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化关系解答

如题所述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实际上涉及到儿童文学的本质问题,也就是从“真理”的角度逼近儿童文学的本质。
一、情趣是儿童文学美学功能的核心
儿童带着新奇来到这个世界,认识社会是儿童极为重要的精神追求内容。儿童文学为满足这追求而具有的启蒙性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儿童心理不成熟,在儿童看来“万物皆有灵”的泛灵观念在其心目中鸟能语、兽能言、石头能说话,把外界事物的审美特征融合到自己的心灵中,其思维经常处于幻想状态,可以按主观愿望任意把互不相干的事物结合在一起,以“想当然”的前因后果观念,用自己有限的感知对各种事物作出解释,从而产生谐趣横生、异想天开的意境。如“公鸡生个大鸭蛋,小猫游泳多快活”、儿童的情景往往把人带入生命归真的境界,这种带有自我幻化与精神扮演,充满了童真童趣的荒诞美,展现的是一种原始的、质朴的、悖于常情常理而又令人惊奇、赞叹的美,异常明净、异常透彻。把握了这种美,利于培养儿童自由的天性,奇特而丰富的形象思维能力。儿童文学这种荒诞美、纯真美、稚拙美给人优美、明朗的体验,在轻松愉悦中享受快乐,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同时儿童只有从小感受美、欣赏萌生对美的热爱,才会为日后去追求美、创造美积贮起足够的心理动力。
二、培养丰富的情感
儿童文学的语言浅显,优美规范,是学习语言的极好范例。儿童能从作品中体会到各种情感,儿童文学情感主题的多元性为儿童提供了多样的情感体验。除了挚爱、敬慕、同情、怜悯、友谊、团结、诚实、善良、勇敢、礼貌、信念、关心等人类美好情感外,也可以让儿童体验一些悲剧情感,带有悲剧色彩的童话能引起儿童心灵的震撼。现实不可能都是美好的,悲剧情感对提升儿童的社会情感非常重要。因为儿童天然亲和的安详宁静,迟早会被纷繁的现实干扰,不可能永远保持,所以在陶冶情感,净化心灵的过程中,逐渐提高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成为情感主题的应有之义。生活并非始终是甜蜜的,让儿童在审美中适度地感受一些生命的苦涩是必要而有益的,但不能毫无节制,不能损害儿童文学欢快明朗的整体色调。
三、在游戏的快乐中得到美的享受
儿童文学具有很强的游戏性,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往往能为儿童开展游戏活动提供蓝本或在内容中注入游戏的因素,使儿童在美的欣赏活动中手、脑、口并用,在快乐的美中得到启蒙,这与古人“寓教于乐”的思想不谋而合,只不过在儿童作品中这个特点更明显罢了。因而教师作为儿童文学鉴赏的引导者,最重要的是尊重和确立儿童在鉴赏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善于激发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忌以个人的片面价值尺度去认识儿童文学作品,要学会从儿童的角度体验和理解作品,以一颗纯真的童心和高度的理性去感受,认识作品的儿童情趣,从而实现儿童文学作品的美感教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