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 中画图省识春风面中“省”一字在必修三中解释为“曾经” 那这个意思放到句子里怎么翻译

如题所述

复制粘贴:
2003年12月份的《语文月刊》刊登了一篇题为《<杜甫律诗五首>注释辨误》的文章,作者岳泽和指出,对杜甫《咏怀古迹》的“画图省识春风面”,教材注释为“从画像上可以约略看到她的青春容貌。……省识,不识”欠妥。他认为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把它注为“‘省,察。省识,等于说辨认。……大意是说,由于元帝只凭借画像辨认美人的容貌,因而使王昭君远嫁匈奴,只有死后的魂灵在月夜归来”才算正确。
而我认为,这种解释仍然不完全符合诗的原意。笔者翻阅了大量的书籍,找到了有力的佐证。先从语言词汇的社会发展来看,“省”应是杜甫生活时代的通用口语,《文史》第二十五辑第294页这样写道:
未省是六朝以迄唐宋时期的俗语词,意思是未曾,没有,《敦煌变文字义通释》言之详矣。有时又作“不醒”,如唐人传奇《裴航》:“女曰:‘裴郎不相识耶?’航曰:‘昔非姻好,不醒拜侍。’”有时又作“不醒”,如张文成《游仙窟》:“未曾饮炭,肠热如烧;不忆吞刃,腹穿似割。”不忆与未曾对举,不忆即不曾也。有时又作“未记”,如敦煌《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下至寸草不曾偷,未记黄昏偷他物。”未记与不曾对举,未记犹未曾也。其在朗读,则如高适《在哥舒大夫幕下请辞退托兴奉诗》:“自从嫁与君,不省一日乐。”岑参《函谷关歌送刘评事使关西》:“野花不省见行人,山鸟何曾识关吏。”杜甫《秋雨叹》:“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乾。”仇兆鳌《杜诗详注》于曾字下注云:“陈浩然本作省。”则未曾即未省也。又元稹《代九九》:“每常同坐卧,不省暂参差。”白居易《放言五首》:“北邙未省留闲地,东海何曾有定波。”不省、未省,犹言不曾、未曾也。
上述引文所举例子说明,在唐代,“未省”是常用的词语,当时无论是诗歌还是小说,作家均有以“未省、不省”代替 “未曾、不曾”的用法。张相先生所著的《诗词曲语辞汇释》在第572页也明确提到对这首诗的理解。追答

古诗文网:

译文
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注释
①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②明妃:指王昭君。
③去:离开。
④紫台:汉宫,紫宫,宫廷。
⑤朔漠:北方的沙漠。
⑥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
⑦省识:略识。
⑧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参考资料:

省(sheng):略,粗略,大概。
补充:
画图省识春风面
翻译: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
出自:杜甫《咏怀古迹 其三》
原诗: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
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
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
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
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