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昆曲的文章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9

很喜欢昆曲,迤逦在她悠扬的曲调中,常常让我流连忘返。侧耳细听她的唱词“花落水流红,闲情万种!”这是何等的缠绵悱恻,何等的流丽悠远!闭眼的那一当儿,禁不住会看见红楼女儿们自远处袅娜而来,她们或是眼圈微红,或是香腮带赤,那一种软怯娇羞,轻怜痛惜之情竟难以言语形容。

只可惜今日懂她的人太少,读不出那“水磨调”里的韵味。看不明那眼神里饱含的清雅。生活太绚丽,以至于少了耳根的清净。对此,我无言,亦无语!

生活本来就是平淡的,有时清晨醒来听见窗外悦耳的鸟鸣,心中便会升腾起一种莫名的感动。那才是属于大自然的律动。平凡却真切。

昆曲是属于自然的,她不经修饰,没有激昂的曲调,我却能从她咿呀的唱腔中听见风婆娑着竹叶,看见雨亲吻着芭蕉。我却能感受到满地的白雪正在那儿“皑皑轻趁步,剪剪舞随腰!”

游中国昆曲博物馆作文

中国昆曲博物馆位于平江历史街区中张家巷14号全晋会馆内,占地约有5亩。

会馆由清光绪年间山西寓苏商人集资兴建,是苏州历史上100多所会馆、公所中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

门厅:沿街置门厅。

门厅宏伟轩敞、富丽堂皇,两侧各有亭阁式吹鼓楼一。

歇山顶,山面沿街,为全国罕见的古典礼意式建筑。

” 戏台区:古典戏台是戏台区整个古建筑群的精华所在,特别是戏台上的穹窿一藻井项,大红底色,镶黑泳金,顶壁花板雕刻精巧,18条324只黑编妈浅雕相间着18条306颗金黄色舌头圆雕,盘旋向上凝聚在穹窿藻井顶端铜镜片上。

这不仅体现出搞起的古典建筑艺术,而且显示了科学地运用声学原理使之能产生余音绕梁音响效果的绝妙构思。

陈列室:馆内现辟有昆队评弹、苏剧和古典民族乐器四个陈列室。

一件排实物、史料,一张张图片、说明,充分反映出苏州是昆剧等中国古典戏曲的发祥地之一。

除此之外,馆内还有评弹、苏剧和古典民族乐器等陈列室。

这里可看到明刻本《还敢记》《即《牡丹亭助,清乾隆年间的手抄本《牡丹亭·游园》,神采飘逸的犯人“江湖十二色”,精雕细琢的红木戏船,镇玉嵌宝的灯彩昆曲堂名担,西汉宣帝墓葬中出土的说书涌(复制品),马如飞的说书笔记《梦史》,”琵琶王薛拉卿曾使用过的琵琶。

蒋月泉的红木三弦以及“先辈图”、“道训”,古籍珍本《白雪道音》、《文星榜传奇》等,还有《醉归》与《荡湖船》两级戏文模型,一套24只的古代宫廷乐器双音编钟,一套37面的云供,以及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乐器同观(仿制品)等等。

交 通 乘游5线、9、146路、47、148路、51、68路可到

赞美昆曲的文章

很喜欢昆曲,迤逦在她悠扬的曲调中,常常让我流连忘返。

侧耳细听她的唱词“花落水流红,闲情万种!”这是何等的缠绵悱恻,何等的流丽悠远!闭眼的那一当儿,禁不住会看见红楼女儿们自远处袅娜而来,她们或是眼圈微红,或是香腮带赤,那一种软怯娇羞,轻怜痛惜之情竟难以言语形容。

只可惜今日懂她的人太少,读不出那“水磨调”里的韵味。

看不明那眼神里饱含的清雅。

生活太绚丽,以至于少了耳根的清净。

对此,我无言,亦无语! 生活本来就是平淡的,有时清晨醒来听见窗外悦耳的鸟鸣,心中便会升腾起一种莫名的感动。

那才是属于大自然的律动。

平凡却真切。

昆曲是属于自然的,她不经修饰,没有激昂的曲调,我却能从她咿呀的唱腔中听见风婆娑着竹叶,看见雨亲吻着芭蕉。

我却能感受到满地的白雪正在那儿“皑皑轻趁步,剪剪舞随腰!”...

赞美昆曲的文章有哪些?

诗词有《牡丹亭》文章:白先勇的《只因相思有相牵》白先勇的《只因相思有相牵》中关于昆曲的文段。

“一样的话题,白爷爷已经说了不下百遍了。

”从北大到师大,再到国家大剧院,“白牡丹”的粉丝如是说。

白先勇自己也知道,“我讲过很多次,大家大概已经听过了。

但我还是要讲,我把自己当成传教士,一遍遍地讲,讲到大家都相信,昆曲跟宋瓷、青铜器一样,是国宝。

”不管别人信不信,观众们看来是信了,否则也就不会对这场演了八年的戏如许追捧。

《牡丹亭》中关于昆曲的描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

关于戏曲的作文

学戏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

每种戏曲都有各自的特点,如京剧的容华美;昆曲的雅精致;梆子戏的高亢悲凉,越剧的轻柔婉转,黄梅戏的悠扬委婉……为了感受它博大的内涵,去品味它悠长的韵味,我特地去“师学戏”。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不见其人,只闻其声,不用猜就知道张奶奶又在一展歌喉了。

点明来意后,张奶奶乐得合不拢嘴,二话不说便开始教我唱戏了。

张奶奶给我选了一段既简单又好听的黄梅戏《天仙配》选段。

张奶奶先找来了《天仙配》的音乐让我欣赏一番,那似乎散发着清香的泥土气息的黄梅小调使人仿佛感受到了剧情人物的欢喜幸福,看到了潺潺的溪水,在枝头欢歌的小鸟……突然,我感到一阵摇晃,猛地睁开眼,才知道是张奶奶正唤醒沉迷于戏曲的我。

原来戏早已唱完了。

真是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原来戏曲也并不亚于现在的流行歌曲,同样挺好听。

接着张奶奶开始一句一句地教我唱,她唱一句,我学一句。

一曲下来,原本婉转的黄梅戏被我唱得“面目全非”,没一句是着了调的。

在场的叔叔阿姨听后笑得前仰后合,我不禁愁眉苦脸开始丧失了学戏的信心。

奶奶看到我这副表情,便和蔼地对我说:“别急,万事开头难,只要有毅力一定能学好。

”听了这话,我心头一热,信心之火又重新燃起。

张奶奶也继续教我唱。

遇到较难的让我重复练习,不厌其烦地示范唱,直到把我教会为止。

几遍下来,我已能完整并着调地唱下来了。

又跟着音乐练几遍后,我便能与张奶奶一个“牛郎”一个“织女”地对唱起来了。

常言道: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得去尝尝。

其实,很多东西不能光看表面,需要亲自去实践,才能知道事物的真假,做事的难易。

同时,我还悟出另一个道理,凡事熟能生巧,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一定能把事情做好!

有关戏曲的作文

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它让人赏心悦目,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

小的时候,看见自己的父母看戏曲时,我总认为他们实在太老土,赶不上潮流,打死我我都不会去看那老掉牙的玩意。

俗话说:“要知道梨子的味道,最好亲口尝尝。

”不尝不知道,一尝吓一跳呀!今天的语文课上,当我珍惜仔细欣赏了中国别具一格的戏曲时,我真是为之震撼,原来我们中华民族的戏曲是那么的有艺术魅力呀!我真是井底之蛙呀!这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外国人又怎么能比得上?难怪呀,老一辈的人都是那么的热衷于这些戏曲,那么喜爱戏曲。

我现在才感受到什么是“不看戏曲的人,枉做中国人”。

不是吗?这些戏曲,就像我国的一部部历史,只有懂得欣赏它的人,只有懂得关注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中国人。

因为他们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戏曲是我们的国宝,戏曲是我们的国粹,戏曲是我们的国剧呀!我们怎能忘记它们?如今的社会,我们这些青少年们的视野,已经转移到流行音乐、影视和网络,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

其实,当我们细心的欣赏我们的戏曲时,我们就会发现它们犹如一个个精彩的历史故事,将历史的画卷一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将我们带入了历史的隧道,让我们身临其境,让我们感慨不已。

戏曲的艺术魅力,我们怎可忘记?我们要多去欣赏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让它永远永远放光芒,让它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中国戏曲作文

歌曲中加入中国传统元素璀璨的中华文化——戏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武术等等,这些绚丽的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变得丰富多彩,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之中、歌星也开始在自己的影片。

有许许多多的现代偶像的粉丝对中华传统文化不屑一顾,认为那样的艺术、文化不适合喜欢追赶潮流的自己,发展到现在的辉煌。

中华文化。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

是包含文学、音乐,所以称作“戏曲”。

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这一中华独特的文化;而老艺术家们也开始在传统中融入新元素,是传统戏剧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吸引年轻人,使年轻人不仅追赶潮流也爱上传统,对戏剧有更加深入地了解。

现在,我也喜欢新生代的偶像,但是我觉得对于传统的文化也应该有一定的了解。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意识到,现代的文化需要发展,但传统的文化更需要发扬光大。

于是、舞蹈在人群之间流传、服饰、饮食,戏剧已经成为了一个庞大的,完美的整体。

据不完全统计,到底哪一个才能站得住脚呢?我曾经看过一个电视节目,记者到街上进行随机采访,对象都是一些年轻人,记者一些老艺术家的名字,问他们知不知道,而大多数被采访者都表示没有听过。

现在、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

它的起源 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舞蹈、美术、阿房宫,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

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我并不觉得追赶潮流不好,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中国传统的戏剧;新一代的影星,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

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如今的现代科技飞速发展。

然而,戏剧在现在的发展中却面临着一个非常大的问题:现代文化的冲击。

随着老一辈艺术家的渐渐衰老,新一代的年轻人逐渐崛起,现代文化正和传统文化商讨着一个问题:我们两个、小说、神话,并不等于他们也应该去知道。

这是多么令人心寒啊!当然、粤剧、秦腔,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无疑是能够很好地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和特色的一项文化,也有许多外国人喜欢上中国的戏剧、革新与发展。

它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对老一辈艺术家和传统节目一无所知,认为父母那一代人知道、豫剧、湘剧,希望将戏剧,中华文化也从几千年前的单调、安庆黄梅戏,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

戏剧从原始社会发展代中国古代,经历了一个重大改革。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戏曲、曲艺、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正是从古代的戏剧开始,虽然原始的戏剧很粗糙,也可能称不上是戏剧,但任何一项文明的发展都是要经历刚开始的粗糙,才能逐渐得趋于完善的,不受地区所限。

戏剧的发展可以说是相当的成功的,有众多老一辈的艺术家和群众们热衷戏剧,对中华文化也有深入地了解。

戏剧。

原始的戏剧为后来完美的戏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医学、农学,范围广阔。

传统学科中的数学、川剧、河北梆子,新一代的文化如浪潮般席卷而来,新一代的偶像受到众多粉丝的追捧,新一代的歌曲,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

而在众多的传统文化中,戏剧、火药、造纸术、印刷术;建筑中的万里长城,毕竟,这些年轻的歌手的老师也是上一辈的老艺术家,到如今、湖南花鼓戏……等等众多剧种,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寓言;还有书法;绘画中的中国国画;文学中的中国古典诗词、音乐、舞蹈,利用他们自身的号召力,让更多的年轻一代对戏剧有更多地了解,为发扬传统戏剧献上自己的力量;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昆曲、越剧,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戏剧的发展可以说是随着文明的出现就出现了,媒体开始越来越多地把传统文化向年轻的一代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进行发扬、宣传,这项中华的璀璨文化发扬光大

求昆曲兴衰的文字资料

昆曲(原应为“昆”),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朝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

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

该剧种于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昆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沿革】 昆曲形成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宋、元以来,中国戏曲有南、北之分,南曲在不同地方唱法也不一样。

元末,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腔调加以整理和改进,称之为“昆山腔”,为昆曲之雏形。

明朝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的声律和唱法进行了改革创新,吸取了海盐腔、弋阳腔等南曲的长处,发挥昆山腔自身流丽悠远的特点,又吸收了北曲结构严谨的特点,运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箫、笙、琵琶的伴奏乐器,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通称昆曲。

之后,昆山人梁辰鱼,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昆腔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

隆庆末年,他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

这部传奇的上演,扩大了昆腔的影响,文人学士,争用昆腔创作传奇,习昆腔者日益增多。

于是,昆腔遂与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并称为明代四大声腔。

到万历末年,由于昆班的广泛演出活动,昆曲经扬州传入北京、湖南,跃居各腔之首,成为传奇剧本的标准唱腔:“四方歌曲必宗吴门”。

明末清初,昆曲又流传到四川、贵州和广东等地,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

昆曲的演唱本来是以苏州的吴语语音为载体的,但在传入各地之后,便与各地的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衍变出众多的流派,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昆曲腔系,成为了具有全民族代表性的戏曲。

至清朝乾隆年间,昆曲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从此昆曲开始独霸梨园,绵延至今六、七百年,成为现今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传统的戏曲形态。

它以清唱的形式出现,终于使昆腔在无大锣大鼓烘托的气氛下能够清丽悠远,旋律更加优美。

同时,魏良辅对伴奏乐器也进行了改革。

原来南曲伴奏以箫、管为主要乐器,为了使昆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将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乐器集合于一堂,用来伴奏昆腔的演唱,获得成功。

昆山腔开始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渐流布到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

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历史地位】 昆曲(昆山腔)的得名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 “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我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濒危状况】 昆曲之入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于它是我国古典表演艺术的经典。

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昆曲的辉煌与落败都与其特性有关。

昆曲的兴盛与当时士大夫的生活情趣、艺术趣味是一脉相承的。

士大夫的文化修养,为昆曲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品位,他们的闲适生活和对空灵境界的追求,赋予了昆曲节奏舒缓、意境曼妙的品格,加之士大夫内心深处含有对社会对人生的哀怨、悲凉的感受,使得昆曲在音乐、唱腔上每每显示出惆怅、缠绵的情绪。

而到了清乾隆时期,市民阶层崛起,舒缓、惆怅的风格显然与他们格格不入,即使士大夫们也开始务实起来,昆曲在不受市民青睐的同时,也失去了士大夫阶层这一阵地。

于是,昆曲便逐渐走向衰落。

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全国范围内已没有一个职业昆剧团。

20世纪50年代,一出《十五贯》救活一个剧种,全国随之成立了6个昆曲院团。

韩世昌、白云生、顾传、朱传茗、周传瑛、俞振飞、侯永奎等老一辈表演艺术家及解放后培养出的李淑君、蔡正仁、计镇华、张继青、洪雪飞、汪世瑜等一批优秀演员,整理、编演了《牡丹亭》、《西厢记》、《千里送京娘》、《单刀会》、《桃花扇》等大量优秀剧目。

但在今天,昆曲严格的程式化表演、缓慢的板腔体节奏、 过于文雅的唱词、陈旧的故事情节,丧失了时尚性和大部分娱乐功能,离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相距甚远,因而难以争得观众,演出越来越少,以至在演出市场上难觅其踪,形成了恶性循环。

10年前,全国大约有800人在从事昆曲工作,号称“八百壮...

昆曲的历史

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昆曲在我国元代末年,明代初年,即公元十三世纪末就已流行在江苏省昆山县一带,后来在明代嘉靖、隆庆年间(1522——1572年)昆山曲音乐家魏良辅等人,在总结南北曲传统基础上,吸收了南戏诸声腔的特点和长处,创造出一种细腻轻柔的腔调,称为“水磨腔”,在伴奏方面除了弦索之外,又加上了笙、箫、管、笛等乐器,这比当时流行的其他声腔有很大的进步,令人耳目一新,很快就流传开来,后来人称昆山腔,也叫昆曲。

五百年来,经过无数剧作家、音乐家、演员和人民群众的不断丰富加工,昆曲成为我国最有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之一,很多剧种至今还保留演出昆曲剧目,成为多种古典艺术高度综合的代表剧种。

昆曲特点:主要表现在剧本、音乐、表演三个方面:l、剧本:昆曲剧本采用了宋、元时代的杂剧传奇的结构方式,每出大戏分很多折子,每折戏自成单元,都有一个贯串在总的情节上相对完整的小段情节,它的许多单折戏可以独立演出。

在文学语言上,它继承了古代诗歌、唐诗、宋词、元曲的优点和长处,采用了长短句的方法,使每句参差错落、疏密相间,把汉语的音乐性发挥得非常充分,通过字调、韵律、句法结构,产生一种刚柔、长短轻重和谐的艺术效果,京剧则采用七言诗歌发展而来的七字句、十字句,每句唱的字数都是固定的。

昆曲直到现在还经常原封不动,演唱几百年前作家的作品。

2、音乐:中国的戏曲音乐大致分成两种结构形式,即曲牌体和板腔体。

昆曲音乐呈曲牌体结构形式,有一千多个曲牌,昆曲的每出戏就是演唱其中的北曲、南曲或南北曲全套的曲子,它的唱腔婉转细腻、吐字讲究,有四声、尖团之分,而京剧音乐是板腔体结构,它分为西皮二簧等几个板式。

昆曲唱腔没有过门。

一支曲子一直唱到底,而且音域非常宽,如女声要真假声结合,难度非常大,京剧则每句都有过门,昆曲的主要伴奏乐器是笛子,而京剧主要是京胡。

3、表演:昆曲由于它的剧本和音乐的特点,使之舞蹈化、程式化的动作非常高,昆曲最大特点是载歌载舞,由于昆曲文词非常典雅,所以在每句唱段中经常用舞蹈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情,或者用动作来辅助对文词的解释,昆曲的舞蹈动作经过意象、变形和装饰性的各种手法使动作非常优美。

连绵不断,但难度也非常大,必须经过刻苦的训练,才能一边演唱、一边舞蹈,京剧则是演唱时没有大幅度的舞蹈动作,或舞蹈动作时,一般都不演唱,凡载歌载舞的剧目,一般都是演昆曲剧目,象《挡马》、《闹天宫》都是昆曲剧目,后来经过加工提高,也成为京剧经常演出的剧目。

昆曲的表演非常细腻,每个行当都有不同特点,如旦角的妩媚多姿,小生的儒雅潇洒,花脸的粗犷豪放,武生武旦的刚健潇洒,小丑的诙谐幽默。

关于戏剧的作文(高分求)

那得看你要从什么角度来写了。

不过,我个人觉得,一般如果是那种老师要求大家写的作文,比如说像考场作文或者是像语文书上要求的作文题那样的普通的作文的话,要写戏曲方面内容的,一般就写你喜欢什么戏曲、然后为什么喜欢、它给你的感觉好在哪里等等;或者是像回忆的那种,比如说写自己小时候在农村和大人去看草台班子,然后后来长大了到城市读书了就渐渐远离了戏曲,某次偶然的机缘让你又听到或者看到了一小段戏曲,于是从前的许多美好回忆纷涌而至等等;或者,可以说自己喜欢戏曲,比如说京剧如何、像什么(你可以把它比喻成某个事物),昆曲如何,越剧如何等等,就形成有点像排比段那样的形式的,就跟那种文化作文比如用古诗词的句子来作为文章一段的开头来引出下文那样相似的写法;或者,可以说戏曲的妆你觉得如何如何好看、写意,戏曲的词如何你觉得如何好、文学性如何(这个就有点像古诗词那样的了),戏曲的程式、表演方法你觉得如何给你一种想像等等,可写的不少。

但是这样普通的作文,我个人是觉得不建议去写一些比较在一般人不看戏的人看来比较深奥(尽管你自己可能觉得很浅显)的东西,比如去讨论某个流派的唱腔的异同、表演的不同等等,因为这些东西,在他们看来,是比较枯燥无味的,而且,不大适合这种作文的形式。

因为,这种普通的老师布置的作文,主要看的对象是老师而不是戏迷。

如果你的老师正好是个戏迷或许还好可以看懂,但是,还是不大适合去写这种内容,所以,我个人是不大建议。

如果是写论文那种形式的作文的话,那倒可以来谈一谈关于某个剧种的表演、流派等等这些东西,或者,说一说某个剧种的起源、发源地等。

这也有区分,如果你是学那种和艺术、戏曲那些有关的东西的话,可以深谈;如果是普通的学生,比如说高中生(因为有的高中现在不是新课改有研究性学习的嘛~)的研究性学习的论文的话,那就浅谈一下就差不多了。

而且,如果是后者的话,差不多讲讲也就是了,不需要太深入的,一般来说,字数和内容要求达到了,老师不会怎么去看的,如果里面个别有错的,也就交上去就是了,一般不会再有什么下文的。

我不知道你们那边是怎么样的,反正我们这里是这样的。

当然,如果是普通作文的话,现在一般写戏曲方面的还不是很多,有学生写的话会给老师一种新颖的感觉,而且,用的例子不容易和别人的撞上,这样的作文如果写好的话,用作文书上那作文后面的评论,就是一句“可以看出小作者的文学功底很深厚,而且对中国传统文艺有一定的研究”(虽然这话说跟没说差不多)~个人感觉这样的作文应该也可以算是文化作文的一种吧,写好的话得分应该会比较不错的。

以上纯属个人见解,仅供参考。

近年来,我国的泰山、长城、苏州古典园林等已被评为世界历史 文化遗产。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其中蕴藏的巨大价值,并自觉地 为保护这些遗产作出种种努力。

今年在上海举办的重大国际会议还将 周庄等江南古镇介绍给各国来宾,作为“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有效途 径。

人类文化遗产不仅有物质的,还有精神的,即“具有特殊的文化 和口头文化表述形式,其中包括语言、故事、音乐、游戏、舞蹈、风 俗及各种艺术表达手段”。

今年5月,我国古老的艺术品种昆曲被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非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称号。

我国的文化遗产除了世界级的,还有各级各类的,它们分布于全 国各地,有的就在我们身边。

你注意过这些大大小小、远远近近的文 化遗产吗?请说说你对它们的了解、认识和思考,写一篇1000字左右 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题目自拟。

转载请注明出处 » 赞美昆曲的文章

相似回答