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人类环境问题而导致动物灭绝的例子

详细介绍,有50的追加分

1、桑给巴尔豹

20世纪中期,随着人类农业的发展、人口的剧增、环境的破坏,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桑给巴尔豹今日的局面。人类侵占了桑给巴尔豹的栖息地,还捕杀了作为桑给巴尔豹食物来源的其它动物。与桑给巴尔豹之间不断升级的冲突,以及由此带来的恐慌,使人类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来消灭桑给巴尔豹。

这些行动最初仅在小范围内进行,但1964年桑给巴尔革命后便蔓延到全岛。温古贾岛著名的巫术揭露者Kitanzi领导了一场反巫术与灭豹相结合的行动。这一行动,使后来当地居民把豹标签为“害兽”,将桑给巴尔豹推向灭绝的的边缘。

2、金蟾蜍

美国北俄亥俄州爬虫学者联合会爬虫学专家詹妮弗·内维尔指出,金蟾蜍的绝灭主要是由于厄尔尼诺引起的气候变化,此外过紫外线的增加、菌类物质、寄生虫以及低pH值环境也是可能存在的原因;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给出的解释为,可能是由于金蟾蜍的栖息地过于狭小,全球气候变暖,壶菌疾病感染和空气污染等多种原因的结果。

3、提可巴鳉

这种鱼第一次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提可巴温泉被发现,不久它们的数量迅速下降,这是因为温泉被改造成了运河,被浴场所取代。而致命的打击则是,为了给旅游者提供一个更舒适的娱乐场所,附近建了旅馆和公园。提可巴鳉的自然栖息地不断被开发商侵占,导致了这个物种急剧减少直至灭绝。

4、比利牛斯山羊

过度狩猎造成比利牛斯山羊的数量急剧减少,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责怪西班牙政府未能及时采取行动来挽救它们。最后一只自然生育的比利牛斯山羊死于2000年1月6日。生物学家利用它的皮肤细胞克隆了一只新山羊,但是因为肺功能衰弱而仅存活了7分钟。

5、西非黑犀牛

西非黑犀牛是黑犀的亚种之一,2006年因为过度捕杀已经灭绝。西非黑犀牛曾广泛分布在非洲中西部的大草原上,但是自1980年代以来数量急剧下降,2001年因为过度猎杀和保护措施的无力,仅剩下了10头存活,于2006年调查后没有发现活体存活,被怀疑已经灭绝。2011年11月10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经过调查后宣布此亚种已灭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桑给巴尔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蟾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提可巴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比利牛斯山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非黑犀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5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很多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人类的乱捕乱杀,是这些动物灭绝的主要原因。今天思思探讨的话题是因人类而灭绝的四种动物

第2个回答  2020-12-09

科学家表示地球正在经历“第六次生物大灭绝”,这三种因人类而灭绝的动物你知道吗

第3个回答  2008-12-20
株植物枯萎,一只动物死亡,有时并不仅仅意味着单个生命有机体的消失,也许凑巧是整个此类物种的灭绝。1987年6月6日,最后一只黑海雀死去后,这种南美洲特有的雀科鸣鸟就此灭绝——在地球上永远永远地消失了。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生物物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而其中有
比如说渡渡鸟。渡渡鸟生活在印度洋的岛国毛里求斯。它们不会飞,因此它们把卵产在地上。当在16世纪,有人带了一些猪来到岛上生活,结果猪在岛上大量繁殖,并且吞食了渡渡鸟的卵。到了1681年,渡渡鸟便在地球上消失了。
从1600年~1800年间,地球上的鸟类和兽类物种灭绝25种;从1800年~1950年地球上的鸟类和兽类物种灭绝了78种。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冰岛大海雀、北美旅鸽、南非斑驴、印尼巴厘虎、澳洲袋狼、直隶猕猴、高鼻羚羊、台湾云豹、麋鹿等物种已不复存在。
我们应该保护生物。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一株植物枯萎,一只动物死亡,有时并不仅仅意味着单个生命有机体的消失,也许凑巧是整个此类物种的灭绝。1987年6月6日,最后一只黑海雀死去后,这种南美洲特有的雀科鸣鸟就此灭绝——在地球上永远永远地消失了。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生物物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而其中有一些物种已灭绝。
比如说渡渡鸟。渡渡鸟生活在印度洋的岛国毛里求斯。它们不会飞,因此它们把卵产在地上。当在16世纪,有人带了一些猪来到岛上生活,结果猪在岛上大量繁殖,并且吞食了渡渡鸟的卵。到了1681年,渡渡鸟便在地球上消失了。
从1600年~1800年间,地球上的鸟类和兽类物种灭绝25种;从1800年~1950年地球上的鸟类和兽类物种灭绝了78种。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冰岛大海雀、北美旅鸽、南非斑驴、印尼巴厘虎、澳洲袋狼、直隶猕猴、高鼻羚羊、台湾云豹、麋鹿等物种已不复存在。
我们应该保护生物。
物种不复存在的想法由于与神学相悖,致使许多人难以接受。但
早在十八世纪末以前,博物学家们开始一致同意,在地球历史上,物
种灭绝曾经多次出现。灭绝的走兽,特别是那些一度在地球上四处游
荡的恐龙和其它庞大的野兽。它们遗留的化石使人们张口结舌、目瞪
口呆。达尔文在南美洲发掘出几个“灭绝怪物”的化石。他在《物种
起源》写道:“我想恐怕再也也没有人比我对物种灭绝更加惊奇了。”
目前,科学家认为,物种灭绝一直是生命进程中的一部分。芝加
哥大学古生物学家大卫·劳普David M. Raup估计。以往存活物种的
百分之九十九现在已经灭绝。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劳普和同事杰克·
塞普科普斯基(Jack Sepkoski)详细深入地研究化石记录后,公布
了对物种灭绝“背景”比率的研究结果,即有机体在地球生命史中灭
绝的正常比例。化石记录表明,物种至少经历了五次大消亡或者大灭
绝。从地质学角度来看,在极短的时间内。灭绝的比例急剧地上升。
根据劳普的研究,规模最大的物种灭绝发生在大约 2.25-2.45亿年似
前,消亡的物种竟占存活物种的百分之九十六之多。所有物种的四分
之三,包括最后一代恐龙,在0.65亿年前的大灭绝中消失。
对于这些大灭绝、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理论。有些科学家认为,
起因是当大陆板块从热带向极地漂移时,全球气候发生的变化。还有
一些科学家宣称。大规模的小行星群或者彗星群与地球相撞,产生世
界范围的尘云,遮住了阳光。致使气温下降,导致了物种大灭绝。地
质学家和古鸟类学家仍然在为这些和其它一些理论找证据。
物种灭绝和物种进化关系密切。达尔文发现,关于物种和生命形
式更替阶段之间的关系,灭绝物种的化石是绝妙的解释。达尔文还意
识到,新物种的产生与现存物种的消亡密切相关。在《物种起源》中
他写道:“新物种的出现和旧物种的消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关于物种灭绝以及它在物种形式(新物种的形成)中的作用,进化论
生物学家不断提供全新的思想。富有影响的思想之一来自哈佛大学的
斯蒂芬·杰伊·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
馆的奈尔斯·埃尔德雷德(Niles Eldredge)。他们的断续性平衡理
论认为,物种进化过程中,每隔一段较长时期的稳定,就会有短期的
急剧变化;其时某些物种灭绝,某些新物种出现。也就是说,在大约
几百万年的时间里,一定数量的物种灭绝后,剧变就会发生,物种灭
绝为新物种提供足够的进化空间。
地球正处于另一次物种大消亡中,小行星绝不是此次灭绝的原因。
目前的大灭绝是非常完善的物种——智人(现代人的学名)活动的结
果。由于生境破坏破坏、环境污染、现代工业的恶果、迅速的人口增
长,致使每天都有几十种动植物灭绝。也许在随之而来的几百万年内,
物种大灭绝为新物种的发展提供了余地。但是,正如达尔文所言,一
个物种消逝后将决不再现”。今天的植物、昆虫等动物一旦灭绝,将
永远不会再次出现。
相关信息
每小时3个物种灭绝
英国生态学和水文学研究中心的杰里米·托马斯领导的一支科研团队在最近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英国野生动物调查报告称,在过去40年中,英国本土的鸟类种类减少了54%,本土的野生植物种类减少了28%,而本土蝴蝶的种类更是惊人地减少了71%。一直被认为种类和数量众多,有很强恢复能力的昆虫也开始面临灭绝的命运。
科学家们据此推断,地球正面临第六次生物大灭绝。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中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蒋志刚博士也认为,从自然保护生物学的角度来说,自工业革命开始,地球就已经进入了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时期。
据统计,全世界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每小时有3个物种灭绝。
把调查到的英国蝴蝶情况推及英国其他昆虫,及整个地球上的无脊椎动物,那我们显然正在遭遇一场严重的生物多样性危机。
物种是指个体间能相互交配而产生可育后代的自然群体。已经灭绝的物种是指在过去的50年里在野外没有被肯定地发现的物种。“大灭绝不单是一个物种灭绝,而是很多物种在相对比较短的地质历史时期,即几十万年,或者是几百万年里灭绝了。”蒋志刚博士说。
托马斯说:“昆虫物种量占全球物种量的50%以上,因此它们的大规模灭绝对地球生物多样性来说是个噩耗。”
自工业革命以来,地球上已有冰岛大海雀、北美旅鸽、南非斑驴、印尼巴厘虎、澳洲袋狼、直隶猕猴、高鼻羚羊、普氏野马、台湾云豹等物种不复存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的《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表明,目前,世界上还有1/4的哺乳动物、1200多种鸟类以及3万多种植物面临灭绝的危险。
前5次灭绝自然而为
自从6亿年前多细胞生物在地球上诞生以来,物种大灭绝现象已经发生过5次。
地球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大约有85%的物种灭绝。
在距今约3.65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发生了第二次物种大灭绝,海洋生物遭到重创。而发生在距今约2.5亿年前二叠纪末期的第三次物种大灭绝,是地球史上最大最严重的一次,估计地球上有96%的物种灭绝,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
第四次发生在1.85亿年前,80%的爬行动物灭绝了。第五次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也是为大家所熟知的一次,统治地球达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
前五次物种大灭绝事件,主要是由于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造成的。例如,第一次物种大灭绝是由全球气候变冷造成的,发生在白垩纪末期的那次则是因为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全球生态系统的崩溃。
第6次灭绝人是祸首
现在进行之中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人类成为罪魁祸首。专家认为,人类是否会列入其中也很难说。
蒋志刚博士也不否认,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物种灭绝本是自然规律,比如大熊猫种群目前就处于一种衰退的状态。但是自从人类出现以后,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地球人口不断地增加,需要的生活资料越来越多,人类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对自然的干扰越来越多。如此这般,大批的森林、草原、河流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公路、农田、水库……
生物的自然栖息地被人类活动的痕迹割裂得支离破碎。“每一条道路对于动物来说都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就连分布在道路两边的蝴蝶种群都产生了隔离,不再像以前那样飞来飞去进行基因交流。”蒋志刚博士痛心地说:“更不用说藏羚羊、狮子、老虎等这样的大型动物了。”有科学家估计,如果没有人类的干扰,在过去的2亿年中,平均大约每100年有90种脊椎动物灭绝,平均每27年有一个高等植物灭绝。但是因为人类的干扰,使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灭绝的速度提高了100倍到1000倍。
美国杜克大学著名生物学家斯图亚特·皮姆认为,如果物种以这样的速度减少下去,到2050年,目前的四分之一到一半的物种将会灭绝或濒临灭绝。
新物种难以产生
现有的物种在不断走向衰亡,新的物种却很难产生。
根据化石记录,每次物种大灭绝之后,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全新的高级类群。恐龙灭绝之后哺乳动物迅速繁衍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但蒋志刚博士认为,生物总是在不断地进化之中,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生物都是经过漫长年代进化而来的。所以,新物种的产生需要很长时间和大量空间,但是现在到处都在人的管理下,自然环境越来越差,生物失去了自然进化的环境和条件,物种在不断地自然死亡,却很难有新的物种产生。
就像虎一样,如果给它足够的生存空间,让它自由地捕猎,它可能还会进化,产生一种类似虎的新物种,但是现在活动的空间有限,它要生存下来都很难了,就不用说进化了。
地球表层,是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所有有生命的物种和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组成的一个巨大的生物圈,人类也是其中一员。大量生物在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中消失,却很难像前五次那样产生新的物种,地球生态系统远比我们想象的脆弱,当它损害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我们赖以生存的体系崩溃。
如果人类由于自身的行为而造成灭顶之灾最终时刻的来临,人类会成为幸存者吗?
2050年地球百万物种灭绝
来自欧洲、澳大利亚、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科学家们在对占地球表面面积20%的全球6个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研究后得出了一个惊人的初步结论: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在未来50年中,地球陆地上四分之一的动物和植物将遭到灭顶之灾。他们预计,在2050年地球上将有100万个物种灭绝。
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由于气候变暖已经是既成事实,因此在将要灭绝的物种中,有十分之一的物种的灭绝将是不可逆转的。但是从现在起各国控制全球有害气体排放量的努力将能够拯救更多的物种免遭同样的命运。
高山生物幸存机会大
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结果,那些生活在高山地区的生物物种幸存下来的可能性要比其他地区的大一些,因为这一地区的物种在全球气候变暖时,可以向更高也更凉爽的地区转移。
那些生活在地势平缓地区的生物,比如在巴西、墨西哥和澳大利亚的生物,它们未来的生存环境将非常脆弱。这些地区的生物要想适应变化了的气候和环境,只能向千里以外的地区转移,而这几乎就是不可能实现的。
鸟类最有希望生存
而鸟类靠着强有力的迁徙能力在理论上是最有希望幸存下来的物种之一。为了找到更适于生存的地区,鸟类可以长途飞行,但是由于森林和其他自然条件的恶化,它们并不一定能够找到真正适合生存的自然环境。其结果就是只能面对死亡。
上述科学研究小组成员之一的、来自英国利兹大学的生物保护学专家托马斯教授表示:“当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时,他们都希望能最终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
但是,我真的希望我们没有得出我们已经得出的这一结论。事实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得多,我们得出的结论很可能过低估计了生物物种面临的残酷生存环境。”
澳12种蝴蝶要消失
科学家们的另一些惊人的发现是,在澳大利亚被纳入研究的24种蝴蝶中,有一半将在未来的岁月中永远消失。
而在南非主要生物保护区内,受保护的60%的生物物种有灭绝的危险。在占巴西总面积五分之一的巴西中西部热带草原地区,研究显示,在该地区的163种树木中将有70%以上的树种灭绝。其中很多植物是该地区特有的稀有品种。
欧洲受影响最小
欧洲是自然环境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小的地区。该地区的动植物生存几率要大于世界其大地区的动植物。但即便如此,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欧洲地区四分之一的鸟类和11%到17%的植物也将在未来逐渐灭绝。
在墨西哥的研究表明,平原和干旱地区的动植物受气候变暖影响最大。一旦气候有一丝的变化,这些动植物就需要迁移至很远的地区才能找到适宜生存的新环境。在该地区接受研究的1870种动植物种,三分之一将在未来出现生存危机。
新闻链接 科学家提出“性别失衡论”
新华社华盛顿4月21日电 按照科学界流行的看法,恐龙灭绝是外来天体撞击地球所致。但外来天体撞击究竟引发了何种后果直接加速了恐龙灭亡,却众说纷纭。比如,英国和美国研究人员新提出的一种观点则认为,外来天体撞击引发的气候变冷,有可能造成恐龙后代雄多雌少,恐龙最终因“性别失衡”而走上绝路。
英国利兹大学戴维·米勒教授和同事在新一期美国《生育与不孕》杂志上指出,哺乳动物、鸟类、蛇、绝大多数蜥蜴和一些鱼类,其后代性别是受染色体或基因决定的。以哺乳动物为例,后代遗传了两个X染色体的为雌性,遗传了一个X染色体和一个Y染色体的将是雄性。但目前在地球上生活的一些爬行动物,如鳄鱼和乌龟等,它们下的蛋在孵化过程中所处的环境温度将影响到后代性别。研究人员说,恐龙等一些早已灭绝的物种,后代性别很可能也受孵化时的温度所决定。
米勒等人认为,距今约6500万年前外来天体撞击地球,很可能使大量尘埃进入地球大气层,全球气候因此变冷,结果导致恐龙的后代中雄性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性别比例的失衡可能是造成恐龙灭绝的一个重要因素。
研究人员推测,哺乳动物雄性中的Y染色体,可能主要是为了预防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物种灭绝而进化出来的。这种通过遗传决定性别的机制,可以保障后代中两性比例的平衡。他们认为,目前全球正在经历的变暖趋势,有可能给现存一些靠环境温度决定后代性别的物种生存构成威胁。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