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款的智己给降价的蔚来,上了一课

如题所述

要在激烈竞争的电动车市场保持足够的热度和竞争力,降价是必要的手段。但考虑到老用户的感受,特别是电车车主对用户权益看得又特别重,降价也是把伤害品牌的双刃剑。当然还有一种做法是推出新品拉低售价,补充产品阵容增加竞争力的同时,也不会伤害到老车主。

6月12日,新款智己LS7发布两款Urban Fit都市系列车型:LS7 Urban Fit,28.98万元;LS7 Urban Fit Pro,30.98万元。将价格门槛一举拉到了29万以下。

同一天蔚来宣布全系降价3万,同时取消了免费终身换电权益(用户可选择付费换电),整车质保周期也从10年不限里程调整为6年或15万公里。

两者殊途同归都是为了拉低价格门槛,但智己的做法显然更聪明一些,没有将自己陷入到“降价”的舆论漩涡里。而且早在LS7在今年2月上市时就预告了77度电池版本的消息,避免了“背刺”老车主。

取消了零重力座椅,换来了全平大空间

在纯电中大型SUV市场里,LS7一直是我心目中性价比标杆般的存在。此次将价格一举拉到了29万以下,同样是刷新了同级价格门槛。

此次LS7都市系列的两款车型除了电池调整为77度,CLTC续航调整为510公里,在电机、电控、底盘部分几乎跟其他版本没有任何区别。只是在28.98万的版本上减去了空气悬架和电磁减振,但依旧保持了前双叉臂+后五连杆的全铝合金硬件结构。

配置层面,都市系列虽然将很多中高配车型才有的东西从配置表里划掉了,但它巧妙地推出了一个限时免费升级政策。包括价值5800元的电动自吸门、前后四活塞Brembo卡钳、价值1000元的Far-side中置气囊(位置在前排两个座位之间)、价值2800元的后排座椅加热和方向盘加热、以及价值2000元的半幅式方向盘。同时你还可以用2888元限时特惠升级价值16000元的Nappa头层真皮座椅。

此外,Pro、Lux、Elite三个系列车型,还可以限时免费升级或者特惠升级一大堆的各种配置和功能。

例如智能驾驶IM AD功能包,目前是免费赠送一年使用权(包含都市系列),一年之后可以以3680元来终身卖断,这几乎是竞品一年的租赁费,所以实际上是半卖半送。全车预埋了28个感知设备和2个高精度定位单元,以及英伟达Orin X芯片为核心的智能驾驶超算系统。此外顶配Pro车型配置了两个激光雷达(Lux车型可选装)。

如果说最大的改变,那就是都市系列去掉了右后方的零重力座椅,且官方不提供选装。不过仍提供后排座椅一键翻折,放倒之后形成一个全平空间,在野外露营时可以当成一张双人床。要零重力座椅还是一张双人床?选择权交给用户。

所以从这次LS7新款发布我总结几个亮点:第一,将价格门槛拉低,同时通过限时升级的方式暂时拉近跟其他版本的差距,降价但不降品质,用“限时+价格”的组合拳来刺激用户下单的热情。第二,将配置和体验的选择权交给用户,用户不必要为了某些权重不那么高的价值而买单。第三,后期割韭菜的嫌疑没那么重。例如半卖半送的智能驾驶IM AD功能包,大概是目前诚意最足的驾驶辅助方案了。唯一遗憾的是城市NOA需要装备激光雷达的版本才能支持。

相比蔚来在车上预装双电机、4块Orin X芯片,激光雷达等硬件来强行推高价格,智己的做法更人性化也更灵活。就连电池租赁和金融方案,智己的门槛也更低——车价可立减7.2万元,首付低至4.5万元,电池每月租赁费999元,电池产权归用户所有。而某些品牌车主可能只有电池的使用权。

全程AI舱:对智能的另一种理解

智己的务实与灵活,也体现在智能驾驶上。

目前高端电动车的技术风向是城市NOA(城市自动领航驾驶),似乎谁占领了这个高地,谁就拥有了未来。

但城市NOA困难仍然很多。首先门槛不低,一般都需要激光雷达以及多达数十颗感知硬件的支持,推高了产品的价格和成本。其次在使用中往往需要单独付费,且年租赁费往往以数千元计,买断则需数万元;其三,体验还并不算成熟可靠。以笔者体验过的华为城市NCA为例,其在90%的场景下都可以应对自如,但遇到一些不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例如路边违章停车,无法判断前车驾驶员是否还在车上)、以及拥挤车流中并线变道加塞等情况,就表现得较为迟钝。城市NOA一个基本的逻辑是,它在假设所有人、车都完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进行计算和判断,但现实往往并非如此。因此,一套相同的城市NOA系统,可能在交通秩序良好的A城市全程只需手动接管一两次,在较为混乱的B城市则需要频繁接管十几次,完全谈不上有好的体验。最后,城市NOA目前有“重感知”和“高精地图”两种技术路线,但目前主要还依赖于高精地图,能使用的区域范围非常有限。

所以,除了也在默默推进城市NOA之外,智己给出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有些独辟蹊径——那就是此次发布的“全程AI舱”。

在智己看来随着智能驾驶技术发展,完全自动驾驶一定是终点。但未来的3-10年之内人机共驾仍然将是主流。因此,当下与其去研究如何让机器来取代人,不如去研究如何让机器更好的辅助人,“让智能化技术更好的赋能人类驾驶”更具现实意义。这就是这套“全程AI舱”的价值。简单说它将提供以下三种核心体验:

一眼余光感知:简单说就是通过感知设备和屏幕显示,帮助驾驶者在行驶中以及多种转弯场景里,能够用余光一目了然道路信息,同时通过盲区监测、光效导引的方式,来有效规避突发危险。

一键场景代驾:提供一键贴边、一键脱困、一键循迹,适用侧方停车、狭窄空间开车倒车等多种场景。简单说就是对新手来说,狭窄区域停车、倒车、脱困一键搞定,相当于请个代驾来帮你搞定。

一路刷爆体验:智己汽车跟阿里巴巴“通义千问”、清华大学“Chat-GLM”、百度“文心一言”、MOSS 等联合,集合智能驾驶系统,将提供一套GPT人工智能系统,于四季度推送上线。这大概将是国内类Chat GPT的人工智能系统首次搭载上车,其效果如何,将带来哪些新鲜的体验,令人非常好奇。

驾值观

文章最后想引出一个问题:什么才是好的技术和产品?

在我看来,用户体验才是衡量一切技术和产品的标尺。但是,用户体验的升级,不等于过多功能堆砌,以及技术过剩的内卷。一些新势力是在用“技术过剩”,来彰显对技术的最高追求和对用户驾驶体验的终极关怀,更多是为了表达一种态度来吸引用户,但是实际能给予的体验却相对较少,并美其名曰“与用户共同成长”。其实它们可能没有真正思考,当下用户到底需要什么,以及用户愿意为之付出多少成本。就像城市NOA和高压快充在我看来就是电动车发展路径上两个最迷人的陷阱。

假如你问我愿意花40万去买一台4块英伟达芯片的车吗?我的答案多半是否定的。要达到L2.5甚至L2.9级,最多两块芯片就够了。如果三年之内都用不到这么高的算力,这对我又有何意义呢?可能第四年我就换车了。

与其做技术过剩的内卷,不如做用户体验的外卷,将用户的成本付出与获得回报,控制在一个比较平衡健康的比例上。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所以智己给我的感受跟其他新势力都不太一样。首先它并没有过分堆砌,第二它也没有过于超前,第三它还是更多回归一辆车本身的机械素质和驾乘感受,更多精力放在车辆悬挂、驾驶性、舒适性上,无论用料还是调校都打造出了业内标杆水准。最后,它很务实且灵活,没有“强迫”用户为过剩的技术价值买单,定价富有竞争力且将选择权交给用户,努力做好用户体验的外卷。

至少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尊重用户体验的务实态度,是一种真正的“以用户为本”。国内高端电动车的内卷有些走歪了,迟早都要走到这条正确的轨道上来。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驾域AUTO,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