节上予以文学夸张和精心加工,使空城计的故事充满了传奇性和戏剧性,也使诸葛亮的形象更加完美、深入人心,同时也令小说大放异彩。

那么,历史上的诸葛亮真的使用过“空城计”吗?或者说“空城计”真的有依据吗?这恐怕已无法考证,但是我相信,如果司马懿率兵袭击诸葛亮是史实,那么诸葛亮使用“空城计”也将成为必然。

《三国志·赵云传》援引《赵云别传》中记载了赵云版的“空城计”,摘录如下:
夏侯渊败,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忠过期不还,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逼,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却。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趣围。将张著被创,云复驰马还营迎著。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看来这个故事较为真实可靠,裴松之在注引这则资料时没有提出任何疑义。
第2个回答  2013-12-10
曹操为空城计的发明者?  兴平二年(195年)春天,缓过气来的曹操再次亲率军攻打吕布,迫使吕布后退。夏天,吕布反扑,在半路上遇到了曹操的伏兵,大败而逃。曹操对吕布首次取得了重大胜利。败退中的吕布与陈宫部会合,聚集到一万多部队,转身又来战曹操。曹操大胆的采取了“空城计”虚张声势,吕布不敢贸然进攻。曹操连夜调回了大量的部队。而吕布知道曹操昨天的举动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第二天一早便主动进攻。结果曹军伏兵大出,大败吕布。吕布连夜逃走,放弃了兖州,投奔刘备。在这场战争中,曹操的表现非常出色,他在连续失败中没有气馁,屡败屡战,以燎原烈火一样的疯狂热情激励出了全军的斗志,虽然身处逆境,但在气势上完全压倒了吕布,最终取得胜利。
  在正月十五的《百家讲坛》开篇之讲中,易中天认为“空城计的故事是有的,但不是发生在诸葛亮的身上,而是发生在曹操的身上。”据易教授介绍,“空城计”其实是曹操在与吕布的一次交战中,因兵力奇缺而急中生智“发明”的。《三国演义》实行贬抑曹操的方针,这才让诸葛亮抢了功劳。 还有读《品三国》觉得易中天的曹操是空城计的首创者,但是我老觉得曹操的空城计也不算是空城计,为什么呢?兵法中说的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就是当时吕布不具备围之的条件,也不具备攻之的条件-----吕布有一万兵力,曹操的城中有一千吧,吕布也只会用三千攻城。城中加上女人就可以达到近三千人了,所以也不具备攻之的条件。曹操的兵力都在城里边,所以做不到“分之”。这样当天曹操不出兵应战,吕布是没有任何办法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让女人去城上打仗也不一定是吓唬吕布,因为什么呢,曹操的队伍大都去乡下割麦子去了,这就不会走的太远,顶多就是二十来里吧,用上一些女人守城能多坚持一会,这样就争取了大部队回来支援的时间。骑着马两个时辰割麦子的队伍就回来了,而吕布未必两个时辰能拿下城来。所以曹操的空城计也不能算是空城计。就算是最后被吕布攻破了一处到时候再跑也不晚,再说这比起曹操以前经历的危险也不算什么,刺杀董卓要比这危险的十倍还多!曹操那时候都不怕,还怕吕布领一万来人在城外晃悠吗?
  但据一个网友考证,曹操和吕布之战其实是一场彻头彻尾的“伏击战”,而并非易教授所说的“空城计”。该网友有《资治通鉴》史料为证:“布复从东缗与陈宫将万余人来战,操兵皆出收麦,在者不能千人,屯营不固。屯西有大堤,其南树木幽深,操隐兵堤里,出半兵堤外。布益进,乃令轻兵挑战,既合,伏兵乃悉乘堤,步骑并进,大破之,追至其营而还。”并没有像易中天说的那样,曹操把城里的妇孺都弄的城墙上,制造歌舞升平的景象,迷惑吕布。该网友据此认为,易教授讲座很有“夸大”之嫌。
  也有网友认为易教授这种说法实际上就是一知半解而已。曹操那个是伏兵之计,而且是设于营寨的,最多勉强算是个空营计。《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布复从东缗与陈宫将万馀人来战,时太祖兵少,设伏,纵奇兵击,大破之。”三国是真有空城计的,而且也有比曹操玩的更好的空营计。空城计是文聘在江夏对孙权玩过一次。
  据《三国志.文聘传》记载:“孙权尝自将数万众卒至。时大雨,城栅崩坏,人民散在田野,未及补治。聘闻权到,不知所施,乃思惟莫若潜默可以疑之。乃敕城中人使不得见,又自卧舍中不起。权果疑之,语其部党曰:‘北方以此人忠臣也,故委之以此郡,今我至而不动,此不有密图,必当有外救。’遂不敢攻而去。” 
  三国另外一次空营计则是发生在赵云汉水对曹操时。据《三国志.赵云传》(资补)记载:“魏王操自长安出斜谷,军遮要以临汉中。刘备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乃敛众拒险,终不交锋。操运米北山下,黄忠引兵欲取之,过期不还。翊军将军赵云将数十骑出营视之,值操扬兵大出,云猝与相遇,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却。魏兵散而复合,追至营下,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魏兵疑云有伏,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劲弩于后射魏兵。魏兵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备明旦自来,至云营,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为胆也!”两次用计的对象,一个是孙权,一个是曹操,对手可都不差。
  对此质疑,易中天教授回应回应道:“我的每一个观点都是有史料根据的,决不会瞎说。”易教授告诉记者,他讲“三国”主要依据《三国志》和《世说新语》,对《资治通鉴》研究很少,因为“此书有许多地方不可信”。尽管如此,易教授仍然表示,会去查相关史料,给挑刺听众一个说法。
第3个回答  2015-09-20
智慧(真正)的人,在绝境时的天人感应。追答

真正智慧的人是很少绝境的

第4个回答  2013-12-10
诸葛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