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寺庙时何时修建的

如题所述

在东汉时期,五台山已有寺庙建筑。相传汉明帝时期,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在中国传播佛教,来到五台山,发现五座台顶围绕腹地台怀镇,其地貌与古印度释迦佛修行地灵鹫山相似,于是奏请汉明帝在五台山修建佛寺。大孚灵鹫寺,即今显通寺,成为五台山第一座寺庙。随着佛教的传播和帝王的崇尚,五台山的地位不断提升。从北魏、北齐、隋唐至明清,寺庙逐渐兴盛。清代以来,喇嘛教传入五台山,新建了黄庙,使其成为我国唯一兼有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佛教圣地。现有台内寺庙39座,台外寺庙8座。台内著名禅宗遗迹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殊像寺、罗目侯寺;台外著名的禅宗遗迹有南禅寺和佛光寺。这些寺庙建于不同时期,展现了五台山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观,成为众多游人、香客的向往之地。
五台山作为著名的佛教圣地,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底蕴,形成了自身绵延不绝的文化气脉与兼容并包的文化生态。尽管至今还未有人对五台山文化进行过明确学术定位,但我们可以大致认为,五台山文化是一种在环五台山地区逐渐形成、延续千余年并波及到世界“佛教文化圈”的、以佛教文化为主干的、以文殊道场和“青黄并存”为标识的、兼具自然价值与人文价值、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物化形态与精神形态的区域文化。这种区域文化既彰显出鲜明的区域特色,同时也代表着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型。从学术角度出发,系统整理和研究五台山文化,深入挖掘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并创造性地进行现代转换,使之不断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对于区域文化的重构,对于先进文化的建设以及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五台山佛教文化是考察中国佛教历史的活性标本,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形载体。五台山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内蕴深厚、影响巨大,在千余年绵延不断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与其他佛教名山相区别的鲜明的文化特色。其中,五台山被汉藏佛教徒共同确认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中国惟一的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共处一山的、“青黄相连”的佛教名山与“皇家道场”,在促进和调节汉、藏、满、蒙等多民族团结方面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五台山佛教文化的连续性、完整性及其丰富内涵在中国佛教文化中极具代表性。
五台山佛教艺术表现出不可替代的文物价值与审美价值。五台山荟萃了历朝文物古迹,融汇了印度佛教、藏传佛教、汉地佛教、民间宗教、儒教、道教和晋文化之精华,在佛教寺庙建筑、雕塑绘画、佛教音乐等方面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佛教建筑艺术宝库”、“中国宝塔艺术展览馆”、“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博物馆”和“中国佛教音乐奇葩”,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物价值和审美价值,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笔宝贵的遗产,至今仍在中国乃至世界的佛教艺术长廊里大放异彩。
文殊智慧提供了一种富有意味的哲学视角和价值参照。文殊智慧构成了五台山佛学中最具形而上意味和最富有文化特色的部分。文殊智慧主要就是般若空慧和不二中道,这种所谓“无漏”的佛地智慧在含义上有别于我们通常所言的常识智慧,其中包含着许多唯心主义的杂质,但它高对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超越以及对待诸矛盾大而容之、圆而通之的精神,在当今社会里仍然富有启发意义。如果我们能够从文殊的智慧精神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并从中衍生和转换为现代人所需要的生态智慧、道德智慧、和平智慧、和谐智慧和心理智慧的话,那么,最古老的东方智慧将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五台运动”、“冰缘气候”使五台山具有了特殊的地质学价值与生态学价值。五台山地区是地质学上的五台群和五台运动的命名地。五台群是研究中国早前寒武纪地质的经典地区之一;滹沱群与著名的天津蓟县剖面对比研究在中外地质界有广泛影响;五台运动与全球同一时期的造山运动有可比性,对于研究大地构造单元和地球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五台山的夷平面最为典型地记录了山地抬升的历史,成为地文学上北台期夷平面的命名地。另外,五台山第四纪晚期以来古冰缘和现代冰缘是我国东部垂直冰缘带发育最好的山地之一,是冰缘地貌的自然博物馆;同时,五台山还有比较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是亚洲大陆东部温带半湿润地区的典型带谱,从而形成了发育良好的高山草甸景观。
佛教圣地、避暑胜地、旅游胜地使五台山具有潜力巨大的旅游价值与产业价值。五台山是汉藏显密信众心中的佛教圣地、文殊道场,也是海内外游客向往的“曾无炎暑、夏仍飞雪”的清凉胜境、避暑胜地,因此具有潜力巨大的旅游价值与产业价值。山西省也将五台山作为发展旅游业的龙头,不断加大保护与开发的力度;同时,五台山还进一步加快了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的进程,从而使五台山文化的现代意义在不同层面上得以凸显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