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弘卜式儿宽传原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06
公孙弘,菑川薛地人,早年为狱吏,因罪被免职。他家境贫寒,在海边放猪,四十多岁才开始学习《春秋》等学问。武帝即位后,寻求贤良文学士,公孙弘虽已六十,因其贤良被征召为博士,出使匈奴回朝后因汇报不合心意被免职。

元光五年,菑川国再次推举公孙弘,他却谦辞推让,认为自己前次未能胜任。最终,经过国人坚持,他被推至太常。武帝向儒生们征询天人之道等问题,公孙弘以古代尧舜的仁政和上古和谐景象为例,阐述了天人之道的重要性,强调了德行、赏罚、礼义在治理国家中的关键作用。

公孙弘以周公治理国家为例,认为治国之道在于公正、节俭和德行。他因反对西南方的扩张和主张节省开支,曾被任命为左内史。公孙弘的官职不断上升,直至丞相,并被封为平津侯。他生活节俭,俸禄用于资助他人,但性情忌妒,有时会以个人恩怨报复他人。

卜式,河南人,以务农为生,慷慨解囊支持国家对抗匈奴。他不求官职,只愿为国捐财,这被公孙弘认为不合人情,但皇上最终赞赏卜式的忠诚。卜式被任命为中郎,赐爵位和田产,以示尊崇。

儿宽,千乘人,出身贫寒,通过刻苦学习《尚书》成为名儒。他担任过多种官职,以温良、廉洁和善于处理政务著称,对法律和农业有深入研究,深受皇上赏识。

在汉代,众多杰出人物如公孙弘、卜式、儿宽等人,尽管出身平凡,但凭借才能和机遇,成为国家的栋梁,推动了当时制度的完善和文化的繁荣。他们的故事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汉朝也因此在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达到了鼎盛时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