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科层制

如题所述

前几天一边开车一边听罗胖谈折腾的作用(得到APP罗辑思维第345期),总是在不经意之间这个胖子会给我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待一个事物。罗胖的这期节目让我对科层制有了更深的认知,也让我对如何解决科层制问题有了一个全新的角度,更让我对社会上政府和机构里的那些瞎折腾有了一个重新理解。下面我来谈谈科层制和弥补科层制的良方。

科层制又叫理性官僚制或官僚制,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提出。其概念为: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它既是一种组织结构也是一种管理方式。

在科层制组织中,作业是根据工作类型和目的进行划分的,具有很清楚的职责范围,它科学地划分每一工作单元和强调删除那些无用的重复工作,以及考虑到职能交叉的必要。各个成员将接受组织分配的活动任务,并按分工原则专精于自己岗位职责的工作。

在科层制组织中,拥有一大批官员,其中每个人的权威与责任都有明确的规定。这些官员的职位按等级制的原则依次排列。部属必须接受主管的命令与监督,上下级之间的职权关系严格按等级划定。

在科层制组织中,组织运行,包括成员间的活动与关系都受规则限制。也就是说,每位成员都了解自己所必须履行的岗位职责及组织运作的规范。所以说,科层制组织所采取的手段能最有效地实既定的目标,领导人一时产生的错误想法或已经不再适用的程序,都不大可能危害组织的发展。

在科层制组织中,官员不得滥用其职权,个人的情绪不得影响组织的理性决策;公事与私事之间具有明确的界限;组织成员都按严格的法令和规章对待工作和业务交往,确保组织目标的实施。

在科层制组织中,组织成员凭自己的专业所长、技术能力获得工作机会,享受工资报酬。组织按成员的技术资格授予其某个职位,并根据成员的工作成绩与资历条件决定其晋升与加薪与否,从而促进个人为工作尽心尽职,保证组织效率的提高。

韦伯认为,从纯技术的观点来看,官僚制能为组织带来高效率。从这一意义上可以说实行强制性官僚制是最合理的已知手段。它在严密性、合理性、稳定性和适用性等方面都优于其他任何形式。

权力的层级结构制度可以确保决策制度的可靠性。位于层级结构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明确职权限制,他们清楚地知道,如果发生了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应当把问题转交给哪个部门、哪个职位;如果需要做出某项决定,那么决定应由谁来做出。这种严格按等级、法规运作权力的结果,可避免组织之间、个人之间职责不清,互相推诿的现象。

科层制组织按照层级节制的原则,保证对组织成员的控制,使组织活动具有非人格化的特征。组织内部存在大批专家,他们拥有专门知识,再充分利用档案,这样,组织就有可能通过精确的计算对未来的事件进行可靠预测,从而使组织的行为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

在科层制组织中,专业技术知识的运用是它的一个主要优势。任何行政法令、决定、条例都有书面形式的规定和记录,详细而具体,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从而保证了组织行为的稳定性。

在韦伯创立科层制理论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科层制组织的崛起已被证明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工业组织、政府机构、工会、宗教机构等一切大型的组织都经历了官僚制化的历程。在当代工业社会,科层制组织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最为普遍的组织形式。

韦伯的科层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应用上都招来一系列非议。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科层制组织达不到这种理想状态。科层制在运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弊病。诸如科层制官员过于冷漠的工作态度、严格的权威程序结构干扰和妨害了组织信息的沟通和有效传递,,以及繁文缛节的仪式等等。科层制的功能表现出两重性特征,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即负功能,主要体现为官僚主义的特征。官僚主义不是一种组织结构,不等于科层制,官僚主义是在科层制的负功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由于管理不善而造成的组织活动偏离目标或组织功能失调的现象,它是管理制度的一种弊病,也是科层制中的管理人员一种普遍的毛病。主要表现有:

科层组织内部各级结构、各种人员的职责、权限、活动方式等都是由一套严格的规则和章程来限定的,组织成员在组织内部的一切行动均需严格按照组织的规章制度来进行。由于过分强调照章办事,使组织成员的行动长期受到规则的限制,久而久之,组织成员就变得墨守成规。当人们专心注意各种规章和程序时,他们将忽视这些规章和程序当初建立起来的理由,而将遵守规定变成其目的,呆板地遵从已经建立的规定,容易令人无法了解和应付新的情况和问题,而变得毫无弹性,组织的目标和效率反而可能因此丧失。组织人因循守旧、谨小慎微、眼界狭窄、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典型的形式主义的体现形式。形式主义影响组织工作效率的进一步发挥和提高。

分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科层组织形成的重要原因。科层组织强调分工的明确性,每个岗位上的官员、职员都有按法律及行政法规所确立的固定的职责和权限。管理权限的明确分工虽然有利于各司其职,但是也会造成彼此协作上的欠缺,出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以及形成踢皮球的作风。这种形式本位主义和宗派主义,会大大影响组织内部成员的凝聚力和组织效率的提高。这种本位主义势必影响整体,严重的时候甚至带来整体利益和目标的扭曲。

科层组织是建立在一系列规则基础之上的,是依规则而运行的。对组织内部的各级机构设置,各类成员的职责、权限、活动方式都有一整套严格而具体的成文规则。然而,任何规则都有例外,为了应付例外情况,就需要制定新的附加规则,而新规则还会有例外,还须制定规则。如此下去,规则就会越来越多,就会出现文牍主义、繁文缛节等弊病。韦伯认为,科层组织不仅记录人们所采取的行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而且也记录已有的政策和方针,还仔细保存构成经济制度的规章和条例。所有这一切都构成了档案。这些档案记录并正式表达了每个职务所规定的合法定义,它们也把某种无人格和僵死的成分带进了办公室的管理。由于文牍主义和繁文缛节对规则、条例和政策框框的过分强调,束缚了人们的手脚,限制了组织成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窒息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科层制的专业化特点,把工作人员限制在一个局限性很大范围内,使他们和他们行动的结果隔离开。进行高度专门化工作的人看不到组织的大目标。科层制由于否定了成员的个性和感情以满足组织的要求,这会使他们成为仅是齿轮上的齿牙。整体机构以此否定一般人员的个性,并像物品一样对待他们,因而组成员的个性、人格受到压抑。在谈到欧洲大陆的司法制度时,韦伯说:现代的法官是自动售货机,投进去的是诉状和诉讼费,吐出来的是判决和从法典上抄下的理由。计划的可预测性及其对资本主义的适应性越是得到充分的实现,科层制就越是使自己非人化。它从公务中排除爱、恨和各种纯个人的感情,尤其是那些非理性的、难以预测的感情。科层制是世界理性化的必然结果,但通过理性化,人们追求可控制的外部环境,增进自己的自由,同时也就助长了束缚自己的力量。

科层制是西方社会理性化、民主化的产物。然而,科层制的发展却又产生和加强了反民主的趋势。严格的权威分层体系使得科层组织内部等级森严,很容易出现官僚化,即权力被少数人所垄断的现象。实际上,科层组织的权力是操纵在极少数高层决策者手中的,广大组织成员却缺少参与。由于组织中的上层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缺乏来自下层的监督,使得权力上层有可能利用职权,压制民主。要使一个组织高效率地发挥作用,就必须将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权力的集中才能产生权力。一方面,组织的领导人也是具有趋利本性的个体,这种本性特征加剧了权力集中的趋势。获得领导地位的人只要占据了高位,权力和声望便会进一步增加。他们可以利用组织的普通成员不能利用的知识和设施,还可以控制通讯渠道中传送的信息。这会干扰和妨害了组织信息的沟通和有效传递。领导人可以有目的地维护自己的地位,他们倾向于提拔那些和自己观点一致的下级官员。这样做的结果使得寡头统治变成了一个永远的政治形式。另一方面,组织成员趋于敬佩和羡慕自己的领导人,领导人的声望不仅由于他的个人品质,还由于他的官职而得到加强。与领导人不同,成员们可能只在部分时间里为组织效力,并准备允许领导人对大部分事情行使职权。因为普通成员没有这些领导人老练,也不如他们消息灵通,所以他们期待领导人给予政策方面的指示。因此,大型组织的这种本质使得寡头统治不可避免。

任何大组织,永远要面对一个两难问题:既要保持科层制,又要遏制科层制。既要向分工合作要效率,又要不断地打破原有分工,防止组织的僵化。而 解决科层制问题的良方概括来说就是:反制度、反常规、反专业的联合运动战。

现代企业的科层制问题,中国的政府组织早就遇到了。无论是规模上,还是复杂性上,中国历来的政府都是世界上最大的科层制组织。在历史上,什么科举制、流官制、监察制等等,都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解决科层制问题的具体的做法就是:以解决问题实现目标为导向,随时用非常规的任务、事件,来打破原有的专业分工,打破大组织的运行节奏。打破专业分工,为全体组织树立一个天字号的首要目标,要打破原来的条条框框,这个任务是压倒性的,原来的分工、边界、规矩,都要为这个目标让路。

比如:有的地方政府在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甚至要求所有干部放下工作、上街扫地。在一个阶段内,打破固有的官员分工,围绕目标,各人按照临时确定的任务全力以赴。这和科层制那种制度化、常规化、专业化的特性,恰恰相反。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科层制的一剂解毒剂。

参考文献:

韦伯作品集———支配社会学[M] .西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2.

彼得·布劳,马歇尔·梅耶著.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M] .北京:学林出版社,2001. 8.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