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的作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1

   昆曲,对于我来说是一场熟悉而又陌生的梦……从小,我便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每晚少不了那缠绵婉转的声音伴我入睡。 下面是我整理的资料,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CNFLA的相关栏目!

  篇一:感受昆曲之美

  600年前,当文艺复兴的曙光划破了欧洲中世纪黑暗夜空的时候,在遥远的东方,有一种声音,伴着胡笳长笛荡涤开来,让中华民族痴迷了两个多世纪。这就是诞生于南中国昆山脚下的天籁之音——昆曲。它自园林深处传出,风雅了人世间的凡尘琐俗,成为一种美丽的辉煌。

  推开厚重的朱门,转过曲折的回廊,拂去满身尘埃,静听婉转的水磨调,让思绪飞回几百年前的江南。彼时,昆曲自闺阁深处,觅一段锦屏人的春愁婉转,化作一唱三叹的水磨调,演绎了《牡丹亭》的一往情深,自华清池边,寻一段大唐盛世的歌舞升平,化作水袖飘飘,演绎了《长生殿》中的爱恨情愁,自秦淮河畔,写一段南朝往事,化作李香君的扇上桃花。

  昆曲之美,美在唱腔。沈宠绥在《度曲颂知》中说,昆曲“功深熔琢,气无烟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水磨调流丽悠远,听之足以荡人。一与之长,延至数息。“一唱三叹中无论是闺阁闲愁,离人相思,兴亡之叹,都淋漓尽致,风情万种,檀板慢拍中,让人心魂摇曳,神思悠然。”

  昆曲之美,美在演员指尖,遥指远方,便成巍峨群山;轻点近处,便观荡漾碧波。指尖成峰,指间绕水,青山绿水勾勒出昆曲之美。边歌边舞,水袖抛舞,时而牵住离愁别恨;时而翻出满腔衰怨;时而绕出情思绵绵。舒展之间,道不尽的风致楚楚。

  昆曲之美,美在唱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你可见杜丽娘独立小庭深院,春光寂寂,涟滟了她眉间的二分寂寞,三分相思,五分无奈。“东林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干儿义子从新用,绝不了魏家种。”你可见李香君于筵席之上,目光清冷,大骂奸臣贼子,手持定情折扇,握住的不止是忠贞的承诺,更是处在一个风雨飘摇的王朝中仍然坚持的气节。

  昆曲如一幕永不谢幕的长剧,一次次场景变换,一年年的人物变迁,转眼就是600年。残破的工尺谱,雅致的戏服,悠扬的笛声,还残留着昆曲风雅之美,然而这声音太柔太细,以至于快要被历史遗忘,我们的时代太繁华,灯红酒绿,繁弦急管中,没人愿坐在戏台前,听妙喉婉转,水袖飘飘,如何在一方舞台上演绎几千年的沧桑浩荡,一个人的命运起落。昆曲成了精雕细刻的檀香木,高贵典雅,却不再实用。拉开昆曲这扇门,就会惊叹一句:“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戏曲其实是一种深情,会让人明白千古情思、困顿、孤寂,不只自己一人。慢下脚步,给自己一种古典情怀,一份从容的心境,岁月流转,心境变迁,回眸处,几缕笛音,几句唱词,仍能拨动心弦,昆曲之美于心灵深处渐渐沉积,升华为岁月带不走的最美情怀。

  篇二:昆曲回故乡

  早上的晨会课上,老师神秘地告诉我们,今天上午的二三两节课要去看一个表演。我们全班都很兴奋,许多人连课都没上好,一直在看钟。下课了,我们拿着笔袋和本子,排着长长队伍在老师的带领下走向大会议室。

  短短的几百米路就好像几千米一样,怎么也走不到头。终于到了大会议室,这个充满了神圣的地方。橘黄色的门边上摆着两盆绿色的花,边上还有两块牌子,上面印了几个正在唱戏的孩子和“粉墨宝贝”四个彩色的大字。会议室中央被彩色的灯光打照得五光十色,席间已经有几个班落座了,我们也在老师的指引,按着队伍坐下了,待到所有班级到齐后,表演开始了。

  这一刻,只见屏幕上白光一闪,一幅正在唱戏的图片就出来了,上面还有“昆曲回故乡”五个红色的大字。可表演并没有立即开始,我们先看了一段“粉墨宝贝”的预告片,我看着幻灯片明白了他们要演什么,是昆曲!果然不出我所料。的确是昆曲,随着后主持人介绍了昆曲中生·旦·净·未·丑是怎么一回事后开始了表演。第一个出场的是武生,他把一面令旗和一根权杖舞得八面生风,身上的袍子随风飘荡,嘴里不停地唱着什么,随着音乐的节奏越来越快,他把手上的权扙舞得越来越快,渐渐地只剩下一片黄色的光圈。第二个节目是娄阿鼠和一位先生的对话,表演过后还有一个互动环节。我们班的周品毅同学有幸被选上了,全班同学都以为他会去当那个偷偷摸摸的娄阿鼠,没想到他却当上了堂堂正正的.算命先生。这个情景不仅让我们大吃一惊,老师也在一旁笑个不停。第三个节目是鲁智深的十八罗汉,他金鸡独立了十二分钟,做出了十八罗汉的动作。第四个节目是昆曲中最著名的《牡丹亭》,“终于出来两个女的了!”有人感叹到。牡丹亭中的词曲真的像宋词一样优美!最后一个节目是舞大刀,一个穿着黑衣服的武生把两把大刀舞得闪闪发光,我们在底下看得惊叹连连。

  看了昆曲我才体会到会什么叫“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从这次表演中,我知道昆曲是“百戏之师”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我也渐渐地,爱上了昆曲。

  篇三:昆曲

  前世,我走在江南水乡,带着淡淡的忧愁,浅唱低吟一场风花雪月的梦。倚窗而望,眼波流转,场景变幻,蓦然瞥见那淡雅如莲花的容颜,嫣然一笑,悄然退场,隐匿于繁华之外。

  ——题记

  旧人,旧事,旧的心情,一切都旧得那么美好,旧得恰到好处。如表演昆曲的舞台,就是再明亮也显得陈旧,怀古。

  郭晨子说,昆曲是河对岸的风景,河水潺潺,没有摆渡的舟。而我们只能停留在河的这头,听着对岸“咿咿呀呀”的水磨腔,回首前尘,想象着戏里女子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向往着戏中似真似假的人生。叹一声戏如人生,却不知人生如戏,只是一味地感怀着那一段段从未经历的人生旅程,只是觉得戏里演得真切,好似那就是自己苦寻多年的前尘往事。于是我轻叹:昆曲,今生看到的前世。

  以前我一直都认为昆曲好似天外的飞仙,只是远远地望着,却看不明白。直到那天,我陪着外婆听一出《惊梦》才见识了昆曲。那悠远的水磨腔磨得人心里直痒痒,却又感觉到些许欣喜高考作文。因为在昆曲那酥人入骨的腔调中,我分明嗅到了一丝江南微湿的味道。

  说起昆曲,我就不能不说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了,而其中又以《牡丹亭》最具盛名。只是而今我早已忘却了当年陪着外婆听《牡丹亭》时记下的曲词,只隐约记得其中的一句是“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一种遗憾,惆怅与无奈,就如在“花雅之争”中失势的昆曲一般,悄悄地退出历史的舞台,隐匿于繁华的生活之外,看着自己被遗忘,而后一笑,或许这就是所谓的从容与淡定吧。

  古老的中国,艺术往往与贵族、权力相结合。昆曲也是如此,它往往由贵族们蓄养的家班演出,而此类演出多是贵族们的自娱自乐,同僚间的应酬,好友间的宴请,好风明月时的浅唱低吟,美味珍馐时的把酒言欢。昆曲,就像是温室里的花,一开始就注定属于阳春白雪,故而在失去家班这座暖房的呵护之后,便无力承受人为的风霜雪雨,只得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枯萎凋零。

  斗转星移,戏剧在多元的娱乐形式中已经悄然落伍,昔日京剧的火红时代似乎也即将成为记忆,而昆曲更是如陈旧但却华丽的丝绸一般,虽然光彩照人,但却难以保存。习惯了快节奏生活和快餐文化的我们,似乎再也静不下心来听这如春雨般缠绵细腻的江南艺术,以致曾经一度昆曲爱好者与从业者的人数持平。

  昆曲是一扇窗,透过它,我们看到自己衣袂飘飞、情意缱绻的前世。倚窗而望,我们看到的是我们前世的今生。可我们的后人呢?若干年后,他们是否能透过昆曲看到他们前世那一场淡雅如莲的梦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