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题所述

在新课改浪潮中,作为主阵地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师生交流更加畅通,学生兴趣更加浓厚……然而,不少课堂在热闹背后表现出放任浮躁的倾向,教学效率并不理想。如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写减少了,琅琅读书声变少了,语文味也越来越淡了……作为语文教师,有必要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小学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钻研教材——有效教学的前奏
  
  笔者认为,要实施有效教学,首先要做到明确目标,深入钻研教材,巧妙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应正确到位地理解文本,把握价值取向。若对文本的解读把握不甚到位,就会大大削弱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难以进入情境。
  1.钻研课文题目——牵一发而动全身。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钻研教材先要琢磨题目,有些题目不仅反映了课文主题,而且暗示了行文线索,是学生理解文章、把握文章内容的第一级台阶。利用文题设疑求答,能激发他们阅读课文的兴趣和欲望。在钻研教材时,先和题目对话,从课题出发,扣住突出反映题眼的重点句段,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
  2.琢磨标点符号——标点符号也含情。标点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借助语境产生丰富的内涵。钻研教材时,每个标点都不该放过,要认真琢磨它的深刻含义。《望月》写“我”和小外甥赏月背诗,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对诗一段中,出现了“…………”并自成一节。仔细思考,一般的省略号都是六个点,这里之所以这样使用,是因为“写月亮的诗多如繁星”,一个省略号不足以表达诗句很多。这样,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并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做好铺垫,同时为学生学习和使用标点符号打下认知基础。
  3.利用文本空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文本给读者留下“空白”,在阅读中等待读者用想象去补充,从而充实内容,丰富内涵。文本中的“空白”,只有经过深入细致地阅读,方能发现。因此,要引导学生从字、词、句、段、篇章以及标点等去发现“空白”。有效地利用空白展开教学,是教师在阅读文本时的再创造,是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果利用得当,能够培养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深入思考,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钻研教材是有效教学的前奏,透彻地把握教材可以使教师“轻松上阵”,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使学生获得预期的进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设情境——有效教学的主曲
  
  如果我们在课堂中多设置情景,让孩子自然地走入文本,理解文本,营造温馨和谐、清新活跃的语言环境,语文课将会由机械传授、盲目灌输变为积极地、正确地、有效地引导,学生将会由被动地接受改为主动地探索、积极地配合、热情地参与,成为真正生动有效的课堂。
  1.创设生动而和谐的学习情境。语文教学中,情境创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能调动学生感情、点燃激情,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如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长相思》时,就是在他那充满激情、如诗如画的导语描述中开始的:“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长相思》。注意,仔仔细细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文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学生在充满诗意的语言和音乐中,开始了与文本的对话,兴趣盎然。
  2.创设自主而创新的学习情境。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创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中如果学生主动参与越积极,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就越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只有在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能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3.创设合作而互动的学习情境。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有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指望老师的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都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是指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在小组内讨论,大家共同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相互听取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同样,语文教学也只有在师生共同营造的环境中才能更有效。
  
  (三)完善策略——有效教学的强音
  
  1.有效提问。有效的提问要新颖,要具有启发性和包容性。提问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引发思维的出发点,因此提问应是经过认真推敲,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通过提问要能调动学生看书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引起学生主动探索,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
  2.有效讲授。有效讲授是任何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即使是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活动中,教师的讲授也是必需的。从教学过程来看,有效讲授意味着教师能够有效地讲解和指导。例如,在教学《槐乡五月》时,从第一段到第二段的过渡,笔者是这样设计的:“来到槐乡,看着美丽的槐花,闻着迷人的香味,感受着孩子们的欢乐,真令人流连忘返哪!假如你们就是槐乡的小主人,你们准备怎样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呀?读读第二自然段,想想你会怎么做,怎么说?”这样学生很自然地就被带入到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中去。
  3.有效作业。教学中能在课堂上解决的作业决不留在课后,并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当场反馈,相机指导,做到课课清,提高作业效率。精选作业类型,避免随意、重复、枯燥的作业。设计作业时关注学生全体,挖掘学生潜能,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不把作业当成负担。
  总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时代的要求,是语文课堂教学自身发展的要求,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成为真正的、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笔者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探索和研究,更需要在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中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10
一、精心确定教学目标。
我以为,一堂课的目标不要多,以阅读教学为例,可以定位为: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体会文章中的妙点(好词好句、巧妙写法、巧妙构思……);3)正确书写生字词——这是新课标硬性规定,不这样,就是一节败课。
二、精心设计教学流程。
设计这个流程,是语文课堂构思的核心。流程:一导入、二读书、三分段、四讲读、五总结、六作业——这是传统流程。这种流程,呆板、无生气,只有善于讲读的知识渊博的老教师才能上的游刃有余,教到精辟之处。
流程设计,一要追求结构小巧;二要追求问题精练;三是倡导学生参与;四是体现语文特色。
结构小巧,是说,一节课设计几个环节,严密紧凑,不要过分拓展。
问题精练,是每节课问题要少,能笼罩全课,切中训练目标、训练重点,讲究一招制敌。
倡导学生参与,语文课最忌教师独角戏,枯燥乏味。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参与(可运用心理学知识)。
体现语文特色,这时语文教育的根本。一切人文熏陶,都要在语文工具性训练中渗透,而不是单列。

我们欣赏哪些打破传统流程结构的的教学流程。比如说,《燕子》的教学。
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带领学生品读课文。感知主题,受到文美、景美、意美的熏陶,同时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得到点拨和启发。
1、课文描写的燕子,你喜欢吗?喜欢它的什么?抓住课文的句子说一说。
教师引导:
(1)注意抓住燕子的外形、动作、叫声、群组形象,去阅读、体会。
(2)在讨论的时候,对重点的词句,要引导品析在品析中,要深化朗读的指导——读中品味(读出喜爱、赞美之情)。深入领会语言,积累语言。
2、春天的景色美吗?哪些词句写出春天的美?请同学们抓住重点的词句读一读,品一品。
在品读中,反复让学生读出文本的韵味。可以让学生比较、斟酌读法,达到共同提高朗读能力。当然,老师的朗读水平很高的话,应该“该出手时就出手”。示范是教师的天职。
3、课文写的是燕子,第2节为什么花大量的笔墨描绘春天的景色?
讨论的要点:(1)写出春天之美。(2)燕子为春天增添生气。(3)美丽的春天为燕子的活动描摹了色彩斑斓的背景,对燕子的形象具有烘托作用。
4、教师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表达对春天的赞美、喜爱之情,就要善于描绘春天的景物,包括春天里可爱的动物——飞禽走兽,花鸟虫鱼......
5、欣赏歌曲:《春天在哪里》或者《小燕子》。要求学生边听,边张开想像的翅膀,走近春天,和燕子一起飞翔……
6、拓展延伸:在歌声中想像,在美景中翱翔,你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眼中的的春天一定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让我们也拿起我们的笔,描绘我们眼里的春天吧。
如果,你看到美丽的小动物、蝴蝶呀,小鸟啊,小草啊……或者学习起首段——描写燕子的手法,写一种动物,也可以学习第二段写写美景,或者学习第四段写写多个动物的状态吧。
(如果在教学中配上燕子翔春图片,更好!一是可以理解课文,二是指导观察,三是学习表达,可谓一石三鸟。)

三、完美的教学,在于精益求精,在于不断完善。希望你能用屈原的名句勉励自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希望以上意见对你有益。
第2个回答  2013-12-10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