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和谢灵运思想上的比较

如题所述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风的比较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风格古朴自然,情、景、事、理浑融一体,语言于朴素中见警策绮丽,平淡真淳,创造了一个质朴恬淡的精神家园;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山水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用词则富艳精工,追求声色,着重刻画描摹山水,景物描写鲜丽清新、自然可爱,刻画细致精妙。同时蕴含了一定的玄理成分,多三段式(先写山水、次写见闻,最后谈玄)结构。这也使得他的诗歌很难达到陶渊明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境界。

陶诗诗风古朴纯熟,标志着魏晋以来古朴诗风所达到的高度;
将注疏老庄的枯燥玄理转变为生活中的哲理,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开创田园诗的题材;
后世士大夫的精神家园。

谢诗描写山水语言词秀丰茂、富艳精工,境界清新自然,巧似入微但有过于雕镌之病,总体上以鲜丽清新为特点。不过其山水欠缺整体的浑然,又往往独立于人的性情之外,并时有玄言佛理成分。谢诗是当时的典丽新声,直接开了南朝崇尚声色之风,实现了诗歌艺术由魏晋的古朴向南朝追求声色的转变。

1、陶渊明重写意,感情是诗化的,生活也是诗化的,写诗景物与心境融为一体。而谢灵运则是重描摹,『极貌以写物』,山姿水态在他诗中占了大多数,他尽量捕捉景物的客观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并极力勾勒描绘,苦心琢磨,精心锤炼,意象清新、浑然天成。《入彭蠡湖口》 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灵物吝珍怪,异人秘精魂。金膏灭明光,水碧辍流温。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要以表现山水本身的美为目的了,所以尽情描摹物象,新的审美情趣,使得性情渐隐,声色大开。

2、谢诗在移步换景中领略山水之美,把叙事与写景结合起来,有细致的、局部的刻画,独立于诗人性情之外。而陶诗写田园山水,往往是静观;静观而心境纯净,方能物我合一,以整体的“自然”与“我”相合无间。因此两者虽都有哲理玄言,但谢是直接安上玄言的尾巴,陶浑然一体,哲理融于自然体物之中。

陶诗表现在整体的自然美,注重物我合一,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如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而谢灵运注重山水的描摹刻画,而山水独立于诗人性情之外,很难达到浑然一体。多三段式(先写山水、次写见闻,最后谈玄)结构,显得较为刻板生涩。《登池上楼》潜虬媚幽姿, 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 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 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 卧疴封空林。 衾枕昧节候, 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 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 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 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 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 无闷征在今。 其诗着重写景,夹杂一些说理,缺少真实生动的感情,形式上也存在过于讲求对偶、辞藻而流于堆砌、晦涩的弊病。

3、语言上,谢诗精工绮丽,刻意追求写实,为真实再现自然美而创新词汇,以致多用深奥的书面语和典故,深涩难懂,有佳句而无佳篇。而陶诗语言则朴素、平淡、自然,通过这种平淡自然中浓缩生活内涵的语言表达,来传递整体的“意”,所以古朴浑然有意蕴、有启示性。

~~~~~~~~~~以下资料来自期刊,有版权,引用时请标明~~~~~~~~~~~~~~

陶渊明“田园诗”与谢灵运
“山水诗”艺术风格之成因浅析
刘春燕
(广州市番禺区农业中等专业学校,广东 广州 511400)

陶渊明是东晋同时也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最杰出的文学
家。历来论诗的人都把陶渊明看作“田园诗人”。的确,在他
现存的120多首诗中最为人们所传诵的大多是歌唱农村景色
和村居生活的作品,这些诗的艺术风格均以自然清新、质朴无
华见长。
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是他开创了新的审
美领域和新的艺术境界。在他以前,没有人把目光投向平凡
无奇的乡村。而陶渊明则以质朴无华的笔触写出了农村生
活、田园风光的自然清新,由此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
天地。在他看来,人为的繁复的礼仪破坏了社会的自然性,矫
饰的行为破坏了人性的自然性,那么,诗歌在外现形式上的过
度追求,也必然破坏感情的自然性。所以,他绝少使用浓艳的
色彩,夸张的语调,深奥的语汇、生僻的典故。他的诗中也常
用对仗句式,但多数是比较古朴而不那么精巧的,以至在感觉
上并不明显。他的诗歌充满感情,并和冷静的哲理思维结合
在一起,呈现为清明淡远的意境。像“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
烟”写乡村的恬静,“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写雪的轻虚,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写风的踪迹,都是有名的例子。
谢灵运(385-433)是六朝山水诗的创始者,同时也是山水
诗最高成就者。其诗的艺术风格则以闲逸清丽取胜。其中
“丽”是两位诗人艺术风格上最大的区别。他善于直观感性地
去描摹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
在对景物的细致描写中,谢灵运尤其重视色彩的表现。
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初篁苞绿花,新
蒲含紫茸”(《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春晚绿野秀,岩高
白云屯”(《入彭蠡湖口》)……五彩缤纷,是大自然最显著的特
征,以及最具美感的表现。谢灵运写景重色彩,正是以审美眼
光观察山水的结果。作为诗歌艺术的表现,谢灵运诗中的色
彩,并非随意涂抹,而是经过精心的安排与雕琢。首先,其山
水诗中的色彩,大都以对句的形式出现,上下相对,色调相谐。
其次,色彩的表现与词语的雕琢相结合,上引诸例均能说明这
一点。用词之工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传神,色彩表现也更加
鲜艳夺目。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不仅是题材上的“因革”,还
大大促进了诗歌艺术的进步,其山水诗风格如芙蓉出水般清
丽自然。
陶渊明“田园诗”与谢灵运“山水诗”艺术风格之成因固然
很多,但在本文中笔者只试图从其各自的生活经历、写作的出
发点和玄理的阐发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不同的出身与生活经历促成了各自艺术风格的形成
陶渊明(365—427)出身没落地主家庭,青年时代家境很贫
困。29岁开始出仕,不久就辞官归隐。此后,他又做过几任参
军一类的小官,每次时间都很短。在这十几年中,他的经济状
况不断下降。41岁时,再次出为彭泽县令,不过80多天,便弃
职而去,从此脱离了官场。他在家乡有自己的田庄和僮仆,开
始一段时期,生活也算安宁自得。有时他也亲自参加一些农
业劳动,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人生哲学的实践。在这种劳作
生活中,与农民有所接近。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
火烧,境况愈来愈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五斗米折腰”。63
岁时在贫病交加中离世。
陶渊明并不是对政治不感兴趣,他曾也有“猛志逸四海,
骞翮思远翥”的政治抱负。但他生活的年代,一方面正值皇室
宗族内部斗争、军阀对政权充满野心的门阀制度时期,社会动
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
全感,使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能不有所消减;另一方面东晋士
族文人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在他身上也留下
了深刻的影响。
陶渊明的文学创作中,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田园诗歌。
这些优秀诗歌的成因除了现实生活的影响外,古代思想家、特
别是儒、道两家思想对陶都有显著的影响。他是以老庄哲学
为核心,对儒、道两家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自然”哲
学。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自然”的社会。其政治抱
负,本是继承着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归隐后却实践了
“穷则独善其身”的原则。他常常把儒家虚构的淳朴无争的上
古之世与道家宣扬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结合成一体,作为
理想世界来歌颂。如《劝农》诗说:“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
自足,抱朴含真。”《时运》诗说:“黄唐莫逮,慨独在余。”《饮酒》
诗说:“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在这种“自然”的社会中,人
人自耕自食,真诚相处,无竞逐无欺诈,甚至无君无臣。
然而上古之世,悠邈难求,世外桃源,也无处可寻。陶渊
明只能把淳朴的乡村生活,作为他的社会理想的比较现实然
而十分有限的寄托。他的大量田园诗中,既有纪实的成分,反
映了他在家乡生活的情况,也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并不完全是
写实的,而是按照某种理念要求对现实素材加以处理的结果。
《归园田居》组诗的第一首久享盛名: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
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
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
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
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诗大约作于从彭泽令解职归田的次年,抒发回到田园
生活的愉悦心情。中间写景的一节,“方宅”以下四句,以简淡
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
烟”,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
韵味。作者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所谓“樊
笼”———的对立面,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观念。结末
“复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也指自然的生
活。
作为自然的生活的一部分,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写到了农
业劳动,写到了体力劳动的艰苦和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宁静
乃至安乐。同类诗中意境最美的,当数《归园田居》之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结尾两句再一次说明,陶渊明之写田园生活,写体力劳
动,实际都是在咏歌自己的理想,显示出理想获得实现的愉
快。
“自然”哲学的内涵,在田园诗中以美好的形象表现出来,
如陶诗中最著名的《饮酒》之五就是: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开头四句,说只要心境旷远,就不会受到世俗的干扰。下
面说采菊东篱,不经意中目遇南山(即庐山),在暮岚紫霭、归
鸟返飞之中,感受到造物的奥秘,参透了人生的真谛。尽管诗
中明说“欲辩已忘言”,但如果联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来考察,
他在本诗中通过一系列意象所隐约暗示的人生真理还是可以
探索的。南山的永恒、山气的美好、飞鸟的自由,不正是体现
了自然的伟大、圆满与充实,尤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本质
吗?那么,人的短促的一生,除了归依自然、顺应自然,在自然
的永恒、美好、自由中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外,还有什么可
追求的呢?所以说,这首诗仍然是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的寄托,
只是偏重有所不同。当然,诗中的这种人生观说到底只是一
种诗意的、哲理的向往。因为人从根本上不可能摆脱在一定
的对象中实现自我的追求,也不可能摆脱现实利害的矛盾。
但作为对人生的一种哲学思考,它是有价值的;作为诗歌的理
蕴,它更带来独特的效果。
归结起来,陶渊明的社会观和人生观都以“自然”为核心。
他向往的社会是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
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
任运委化、无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爱的生活环境,也是恬
静而充满自然意趣的乡村。由于这些追求,使他的大多数田
园诗呈现出冲淡平和、旷洁悠远的外貌,此即前人所言“静
穆”。但在这背后,却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恶与不安,对人
生短促深感无所寄托的焦虑。换言之,“静穆”是在“自然”哲
学支配下构造出的美学境界,而激起这种追求的内驱力恰恰
是高度的焦灼不安。
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主要跟他的出身与经历有关。谢
灵运出身于门阀士族,其先世谢鲲在西晋时便是官僚世家,祖
父谢玄更官居晋车骑将军而显赫一时,谢灵运本人18岁就袭
爵康乐公。炫赫的家世,与生俱来的爵禄,促成了他高人一
等、傲视万物的思想,这对他日后的诗歌创作也有深刻的影
响。刘裕代晋后,门阀士族的特权受到一定的遏制,谢灵运降
公爵为侯,并先后被外放为永嘉太守与临川内吏。政治上不
得意,“遂肆意游遨”,游兴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焉”,间
中还屡次退居“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的会稽故里,与亲朋好
友过着“纵放为娱”、“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见宋书谢
灵运传)的隐逸浪游生活。谢灵运的山水诗,大都就是创作于
出任永嘉太守及隐居会稽期间。可以说,政治上的失意,直接
促成了他山水诗的创作。
(二)不同的心境和出发点对各自艺术风格的影响
对自然的酷爱,是陶渊明的天性,诗人静观默想山水田园
之美,并终老于此,使诗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死相依、休
戚与共。诗人把自己的一切都托付给大自然:“托身已得所,
千载不相逢”(《饮酒》其四)“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神
释》)“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拟挽歌辞》其三),因此,陶
的归隐是彻悟,归隐后所关注的,也主要是田园生活景象:“白
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
言,但道桑麻长。”(《归园田居》其二),“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
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
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同上,其一),与绚丽多姿的名山胜
水相比,田园的生活与景象是素朴无华的,陶也无意从中寻幽
探奇,只是以朴实疏淡的笔触,把素朴无华的田园生活与景象
写入诗中,藉以抒发其淡泊宁静的心境,与谢诗中精雕细琢、
声色并作的秀句比较,陶诗的佳句尤见一种自然天成的风韵,
而陶诗的总体风格,则是在清新自然中,更显质朴无华。
而谢灵运纵游山水,大量写作山水诗,很大程度上是由于
仕途之不得意而寄情于斯,借山水游历来掩饰他追逐功名利
禄的政治用心。这与陶渊明之田园诗,在出发点上就有根本
的不同,不同的出发点就会有不同的心境,从而形成雕琢、清
丽的艺术风格。如《登池上楼》“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
宵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
海,卧疴对空林。衾枕昧节侯,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
目眺岖拖。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
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
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就用雕琢、清丽的语言写出了诗人被
贬在外,心绪低沉却依然自视甚高的矛盾心理。与陶渊明诗
“望云渐高鸟,临水愧游鱼”表达的同一意思。不过,陶渊明是
从心底向往自然,而且真正归返自然。而谢灵运则仅仅停留
在口头上,他之流连于自然实在是有些迫不得已。
相比之下,谢灵运更喜爱名山胜水,但其山水并不像陶渊
明诗那样,跟大自然有泯然难解的情感,而是视山水为愉悦性
情的对象。这些明媚秀美的山水,显然比朴素无华的田园诗
更具“丽”的特色。
(三)玄理的阐发对各自诗歌风格的影响
玄风盛行的时代,对谢灵运诗歌创作的影响是较为深刻
而广泛的。在其山水诗中,很少见到“幽愤”的宣,更多的是
玄妙深奥的理思与淡泊疏散的心境。据今人统计,谢灵运现
存的山水诗中,有三分之二寓含玄理的因素。刘宋时期,玄风
犹存,谢灵运在游览山水时,常常带着一种玄远疏淡的哲理眼
光,他的山水诗作,也常常融洽着“安排徒空言,幽独赖鸣琴”
(《晚出西射堂》)的玄思,以及“清霄扬浮烟,空林响法鼓”(《登
石室饭僧诗》)的佛境。谢诗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常常在结语
部分阐发玄理。例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淡忘归。出
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去霞收夕霏。芰荷迭映
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虑淡物自轻,意
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此诗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归途中看到的湖光山色。如果以
“愉悦偃东扉”作为结语,那么这首诗便可称得上是标准的山
水诗了。但诗人却接着阐发了一通清心寡欲、外物自轻的哲
理。“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是中国诗歌的传统,这个传统
到了谢灵运的山水诗中,却起了微妙的变化:谢灵运山水中,
也不乏各种入世情感(或凄伤、或欢娱),但通过观照山水以感
悟名理的过程中,情感却渐渐平息,而转化为淡泊疏散的心
境。上引诗中,“愉悦偃东扉”之“愉悦”,其实已不是前面“淡
忘归”的欢欣,而是体悟到“虑淡物轻”之后的“意惬”心境。
由于过于偏重玄理的阐发,谢灵运山水诗常常会在雕琢
词句的“丽”字上下功夫,其诗除了《过白岸亭》等极少数作品
能做到情、景、理三者较好交融外,其他大部分诗的“情”、“景”
交融方面有所欠缺。如《登江中孤屿》: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回,寻异景不延。乱
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表灵物莫
赏,蕴真谁为传。想像昆山姿,缅邈区中缘。始信安期术,得
尽养生年。
不难看出,为求表达玄理的阐发,谢灵运不惜使生动的景
物描写、清丽的语言与艰涩的诗句杂于一篇之中,从而破坏了
整首诗的完整与自然。
意象的描写是谢诗的成功之处,而玄理的直陈,则是谢诗
的败笔。
陶渊明诗也显然受到玄言诗的重大影响。这不仅表现在
他的诗中有许多玄学的语汇,其平淡的语言风格也同玄言诗
一致,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对人与自然之关系的理解上。
但是,陶诗重视通过艺术形象而不是抽象语言来表现哲理,这
同玄言诗的枯燥无味是根本不同的;其玄理处理,则是较为成
功的,如: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
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
意,欲辩已忘言。(陶渊明《饮酒》其五)
诗末两句之义,就是魏晋玄学的重要命题之一:“得意忘
言”。前面四句概括地阐述了诗人身置人境、心远方外的态
度。中间四句,则以自然简朴的文笔,勾勒出一派亲逸清泊的
景观,这一似有意而无心的神态,便把悠逸之人与清泊之景融
汇起来了。至此,诗人也就陶醉于心冥神会的自然真意之中。
整首诗虚实交感,浑融一体,呈现出以“理趣”为特征的风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