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的身心发育特征有哪些?

如题所述

学龄期儿童与学龄前相比有显著的变化,尤其表现在心理的成熟,不仅有量的快速发育、发展,还有很多质的变化。在认知方面,儿童不仅仅注意客体的外部特征,而且开始理解抽象的概念,快速增加运用策略的能力。大多数国家选择6岁作为入学年龄,是因为这时候的儿童学习所需的神经生理功能基本成熟。入学后,学校成为儿童成长的主要场所,以学习为主的活动逐渐代替了以游戏为主的活动,儿童逐渐表现出熟练掌握技能和竞争的能力,情绪控制力和社交能力也有了十分显著的发展,为青春期的到来提前做好了准备。




语言发育

儿童进入学龄期以后,语言使用的机会显著增多。学校教育更好地帮助儿童灵活地、恰当地使用语言,并进一步学习与学业有关的新词语,掌握科学知识、积累词汇量等,对儿童的语言发育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学龄期儿童的语言发育除了词汇量的增加,更主要表现在更准确地使用语句和掌握复杂的语法形态。进入小学后儿童开始学习书面语言,书面语言的掌握需要经过识字、阅读和写作三个过程,这个过程又进一步促进了儿童思维的发展。




情感和道德发展

学龄期的儿童不仅会产生过更多的情绪体验,情感内容也会不断丰富,同时也会产生高级情感,如道德感、责任感、集体荣誉感等。这时候,儿童的情绪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情绪趋于稳定,自我调节策略更加多样和复杂。“对、错、好、坏”的标准的内化联系更加密切。儿童会意识到不同人对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7~8岁时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情感和经历与其他人是有区别的;8岁儿童描述情绪的术语明显增加;8~10岁时一半的儿童可以通过他人的评价了解自己,会考虑他人的想法和感受。

个性和社会化发展

父母、老师、伙伴是学龄期儿童最主要的交往对象。与父母和教师的关系从依赖向自主发展,从对成人权威的完全信服到开始表现出怀疑和思考。同时,能迅速和小伙伴建立亲密的朋友关系,并极力渴望在共同玩耍、处理冲突和控制情绪中获得乐趣。10左右的儿童以他们可能得到的收获判断友谊,随着儿童的成长,他们渴望被同伴接受及崇拜,并希望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年长儿尤其是女孩,懂得运用情感支持和互惠来评价和维系友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1-02

身心发育是指躯体形态、生理功能、神经、心理从量变到质变的动态过程。小儿各器官的生长乃至整个机体的增长为量的变化,而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成熟则为质的变化。体现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标志就是儿童形体、生理、心理的年龄特征。儿童年龄阶段划分为胎儿期(从受孕到出生共280天);新生儿期(出生到满28天);婴儿期(出生后28天到1周岁);幼儿期(1~3岁);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6岁);学龄期(6周岁后到青春期);青春期(又叫少年期,女孩从11~12岁到17~18岁,男孩从13~14岁到18~19岁)。儿童在各年龄阶段都有其显著的形态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即存在典型而又稳定的身心发育特征,这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他们进行教育与训练的重要依据,任何超越或落后儿童年龄阶段的教育内容及方式方法都有可能阻碍儿童的身心发育和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

儿童身心发育具有4个显著特征:连续性。即在整个儿童时期是不断进行的,但各年龄并非等速进行,一般年龄越小,增长越快。出生后头3个月生长最快,以后逐渐减慢,到青春期又猛然加快;不平衡性。各系统的发育快慢不同,各有先后,如神经系统发育较早,生殖系统则较晚;具有规律性,一般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如出生后运动发育的规律是:先抬头,后挺胸,再会坐、立、行(自上到下);从臂到手,从腿到脚活动(由近到远);先会手握后用手指端摘取(从粗到细);先会画直线,进而能画圆、画人(由简单到复杂);先学会观看和感觉事物,认识事物,再发展到记忆、思维、分析、判断(由低级到高级);个体差异性。虽有上述规律,但在一定范围内由于遗传、性别、环境、教养等因素的影响而存在着相当大的个体差异。如某一儿童的身心发育可能提前或落后于他的年龄阶段,儿童之间的体力、能力、气质等也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实施教育与训练时,既要以儿童身心发育的年龄特征为依据,又要照顾到儿童身心发育的个别特征,这样才能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育。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