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美食,为何外形往往都是带有糊状的?

如题所述

原因可能在于气候、饮食结构、宗教和进食方式。

常见的印度套餐拼盘Thali,一般包括很多种酱hu料hu


印度地处南亚,气候炎热。在高温气候下,食物很容易变质,为了防止变质,就需要通过腌渍保存食物(泡菜),或者在烹饪过程中加入大量香料(因为香料往往有着防腐和杀菌的作用),另一方面,高温使人食欲下降,因此也需要使用香料增加食物的风味,或者通过油炸增强人们的食欲(看过印度摊贩视频的应该会对印度的油炸印象深刻)。

研究显示,早在4600年前的印度河谷文明时期,印度的先民就已经开始在饮食中加入大量香料。在这种自然环境下,将食物充分煮透,做成糊状,并加入大量香料,能够充分释放香料的香气,杀灭细菌,延缓变质,提高食物的风味,使之更能下饭。这是种非常自然的选择。

埃塞俄比亚的Injera,多孔的发酵大饼,同样配着糊状的酱料食用


另一方面,印度农业不发达,人们的饮食以面饼、米饭等主食为主。这些主食味道寡淡,而口味浓重的糊糊能够给主食增添不少风味,使之下饭。其实在农业不发达的古代,以及当代大部分以手进食的国家中,糊糊(或者说酱料)都是最常见的食物之一,比如埃塞俄比亚的Injera,吃法就跟印度的Thali非常相似。固形物有限的糊糊可以节约粮食,养活更多人口。

很多欧洲汤,比如上图的Salmorejo汤都很浓稠,从外观上看,它们和印度的糊糊也有些接近


在刀叉等餐具普及,以及农业技术和生活水平发展起来之前,欧洲普通百姓每天的饮食往往也是糊状的粥、汤以及炖菜。类似上图的浓汤或者乱炖,加上粥或者面包(其实古代面包也不常见,由于制作工序相对复杂,粥才是更常见的平民食品),就是普通百姓的一餐了。

印度长粒米、脆饼配上豆子做的Dahl


此外,印度是个宗教气氛浓厚的国家。诞生于印度的印度教、佛教、耆那教都强调不杀生,因此大部分印度人都以素食为主食。要把素食做得好吃(且不容易变质)其实并不容易,加入大量香料并做成糊状,是很普遍的做法。缺乏肉类的印度人需要通过鹰嘴豆等豆类补充蛋白质,煮到糊状的豆类配上各种香料,既开胃,也能补充蛋白质,因此这类被称为Dahl的豆泥,也成为印度食物中非常重要的一种。

用手进食的印度女子


最后,在印度的饮食文化中,人们认为进食是一种感官活动,触摸是体验的重要环节。印度传统医学阿育吠陀的创始人Charak Sanhita认为,进食过程需要调动人类的五感,要听、闻、看、触摸、品尝。通过自己的手,就可以更直接地感受食物的温度与风味。因此印度人习惯以手进食,糊状的酱料,非常适合蘸取管饱的大饼或米饭食用。如果说在远古时代,用手进食只是迫不得已的选择,那到了21世纪,依旧习惯用手进食,只能说是文化的原因了。

美洲原住民Yurok人的勺子


*.有意思的是,中国不仅是筷子的诞生地,最早的叉子也诞生在中国。勺子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就已经诞生,因此有着灿烂文明的古印度,竟然没有用餐具辅助进食的传统,确实很有趣。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印度菜都是糊糊。比如咖喱饺samosa,各种坑窑烤制的肉类,泡菜(没错印度也有泡菜),印度香饭,主食中的各种饼,各种油炸小点心,这些都不是糊糊。

比起糊糊来,印度菜更明显的特征,不应该是各种各样的香料么?至少在印度人自己的眼中,印度是世界饮食多样性最强的国家之一,因为成百上千的香料,有着成千上万种搭配方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22
印度的美食它的外形往往是带有糊状的,因为它放了比较多的酱料,所以说美食上面都是比较糊糊的感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