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提高审计工作底稿质量

如题所述

——宜城市审计局 易辰 审计工作底稿是记录检查证据的重要载体,对整体检查工作成效有着决定性影响。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注意从四个方面入手规范检查工作底稿的编制和管理,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一、记录全方位,使执行现场审计的每项程序都有底稿可查。实践中,审计人员往往只是在发现重大疑点线索和违纪违规问题时,才会相应编制工作底稿,但这种只注重揭示问题的做法,忽略了审计工作完整、系统的记录,容易被误解为查出的问题都已记录在案,没有记录的就没有问题,这本身就隐藏着一定的审计风险。正确的做法是:审计人员要认真执行审前确定的审计方案和程序,仔细、负责地编制详细、系统的工作底稿,即使经过分析判断无问题的事项,也要就审计的方式方法、计算复核过程、时间范围等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以证明审计过程中的各项工作都符合审计程序,经得起反复检验和推敲。 二、关注核心内容,明确审计工作底稿编制的基本原则。检查底稿的核心部分是“情况摘要”和附件,要做到一事一稿、事实清楚、证据确凿、表述准确、附件完整。正确的做法是:明确编制底稿的三个基本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要求不单以工作底稿的多少和要素齐全与否作为判断底稿质量的标准,而应以能否支持审计意见为标准,还要求注意保持底稿间的勾稽、呼应关系,使其层次分明,共同支持审计意见。二是真实性原则,要求底稿能够如实、准确、客观地反映被审单位的经济活动,避免各种差错和漏洞,力求公正透明,这也是依法行政的应有之义。三是完整性原则,要求编制底稿必须做到要素完整、内容全面、符合法定要求。 三、涵盖各阶段,将所有审计步骤纳入工作底稿编制范围。过去,审计人员习惯于只在现场实施阶段,针对相关事项,编制一个或多个工作底稿,并据此出具审计报告和下发处理决定,但这样会无形中削弱审计监督效果,降低审计监督层次。正确的做法是:审计工作底稿编制范围应涵盖检查的三个阶段,一是有审前调查阶段的记录底稿,主要包括被审单位的基本情况、重要性水平评估、审计风险评估等记录;二是有审计实施阶段的记录底稿;三是有出具审计报告前征求意见阶段的记录底稿,特别是当被审单位对审计的问题和定性存在重大异议时,进行重新核实的审计过程需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以连贯反映征求意见阶段的审计情况。通过审计各阶段的全面底稿记录,再汇总归纳、分析提炼,使审计监督目标不再局限于查处违法违纪案件,而是坚持寓服务于监督之中,以监督促管理,以监督促改革。 四、及时复核底稿,把好审计质量第一道关卡。实际审计工作中应做到:两轮复核、三个重点。两轮复核,指审计组长在审计现场对底稿进行第一轮复核,再由法规科对所有审计底稿进行系统性的第二轮复核。三个重点,指依据审计工作底稿规则要求,关注三个复核重点,一是关注审计工作底稿是否形式规范、事实清楚、数据精确、附件完整,二是关注审计中发现问题是否全部编制底稿,三是关注工作目标任务能否足以支撑完成。(本文内容仅为个人观点,文责自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