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走出去”,政府做什么?

如题所述

周末由香港北上,到一个在地图上不容易找到的粤东小城市,那是一家著名的电子产品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近距离实地观察这家企业走向国际化的进程,其中的经验得失使我对中国“软实力”以及加强“软实力”的战略措施,给予了更多思考。  在全球化时代,所谓的“国家”其实更应该被看作是一个大公司,各种企业都可以看成是分公司和子公司。单个企业的盛衰荣辱,尤其是大型企业在海外的进退与得失,长远来说,都会影响到国家未来竞争力的强弱。对此,断不能等闲视之。  很多缺乏国际视野的人士,只谈环境危机和制度危机,虽然也有道理,但却显得空泛。他们没有认识到,仅仅着眼于内需市场,还是解决不了工业化过程中成本上升的问题,无助于中国企业的真正升级换代。    如果不支持、不鼓励企业“走出去”,中国企业就不能输出高附加值的名牌产品,综合实力就很难得到提高,也就无法改变企业在价值链末端难以令人满意的现状。  事实上,我越来越相信,中国的大型企业如果没有全球化,就没有未来。而在大型企业走到海外生存、发展的同时,政府必须给予支持和帮助。这一点除了原教旨经济学者之外,体制内外的务实政商人士均有共识,我想再也没有争论的必要。我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关注的是,对于那些到海外与超一流对手进行竞争的勇敢先行者,中国政府究竟应该做些什么?  支持企业在海外拥有专利  从国家资源注入的角度看,政府应该做的事情,必然是超出一般企业所能控制和左右的范畴。闻听中国商务部在最近的“品牌万里行”活动中宣布,将拨出7亿元资金用于鼓励企业“走出去”创名牌。这绝对是一个值得赞赏的政策取向。然而,是“撒胡椒面”般地广为投放,还是要重点扶持?这里面是大有讲究的。  首要一点,在支持自主创新这个大话题背景之下,建议中国政府做一些实事,那就是鼓励企业到海外注册专利和购买外国专利,并且对购买和维护专利的实际费用予以补贴,增加产品的技术创新和竞争力。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候,强项是有生产制造能力,有营销能力,但在开发和维护技术专利方面的投入,常常力不从心。因此,它们在研发和购买技术方面迈出第一步之后,政府为它们申请专利和维护专利给予补贴,既务实,又有针对性。  其次,对于那些进行“全球知名品牌”建设的先驱企业,中国政府应在会展方面给予实质性支持。例如,拉斯维加斯每年一度的电子展览会,是众多资讯科技巨头充分展现自己的重要平台。中国的一些大企业和跨国公司巨头们在这方面已有相当的能力,场面上已经能够跟上先进国家。  但是,中国的很多中小企业资金所限,虽有很好的技术和产品,可展位的资金投入却无力兼顾,因而显得有点寒酸,很难吸引客户和合作者。所以,笔者认为,中国政府应该考虑支持中小企业参加这种顶级的国际专业展会,替它们承担在国际舞台上“露脸”的专项经费,从而体面地参加国际一流展会。  实际上,这笔花费对国家来说并不巨大,但却能帮助企业更有效地把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创出国际名牌。  国家银行应该优先支持  再次,对于“走出去”的企业,在申请出口信贷的时候,中国政府应该提供相应的担保。特别是政策性银行,不能嫌贫爱富,一味将资金提供给房地产商等短期项目,而应该看到国家的长远利益所在,看到企业海外拓展对中国“软实力”提升的系统支持。  政策性银行给企业降低门槛,增加信贷倾斜度,鼓励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在海外争取资源和市场,使之成为“和平崛起”的国家战略的一部分,应该成为中国政府政策的一部分。  例如,对于一家“走出去”很成功的企业,假若其海外营业收入占全球营业额比重很大,既为国家创造大量外汇,上缴税额庞大,而且又能为数万人提供就业机会,那么,国家政策性银行或进出口银行就应该本着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优先给予适当支持。  笔者认为,在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时候,中国各级政府官员不能只是坐而论道,而应真正为企业的海外拓展着想,贴切和务实地提供公共产品与政策支持。假若没有这种积极的作为,错过历史机遇,结果只会削弱中国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