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拉曼效应?

如题所述

拉曼效应的发现

1922年9月,拉曼的《光的分子衍射》一书由加尔各答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集中介绍了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最后提到,如果散射过程能被看作是光量子和散射分子之间的碰撞,它将有与经典电磁理论所预期的不同的结果。这一想法的提出,比康普顿效应的发现(1923年)早了一年。正如拉曼自己所说,“这个课题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我的工作的特定目的,它为研究打开了非常广阔的领域。”

随后,拉曼和他的助手于1923年发现了一种荧光效应。当时他们用太阳光作光源,观察它穿过蒸馏水的散射线。他们发现,若在入射线的光路中放置一个紫色滤色镜,则射出的散射线退极化现象明显增加。然后他们进一步观察可见光被多种物质、特别是一些液体散射的情况,结果观察到一种较通常的散射线波长有微弱变化的第二次射线。他们当时将此种微弱射线归结为某种“荧光”现象。

在此期间,康普顿发现X射线散射新效应的论文发表了。拉曼在于当年游学美国时,有机会与康普顿当面切磋了他的新发现。这对拉曼拓宽思路,引发某种联想是有很大帮助的。

拉曼与他的助手对“荧光”现象不敢轻易下什么结论,这是因为这种二次射线太微弱了,要对它进行任何深入的研究,首先得把它提纯或分离出来。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他们逐渐找到了把这种“荧光”效应分离出来的实验手段;他们用实验室屋顶上的定日镜把太阳光送进实验室,经汇聚后入射到实验样品(液体或固体材料)上,在入射和出射光路中分别放置一对互补滤色镜(他们常用的是一对蓝一紫和绿色滤色镜)。结果发现,穿过样品的蓝色散射光,经过绿色滤色镜后并未完全消失,还能观察到一点相当暗淡的光线。按照实验设置的特性,可以认定这种射线的波长应不同于入射的蓝光,但可以把它解释为由于样品中含有某些杂质,从而激发出的荧光。

这种解释后来经过大量实验被否定了。因为:(1)该现象在80多种不同的、经过精心提纯的液体样品中无一例外地都存在着;这些样品不会都含有杂质;(2)特别是在丙三醇(甘油)样品的实验中,不但这种现象较明显,而且最后的出射线已被极化,成了完全不同于自然光的偏振光。这就说明原来以为是荧光的射线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二次辐射,并且这种效应是一种普遍的效应。拉曼和助手们将此现象与克拉姆斯—海森堡的射散理论相联系,并将它命名为“分子散射”。经过5年多时间的探索研究,在1928年2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且只用了几天,应了那句“水到渠成”的老话。1928年2月16日,拉曼用电报向《自然》杂志发出了第一个报告,简要地描述了这项新发现及其实验和理论解释。此后的两篇论文都是用电报的形式发往《自然》杂志的。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这番苦心不无道理。

拉曼和他的助手一起抓紧改进实验装置,最后用大孔径聚光器、汞弧灯及滤光片获得了较强的单色光。1928年2月28日下午,当他们用改进了的装置观测液体散射光的光谱时,清楚地观察到了汞弧光中没有的若干谱线,在拍摄的光谱照片上还证实了散射光不仅有红移,而且还有紫移。经过长期深入的研究,拉曼效应最终被发现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