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7
一、原文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二、各家解析摘要

1、韩鹏杰《道德经在说什么》

想要收敛、合上,首先要打开、张开;想要减弱、削弱,则需先让它感觉强大;想要彻底废掉,则需让它登极高而跌极重;想要得到,则需先给与。这是微妙难察的智慧。怎么理解这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呢?就像鱼生活在水中,水都有边界,越过边界跳到岸上便是自取灭亡。同样道理,国家最重要的领导权术、最锋利最尖端的武装力量,就像宝剑在鞘中是不可轻易脱鞘而出的。

2、南怀瑾《老子他说》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一个东西要把它收紧,必定要先使它放大;后世的用兵作战,以及政治军事谋略等等,在历史上经常看到这样运用。“将欲弱之,必固强之”,要使它衰弱,必先使它强大。“将欲废之,必固兴之”,要想把它废掉,故意先培养它,使它先兴旺起来。“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要把它抓过来,还故意先行给予。

老子所讲的是自然的道理,自然的法则,同时教人看通因果,强调因果律的可怕,所以要注重道德。

“是谓微明”。从微弱、渺小的地方,有智慧的人能看出大道理来,这就是从微而明。

老子始终主张用柔用弱,所以说“柔弱胜刚强”。照老子这一句话的道理,我们处世做人要懂得柔软,像练武功的太极拳一样,老子的精神所在与做人的道理,也是柔能克刚。

“鱼不可以脱于渊”,鱼在水里的力量很大,生命力很强,一旦离开水就完了。人要懂得自处之道,像鱼一样不能离开水,鱼一离了水就完了。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一个国家生存的命脉所在,一定要掌握住,不能轻易给别人看见。

3、白云先生《老子之道》

(1)将欲歙之,必固张之。歙,圣人歙歙然浑其心,是指去人欲,闭人之道,顺于天道。闭人合天之后,则天道必张。

(2)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圣人弱人之道,强行天之道,则天道必能大行于天下。

(3)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废人之道,则天之道必兴。第一步是闭人之道,第二步是弱人之道,第三步是废人之道。一步步循序渐进,直到天道根深蒂固。

(4)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圣人事天治人,若治其人,则必先与其天。所以,圣人若能夺人之道,则必能天道常驻,长久地行于天下,才能长久地天下安定。闭之,弱之,废之,夺之;人之道亡,则天之道昌。

(5)是谓微明。

微,搏之不得,用之不可既,曰微。指圣人治天下,执大象,用天道,不恃于物理人情,而执大道之虚静。明,去人复天,退身全道,谓之明。

(6)柔弱胜刚强。

闭道之出口,开人智出口,人道强,则天道弱。天道弱,则天下昏乱。闭人之出口,开道之出口,人道弱,则天道强。天道强,则天下兴旺。

(7)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鱼是指人,渊是指天道。人脱离了天道,就如同鱼脱离了水那样。所以,人不可以脱离天道。怎样才能让人不至于脱离天道呢?开道之出口,闭人之出口,奉天之道,绝人之道。国之利器和天下神器是相对应的。天下神器,指天道之神化。国之利器,是指人道之伪巧。不可以示人,是指圣人治天下,不可以立人之道,以伪巧之智教化天下。

三、我之体悟——随时保持一颗平常心

这一段,来的好及时。这半年多,我的心态很不好,面对身边一两个无休止炫耀自己贬低他人的人,心里升起了很多不平衡,很多欲望,很多怨恨!于是整个心变得很浮躁,总想着怎么才能改变他们或远离他们,自己的工作却没心情去做了。

看完这一章,心里一下平静了——我明白了世间万事万物自有他们的“道”,没有什么东西会一直保持强大,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者,不可能长久,所以一切只是时间问题,我没必要不平衡,更不应该因此耽误了自己的事情。我只需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好自己就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